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戟(中)和該學院一眾優秀教師。
江門市技師學院致力培養高技能人才。
江門市技師開啟學院國際合作辦學之路。
在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江門市技師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
近5年畢業生中,超過一半學生輸送至大長江集團、海信電子有限公司、廣東中車軌道交通車輛有限公司(簡稱「中車公司」)等重點企業。
未來一個學期,該校將有兩位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為學生授課。
該校打造的「國際焊接培訓考試中心」,是德國TüV萊茵集團在大中華區唯一授權的「國際焊接培訓考試中心」,部分學員勇擔深圳地鐵6號線列車製造重任,成業內廣為流傳的佳話……
近年來,江門市技師學院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學院技工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績亮眼,這樣的辦學成效並非一蹴而就,其背後,除了該校辦學數十載的用心積累與沉澱外,也離不開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戟矢志不渝的技工教育夢。
從1989年進入該校任職至今,王戟在江門市技師學院走過了31個年頭。31年來,王戟始終堅守,見證了該校的跌宕起伏,該校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她都參與其中,並起到了關鍵或主導作用。
今天,記者以這位技工教育追夢者為樣本,剖析江門市技師學院的發展路徑,與她一同見證江門市技師學院的崢嶸歲月。
A 從青澀到成熟,與學校共同成長
江門市技師學院的「辦學優勢」並不是天生而來。該校的發展歷史是勵志的,也是中國職業教育改革大潮的一個縮影。
1989年,20出頭的王戟剛走出大學校門,便跟隨改革開放南下的浪潮來到了江門,進入了當時的江門市技工學校(江門市技師學院前身)成為了一名教師。當時的她在教師隊伍中「特徵」非常突出,她是該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和唯一的南下人員,也是機械類專業教師中極個別的女教師。
「因為熱愛,所以專注,即便最初身邊會有一些不解的聲音,但我一直都為自身作為一名職業教育教師而感到自豪。」王戟深刻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江門地區職業教育發展規模較小,辦學經費吃緊,學校需要通過3家校辦工廠產生的利潤來支撐辦學,無論是硬體設施、辦學規模,還是專業設置都處於較低的水平,在校生規模不到2000人,只有車工、鉗工、電工等幾個專業。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我國逐步告別計劃經濟,進入到市場經濟階段,經濟迎來高速發展,當時的江門市技工學校也緊跟步伐進入到發展的關鍵時期。「上世紀90年代初起,我市教育部門對職業教育學校辦學經費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我個人以及身邊的教師都有了更好的成長土壤,眼看著學校教學研和硬體設施一月一小變,一年一大變,我們的拼勁越來越足。」談起學院發展史,王戟回憶滿滿。
1990年到2000年,短短10年時間,該校的在校生規模從不到2000人發展至超8000人,相繼成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技校、國家綜合性職業培訓基地,並於1994年正式由江門市技工學校升格為江門市高級技工學校,工作熱情滿滿的王戟在這良好的成長土壤中,逐步發光發熱,歷經教師、校團委組織委員、學科組長、教研組長等多個崗位,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管理職責。
王戟習慣把這十年稱為她個人以及該校的「儲備期」,正是得益於這十年的沉澱,該校真正把根扎穩,把基礎打實,以蓄勢待發的姿態迎接後續的進一步發展。
2003年,江門市高級技工學校正式升格為江門市技師學院。
B 調整培養方向,打造校企合作新高地
「我們辦職教不能總說自己多重要,只有被人需要才說明你真重要。」2008年,王戟升任江門市技師學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後,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讓學院在企業心目中變得更有價值。
2010年,適逢國家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提倡職業教育與企業緊密結合,該學院決定放開手腳,圍繞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做文章」。
說幹就幹。2010年,該學院與海信電子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由該企業出資20萬元,在校內建立海信校企合作工作站,讓學生在校內就能接觸到企業的全套生產設備、流程、技術。企業還會定期委派技術骨幹到校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授課,力爭讓每一位學生一畢業即能上崗。與此同時,該校骨幹教師也會經常出現在企業生產一線,了解前沿技術和企業最實在的需求。
在那時,江門市技師學院的日常教師會議上,始終有一個主題——企業調研成果交流。不同專業、不同崗位的教師,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企業情況,成為了一個慣例。
「教師從各個角度持續、深入發現企業問題,並圍繞問題集體教研,調整學生培養方向,這樣的做法很有優勢,既能幫到企業,也能幫到自己。」王戟一直都和教師們強調:「當我們的研究、教學能真正解決企業實際問題,企業就會主動找上門。」
2015年,該學院再踏出重要一步,與中車公司合作開辦了機電一體化專業(中車班),校企雙方精準共建專業。江門市技師學院還為此投入了1500多萬元的省級專項資金,高標準建設了5個實訓基地。
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得專業、深入、細緻。「在後續的專業設置上,技師學院還積極打造了一大批緊貼本地產業發展需求、就業質量較高的重點特色專業,如物聯網應用技術、工業機械人應用與維護、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等,構建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新格局。」王戟說道。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報!江門市技師學院連續兩年在廣東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評比中獲得優秀等級,並於2014年成為廣東省首批「校企雙制」示範院校。
C 不懼挑戰 全方位接受市場檢驗
2015年9月,王戟開始負責江門市技師學院全面工作,對於技師學院的辦學策略,她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校企合作,並不是企業投入辦學經費,也不是學生全部自產自銷。」在王戟看來:「現在是市場經濟,無論是企業,還是學校,都要面對市場檢驗,因此,我們的目標不能單單停留在服務企業上,還要深入調研江門本土產業經濟發展方向趨勢、轉型升級需求。」
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學院也逐步認識到,職業教育培養的應該是可持續發展,迅速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而不是簡單適應單個崗位的人。
基於這樣的考慮,江門市技師學院首先瞄準了地方軌道交通經濟發展的高技能人才輸送上,並正式開啟了國際合作辦學的創新之路。「我校與中車公司合作,在校內建設了集教學、培訓、生產、認證、技術服務於一體的示範性國際焊工培訓中心,並在中車公司建設了企業國際焊工技能提升培訓道場。」王戟介紹。
與此同時,大中華區唯一的「德國TüV萊茵授權焊接培訓及認證基地」(簡稱「TüV認證基地」)也在2018年落戶技師學院,校企雙方正式聯手推動焊接人才培訓和認證工作,力爭讓該校成為江門市軌道交通國際認證焊接技能人才的重要輸出點。
據介紹,該基地具備德國萊茵TüV國際焊工培訓認證資質,培訓學員可在此進行理論和實操學習,並最終在TüV萊茵工程師的現場監督下參加考核。通過培訓與考核後能獲得「三證」:國家焊工特種作業安全上崗證、國家焊工中級工職業資格證、IS09606國際焊工證。截至目前,在該基地完成培訓並通過考核順利畢業的學員達176人,通過率100%。
王戟口中的接受市場檢驗顯然不是一句空話。去年,深圳地鐵6號線首列車輛在江門下線並交付使用。中車公司本次所交付的車輛箱體全部由江門分公司獨立生產。
「該地鐵的其中一個重要工序,必須由取得國際焊工認證及國內職業資格證書的焊接工匠,運用專業焊接技術,將鋁合金板材焊接成美觀安全、高質量的鋁合金車體。」王戟自信地介紹,最終,車體工段長趙宏宇帶領黃小紅、陳志華、梁幸恩、楊國玉、葉柄會、李啟聰等一批工匠精英挑起了鋁合金車體焊接任務的大梁,並以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任務。這些工匠精英均是該院「TüV認證基地」的畢業學員。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在全方位接受市場檢驗的同時,還伴隨著難能可貴的社會擔當。今年年初,一場異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眾多外地技術工人無法按時返回江門企業參與技術生產。「我校急政府所急、企業所急,僅用兩天時間就動員300多名學生,分兩批派駐海信電子有限公司頂崗實習;同時再分別動員學生到威鋁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頂崗實習,支持復產復工,成為了我市派出最多學生支持企業復產復工的院校,用行動踐行『萬眾一心、共同抗疫』擔當。」王戟自信地說。
D 加強高技能師資隊伍建設 實現人才梯隊素質跨越
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2019年年底,王戟正式任江門市技師學院黨委書記、院長。上任後,她毫不猶豫帶領該校開啟「二次創業」,把焦點投向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上。「我們要實現人才梯隊的素質跨越,大力度培養更多頂尖的技能人才,讓他們成為我校未來的中堅力量。」王戟如是說。
說得出,做得到。今年以來,江門市技師學院新增國家級技能大師1名、省級技能大師2名、全國青年崗位能手1名、廣東省技術能手4名;新增正高級職稱人才1人、高級職稱人才25人、研究生學歷人才27人。
就在前不久,江門市技師學院的全國技術能手吳恩來老師,再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稱號。至此,江門市技師學院擁有兩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數量在全省技校中排名領先,工作室領銜人分別為馬琰謀、吳恩來。
據統計,該校現有專職教師220人,中高級職稱佔比75%,技師、高級技師達185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5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2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全國職工教育職業培訓先進個人1人,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1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1人,全國技術能手7人,廣東省級技術能手45人。
「家校情懷,技能報國!未來,我會繼續致力於增強全校教職工的主人公意識,把每一位學生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全力讓他們每一位都擁有一技之長,實現技能報國。」展望未來,王戟如是說。
文/圖 呂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