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實力最為弱小,由於其地理位置處於四戰之地,周邊都是大國,而韓國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綜合國力,都是這幾個國家當中最小的,所以他也是第一個被秦國所滅的諸侯。
韓國的末代國君叫做韓王安,在向秦國投誠4年後,秦王嬴政還是將他殺了,那麼這裡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從此有了趙、魏、韓三個國家,論三個國家的實力最強的是趙國,其次是魏,最後是韓國,這也是我們歷史上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的分界線。
雖然韓國地理位置不佔優勢也很難發展,但是到了公元375年,韓哀侯滅掉了一旁的鄭國,當時的鄭國素有春秋小霸的稱號,韓國算是過上了小富的日子,從而也躋身於戰國七雄。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韓國進行了變法,韓國的綜合國力更上了一層樓。公元前238韓王安繼位,他也是韓國的最後一任皇帝,繼位之後他終於感覺到做這個皇位的不易。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最先的方案並不是滅掉韓國,因為只有滅掉了強大的趙國,秦國才有時間和空間將其他國家逐一殲滅。
唇亡齒寒,韓王安雖然懂得這個道理,但他還是心存幻想,秦趙之間的戰爭異常激烈,韓王安卻在一旁坐山觀虎鬥,始終不肯發兵援助趙國。
秦國東出之時,最先攻打的是韓國的上黨郡,而韓國很狡猾的將上黨郡送給了趙國,把秦韓之間的矛盾很快地轉嫁給了秦趙之間,從而得以脫身。面對秦國這樣虎狼之師韓國懦弱了。韓國把所有的身家全部壓在了趙國身上,希望趙國能夠戰敗秦國,從而漁翁得利。
公元前234年秦趙之間紛爭不斷,趙軍節節敗退。眼見形勢不對的韓王安,立馬派出了韓非子出使秦國作為說客,希望秦國不要對韓國發兵。
韓非也獲得了荀子的精髓,獲得了荀子理念的精髓,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差一點就說服了秦王。但是韓非子在出使秦國的同時,也得罪了李斯和姚賈,最終韓非子死於秦國。
當韓王安覺得毫無希望之時,趙國和秦國的戰場上形勢突然轉變,趙王招回名將李牧,接連擊敗秦軍。讓韓王再次感韓國生存的希望。
誰曾料想,秦國突然將矛頭由趙國轉向了韓國。公元前230年,秦國開始攻打韓國,韓王向其他四國求救,但是無人應答。韓王安,直到這個時候才醒悟。最終秦國包圍了韓國的新政,招降了韓王。在鹹陽,韓王臣服於秦王。
韓國是戰國七雄當中第一個被秦國所滅的國家。嬴政滅了韓國以後,對待韓王安的做法是讓他遷居再豐衣足食於他。
可惜的是四年後,韓王安還是沒有逃過被殺的命運,而主要原因是由於當年韓國舊部發生了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了秦國損失了上萬兵力,還直接打亂了秦滅六國的步伐。因此嬴政最終殺了韓王安以此來洩憤。
結語:秦國滅韓國是東出的第一步,雖然他們的第一目標是定在趙國,但是趙國有四大名將,且國力強盛。在久攻不下的同時,秦國只能將矛頭轉向了韓國。可惜的是,韓國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在趙國被打時不肯出兵援救。而他們被秦國所入侵時,趙國自然也不肯出兵。
韓國的滅亡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韓王安作為韓國的最後一任皇帝,把所有的希望寄託於趙國,沒有發展自身的實力。更為可惡的是以上黨郡送給趙國的名義來嫁接這樣的矛盾,最後也難逃被滅國命運,歷史告訴我們只有自己強大了才不會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