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最是無情帝王家。馬超不顧在鄴生活的父親及親人的死活,毅然反叛曹操,從而造成兩百多個親人被殺。孤立地看,馬超確實非常無情。但亂世之中,相比於其它爭霸的諸侯,馬超的無情還是小題大做。
亂世之中,絕不能用普通人的家庭觀念及倫理道德來看爭王爭霸的軍閥。為了自己或是所謂的宏圖霸業,或是對主子的赤膽忠心,父母子女,兄弟組妹,一切皆是浮雲。人性這個東西,就像門鎖那麼脆弱,防君子沒問題,但防小人,都是虛設。從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起兵反曹的後果而言,馬超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無功,堪稱上「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兵敗潼關、損兵折將,還丟城失地、敗走他鄉,甚至間接害死父弟,三族被滅。
馬超之所以臨時搭臺,草率起兵反叛曹操,究其原因是由於當時的形勢所致,具體如下。
其一,準測外部,錯測內部。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派遣鍾繇、夏侯淵率領軍隊出河東,試圖經過馬超等涼州軍閥的領地進攻漢中張魯。馬超、韓遂為首的關西軍閥都懷疑是曹操的假道滅虢之計,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即以伐漢中為名,誘激關中起兵反抗。基於對曹操借道關中意圖的準測,馬超就聯合關中張橫、梁興,安定的楊秋,河東的侯選、程銀、李堪、馬玩、成宜等十部共十萬人馬起兵反抗曹操。馬超、韓遂等聯軍前期齊心協力,打得曹操發出「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的感慨。然而馬、韓聯軍未能將這類齊心堅持到最後,當年九月,就被曹操的離間計(塗改偽招安信給韓遂,讓韓遂被猜疑)所瓦解,導致了關中聯軍的軍閥們相互猜疑,互不信任,從而造成軍心渙散,並在潼關被曹操所打敗。
其二,高估自己,低估對手。
潼關之戰中,雖馬超等關西群雄與曹操的兵力大致相等,都是十來萬;但馬超等西方軍閥不僅兵強馬壯、糧草充足,還佔據主場作戰的優勢、積累西北徵戰的經驗。再加上馬超自恃從小跟隨父親東徵西討,功名卓著,鮮有對手,以致野心膨脹,迫切想與遠道而來且客場作戰的曹操爭個高低,論個上下。曹操雖遠離勢力範圍且糧草供應不足,但帳下猛將如雲、謀士似雨,更何況曹操自己身經百戰,用兵老道,使計老辣,連佔據冀、青、幽、並四州的袁紹都望塵莫及。為此,潼關之戰,馬超犯了高估自己,低估對手的致命錯誤,從而導致潼關之戰前面小勝,後面大敗的結果。
其三,正判形勢,錯判野心。
曹操自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失利後,不僅無力再向南部擴張,還形成一股反曹的新高潮,江東孫權的對抗,荊州劉備的抵抗,漢中張魯的應戰以及內部將領的造反,甚至朝中大臣的反對。總而言之,曹操赤壁之戰的失敗,讓有心爭霸的野心家不但看到希望,而且蠢蠢欲動。為此,馬超起兵反曹正是對全國反曹形勢的正確判斷並採取正確的措施。事與願違,馬超卻錯誤猜測曹操消滅軍閥,消除割據,問鼎中原,統一東漢的野心,最終兵敗潼關。
馬超正因錯測內部凝聚、低估對手實力和錯判曹操野心,雖驍勇善戰且主場作戰,照樣打不過用兵老辣還客場作戰的曹操,實力被消弱,再無能力與曹操相抗爭,最終到處奔波,四處投奔,成為依附他人的客將。
筆者按:自相矛盾,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後牴觸,不一致;或指同夥間的相互爭吵或衝突。武力直逼呂布、關羽等名將的馬超(民間有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的說法),一生都生活在自己自相矛盾中:控制欲強卻沒安全感、喜歡佔主導地位卻愛被讚美、悲觀卻又很強依賴感、偏執且苛求完美卻抗拒且脆弱孤獨。為此,天煞孤星馬超註定成不了一方霸主,起兵反曹失敗就是一個明證。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