詩與詞,是情懷和道義,
任寒來暑往,句句動情。
歌與賦,是審美與情操。
鄒琴瑟笙簫,聲聲入耳。
經與典,是智慧與哲思,
歷千年流逝,熠熠生輝。
而漢字則是詩詞歌賦的基本,
我們的漢字古老而神秘,
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看漢字是怎樣流傳的吧!
01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一、含義
【1】看,往遠處看:望見,眺望,張望,望塵莫及(喻遠遠落後),望風捕影。
【2】視野,視力所及:黃遵憲《上嶽陽樓》詩:重湖八百望中收。【3】拜訪:看望,拜望,探望。【4】希圖,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5】人所敬仰的,有名望,聲譽的:望族,聲望,威望。
【6】望祭,古代遙祭山川等:《書·舜典》 :望於山川。【7】向,朝著:望東走。【8】月圓,農曆每月十五日前後,地球運行到月亮和太陽之間,地球上看到圓形的月亮,這個月相叫 「望」,這個時候叫望日,又簡稱為望。【9】埋怨,責備:怨望,《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不意君之望臣深也。【10】姓。【11】視看瞧。
二、源流
會意字,甲骨文從臣、從壬,會人站在土堆上舉目遠望之意,金文另加義符月,用以表示望日(陰曆每月十五)。
古文承接甲骨文並整齊化。篆文承接金文並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分別寫作「朢」。
《說文》還有一個望字,實際是將「朢」的義符「臣」換成了聲符「亡」的分化字。如今規範化,以望為正體,「朢」只作偏旁,廢而不用。
初文似是一人站立大地上張大其目或向前方或向後方遠望之形;到了西周,語言中有了朔望之「朢」一詞,遂假其為聲,以月為意符,造「朢」為字以表之,同時也用以表示張望、遠望之意;後來「朢」的形體中像目的部分出現一種訛近「亡」的寫法,便乾脆將這部分寫作「亡」,以之提示「望」的讀音,因而出現瞭望字,成為「朢」的異體;後來,人們採用異體字分工方式,以望專指張望、遠望,以「朢」專指朔望之望。
三、字形演變
02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一、含義
【1】天空中飄落的白色結晶體,多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花,~山,~中送炭(喻在別人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
【2】洗去,除去:報仇~恨,為國~恥,平反昭~。
【3】擦拭:「晏子獨笑於旁,公~涕而顧晏子」。
【4】姓。
二、源流
雪,從雨,從彗,彗(huì)省聲。
本義: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有部分凝結成冰晶,由空中降下,叫做雪。
「雪」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其字形上邊為雨,下邊為雪片的形狀。而在小篆文中,「雪」是一個形聲字,其字形上仍為雨,下方則演化為了「彗」字,用來表示字音。
三、引申義
因為「雪」是潔白的,所以後人常常將其比喻為白色,或高潔的品質。另外,「雪」還具有洗除、洗刷、昭雪的含義。
【1】借喻白色
例如 「雪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或「雪花銀」、「雪肌」等。
【2】比喻高潔
例如 「一別高人又十年,霜筋雪骨健依然。」或「雪格」(比喻高潔的品格)等。
【3】洗刷、昭雪
例如「大夫種輔翼,越王勾踐而為之報怨雪恥。」或「報仇雪恨」等。
四、字形演變
甲骨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草書
今日的說文解字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有沒有收穫呢?
文案|網絡
整理|武欣怡、左天山
排版|小小布丁
(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