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憲民買了一個小滑板車用於鑽車底察看
一個人每天上下班,僅來回車程就要120公裡。但正是他個人的120公裡,卻換回了他的服務對象們每天少跑6000多公裡。方便群眾,減少油耗,他把這個重擔攬到自己身上卻從沒怨言。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劉繼忠 ■見習記者 劉小玉/文圖
為方便群眾工作細緻入微 把便民落在實處
這個每天上下班需要跑120公裡的人就是鄭州車管所的老民警鄭憲民,今年已經50多歲了。2年前,考慮到鄭州市屬的新密市大型貨車居多,往返鄭州入戶年檢很是麻煩,車管所決定向該市設施較為完善的「瀾豐」車輛服務站派駐民警,為當地有車單位解決老大難問題。
新密距鄭州約60公裡,是多種建築材料的生產地,大型運輸車輛非常多,大大小小的運輸公司就有270餘家。近幾年來,公安部針對大車管理連續發文,將其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作為源頭化管理的部門,車輛管理所更是責任重大。
鄭憲民作為車管所外派的「封疆大吏」,更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每天早上他都要提前兩個小時從鄭州市區的家出門,到崗位後先巡視排隊待檢的車輛。看到有些不符合規定需要及時整改的(如車身反光標識有缺陷、放大號不清、沒有噴畫噸位數等),他就會在現場立即告訴車主,免得過檢時耽誤事。正是這點滴的細節,讓他得到了服務對象的極大認可,也讓公安機關提倡的「為群眾服務要細緻入微」有了更好的體現。
責任重如山 雖百般辛苦但從未有過抱怨
大型貨車有的自重就四五十噸,重載後上路更是要嚴格要求,一旦失控引發交通事故,後果將不堪設想。鄭憲民深知這一點,每輛貨車過檢時需要檢查核對的多達20多項,用皮尺測量各種數據、與車輛合格證的參數一一對照、爬到大廂內察看有無私自改型加裝附著物……鄭憲民介紹,最為難的莫過於鑽車底察看,經常被底盤突出部分碰掛,伸不出手抬不起頭,警服經常被掛爛或是染上油漬。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鄭憲民便買了一個小滑板車,遇到鑽車底這道工序,他就躺在滑板車上,用手抓地將身體送到車底下。
每天一到崗,待檢的車輛總是排著長隊等著他;外派到新密的兩年時間,他幾乎每天都是滿負荷,日均檢測量都在50到60輛之間。小小的檢測線,他每天來來回回的步數卻足足有8公裡。煙塵裹著廢氣,夏天酷熱難耐汗流不止,冬季嚴寒冰凍,春秋天颳風睜不開眼睛,儘管條件艱苦,但測量的數據一點也不能出錯,這樣超負荷的工作對50多歲的他來說實屬不易,但他從未喊過累、叫過苦。
全身心的工作換來檢測零失誤
鄭憲民的妻子有時會抱怨他回家就像「一日遊」,早出晚歸,一天下來扒兩口晚飯倒頭就睡,家裡對他來說就像個旅店。每每聽到妻子的抱怨他從不多辯,他知道自己虧欠家裡人的太多。車管所查驗這個崗位比較特殊,不像其他崗位可以隨時補替,更多的時候都是鄭憲民在值班,沒有雙休日,也放棄了年假。
不善言辭的鄭憲民告訴記者:「來到這裡兩年時間,毛算經我的手檢測的車也有四五萬輛,實實在在地說,沒有一輛找後秧的(方言:後秧指的就是糾纏不清的麻煩事)。」這樸實的一句話透露出鄭憲民對工作滿滿的自豪感,而檢測零失誤的背後卻是他無數次的奔波和堅持初心的擔當。(線索提供:彭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