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不了我男朋友,為什麼他從來都不改?」
「我媽媽天天嘮叨,怎麼能讓她不那麼嘮叨呢?」
「為什麼孩子天天不聽話,好好的衣服非要弄得那麼髒,說了無數遍還是不聽」
「我老婆天天這麼折騰,動不動就電話轟炸!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她改變呢?」
相信很多人都會對上述的場景非常熟悉。
也很多來訪者來諮詢的時候,剛開始都會說:
「我怎麼才能讓對方改呢?」
「你們能不能讓我的孩子、老公、老婆、男女友來做心理諮詢呢?」
「憑什麼TA不改,反而要我先做心理諮詢,先改變呢?」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
誰痛苦,誰改變
明明是別人的錯誤,為什麼要自己改變?
首先「誰痛苦,誰改變」中含有兩個意思:
一、衝突時雙方共同造成的,你負責改變你這一方,而不是把目標指向對方;
二、痛苦是你的感受,你要為你的感受負責,作出改變。
比如妻子經常一點小事就嘮叨丈夫,丈夫忍受不了妻子的嘮叨,
希望妻子做心理諮詢來改變,妻子卻不想做心理諮詢。
在這個場景中,感覺到痛苦不堪的是丈夫,
妻子通過嘮叨來調節情緒,另一方面也通過吵架的形式跟丈夫增加了溝通的時間,滿足了情感需求。
她在這種相處模式,屬於受益的一方,內心尋求改變的動機不強烈,所以一般不願意接受心理諮詢;
而另外一方面,丈夫在這個相處模式中屬於痛苦的一方,想要改變的意願會更加強烈。
這時丈夫先接受了心理諮詢,了解到在這段婚姻相處模式中,
他隨著結婚越來越久,跟妻子的溝通也越來越少了,從而忽視了對妻子的情感需求。
在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的同時,並且逐漸調整自己的心態作出改變,
回家後主動跟妻子溝通交流,並且會安排一個月一次的小約會增進情感交流。
妻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比「嘮叨」更好的正向反饋後,
自然會摒棄通過「嘮叨」的方式來跟丈夫溝通;
同時看到丈夫的改變,自己會覺得有這種想法:
對方作出了努力,自己也不改變,會陷入「不大度」的焦慮感中。
這時痛苦的一方就是妻子,妻子尋求改變的動力變足,
後面妻子主動也參與心理諮詢,雙方都在為這段婚姻做努力。
這也是為什麼會心理諮詢師會讓首先尋求幫助的一方先改變。
為何「改變」那麼難?
為什麼改變那麼難?
因為人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意味著無論從生理上還是思想上、情感都是緊密相連的;
而且那些在別人眼中要改變的行為或心理症狀,其實是對更深層恐懼的防禦,
讓人們避免接觸到那些平時察覺不到的憤怒、嫉妒、羞恥、絕望、愧疚、無理無助等等強烈的情緒體驗;
這些防禦的方式,是一個人在獨特的生活經歷、生存環境下巧妙地形成的最能保護自己的生存方式,並在以後的生活中沿用下來。
之前有粉絲留言說,自己的孩子總是啃指甲,怎麼說都不聽,甚至都動手制止,孩子剛好幾天又咬,手指有時候都咬的血淋淋的。
原來孩子是因為媽媽過於強勢,做錯事會嚴厲體罰,
從小就要求報各種補習班,對孩子的成績過分在意,
導致孩子叛逆的心理無處發洩,以這種「自殘」的方式發洩內心的不滿。
以至於,孩子長大後只要遇到壓力或者受到外界批評的時候,就會忍不住咬指甲。
父母只要求孩子改變這種行為,卻沒有讓孩子有一個更適應性的防禦方式來替換舊的防禦方式。
改變其實意味著我們離開熟悉的心理環境。
心理上的認知是:
熟悉的就是安全的,越是不熟悉的,越會暴露在未知情境下,帶來不確定性,越容易產生焦慮和恐懼;
心理上越安全,越能面對未知時保持穩定穩定,承受焦慮的能力越強。
誰改變,誰受益
有的人會覺得明明對方沒有那麼優秀,為什麼要求我更好,所以拒絕改變提升自己。
因為我們都知道,改變自己是件非常困難的事,要付出很大的決心和努力。
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改變不是為了任何人,而是為了我們自己。
以前有個來訪者學歷是碩士,對象只是個本科,自身條件比對方好太多了,他能找到她這個對象就應該對自己好,
她自己是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需要對方時時報備才能證明對方是真的愛自己。
後來對方提了提分手,她卻想要挽回這段感情。
但是她覺得是對方的問題,希望對方能改變這種想法。
剛開始她非常抗拒做心理諮詢,因為覺得這段感情中,自己明明條件更好為什麼要改變。
但其實,在這段感情中來訪者將缺失的安全感過分寄托在對方身上,並且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問題,這不僅僅是這段感情的問題。
更是對往後的親密關係相處模式陷入誤區。
但是後面來訪者接受心理諮詢後,
能夠清晰了解到自身的原因,並且能夠及時調整親密關係相處,
在往後的一段感情中能夠處理的遊刃有餘。
所以這個改變不是說,你為了對方改變了自己,犧牲自己;
而是改變為了更好的自己,能夠讓自己更加從容的面對往後的每段感情。
每個人都會遇到「改變」這個難題,
你要相信,比起改變自己,改變別人更難。
為心靈而治,為生命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