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觀影前先看網絡評分,已經成為了當下觀眾的一種習慣。
口碑也逐漸成為一部電影票房「壽命」的關鍵。
就連陳可辛導演在澳門國際影展的發布會上,都不禁對著國際媒體們感嘆,「現在中國電影的票房越來越依賴一些平臺上的口碑。以前可能是首周高票房,然後第二周,第三周逐漸放緩。現在很多『黑馬』是首周表現平淡,反而後期增漲快速。」
陳可辛在澳門國際影展上談到口碑對電影票房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口碑營銷自然成為了電影營銷的重要一環。
如今,「買評分」已是當下電影評論語境下的一種常見現象。
我們曾不止一次做過相關調查。針對現有的各大評分平臺,各方從業者普遍反映,「豆瓣最不好刷,容易被過濾掉,貓眼最好刷。」
除了評分網站的短評,片方們還會刷新浪微博的大V推薦度和貓眼的「想看指數」,以及上映前「購買」知名影評人的正面反饋,讓他們發在各個平臺上發布。
關於豆瓣「最不好刷」的原因,豆瓣CEO阿北曾在文章《豆瓣電影評分八問》裡有過解答,稱豆瓣有反刷分機制,聲稱「能刷分的基本是在騙人。」
然而,他並沒有在文章中指出,如果當一位資深用戶被「買分」之後,系統將如何作出辨別。這一細節也成為了整個機制的漏洞之一。
「上映前半個月,片方找了一波的大V看片。當時要求他們打分都要5星,不然就別打分。」參與了今年某部熱片宣傳的小D告訴我們,「其實就是希望這部片子上映前,評分能高一些。」
果然,這部電影在豆瓣開分之後,問鼎了當月最高。而那些提前看完影片,並「收了紅包」的影評人們,成為了影片上映後多支物料中的宣傳點。
我們指著物料中的某位豆瓣粉絲近4萬的影評人問到,「他的短評價格是多少呢?」
「2400元,算是性價比較高的價格。」
報價1萬?5千?
主要看粉絲和渠道
大V的短評到底多少錢一條呢?
「我們投過最貴的好像是3000元多一點。」從事新媒體營銷的YY告訴我們,「我們一般不會投那麼貴的,因為沒有意義。」在宣傳人員眼裡,這群大V多是這個平臺的頭部用戶,加上他們有一定的關注,整體在豆瓣短評區能靠前一點。
「大部分豆瓣影評人會挑片子,因為怕說多了翻車被人掛。」之前《上海堡壘》上映期間,豆瓣小組就曾專門有過一個帖子,將所有打高分的大號曬了出來。
豆瓣小組相關帖子截圖
YY表示:「有的人儘可能把那(豆瓣)當作淨土,不接這類短評廣告;有的人會挑片子,那種一看就是爛片的,就不會接。但是那種看完模糊不定的片子,也願意收錢打4星。」在「挑剔的」豆瓣評分下,4星對於不少片方而言,已是不錯的成績。
不過,曾為一部好萊塢電影做過豆瓣口碑的C則有不同的看法,「有時候其實是價格太低了,『高冷』不接廣告的人其實屈指可數。當時和一個人談價格的時候,他直接開價5000元,真的是想錢想瘋了。」
當我們質疑該影評人是不是故意開高價「勸退」時,C否認了這種可能,並向我們解釋:「你可以去看他的觀影記錄,但凡是標記時間和上映日期同步,並賦予一定短評內容的,都是廣告。」
我們隨後翻閱了該影評人的豆瓣,發現近2個月裡,除了少數院線片有如C所說的情況以外,其他電影的標記僅有簡單的一個評分。
有時候,不止是電影片方希望能短評和評分更好看,藝人宣傳同樣希望自己的藝人能被人在短評中「特別提及」。
從事藝人營銷工作長達6年的汪老師告訴我們,他近年遇到過短評最高的價格是1萬元。「對方在豆瓣電影圈子裡還挺有人氣的,粉絲數量算得上是頭部。當時我們在做一位藝人的宣傳,希望他能在短評裡提一下藝人的演技,結果一看報價,還是算了吧。」
與多位參與深度營銷的人溝通之後,我們發現相比豆瓣短評的價格,新浪微博的價格會便宜得多。
「微博主要會影響大V推薦度,那個不會上映後被其他用戶影響。」 YY告訴我們,「而且有的影評人不願意在豆瓣發,但願意發微博。」
「我們找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見領袖)的時候,短評打分很少會打包多個渠道,通常打包他們公眾號、今日頭條這種渠道比較多,今年開始會比較多涉及觀影團,不過這些又是另一套邏輯。」
某位KOL就曾向我們自曝,他堅決不在豆瓣發這類推廣,但可以選擇在微博發布,「我粉絲不多,價格差不多1200左右。」他還告訴我們,這些在微博上有涉及推廣的影片,他在豆瓣上通常不會給評分和短評。「如果被人發現的話,就太過明顯了。」
「燈塔」公開「賣」評分?
只是用錯工具
「我們現在一般都是在『燈塔』上直接下單。」
「沒辦法,我們和『燈塔』籤了年框,每年要有一定的消費。」
「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要求直接在『燈塔』下單。」
在和所有人的溝通中,他們都提到了一款APP——「燈塔專業版」。
在這款主打票房播報的軟體中,有一個「大V寶」的按鈕,上面寫著,「擁有海量優質自媒體資源,可覆蓋微博、微信、頭條、抖音、小紅書等各大平臺KOL,平臺式操作一鍵下單,通過類型精準區分,實現超高性價比。」該平臺需要營銷公司註冊帳號才能登陸,普通用戶並不能直接看到更多內容。
「去年燈塔的工作人員拜訪了每個營銷公司,向大家推薦這個平臺。在我們看來,它更像是一個中介,可以這裡找到相應的KOL去做短評、長評,甚至是觀影團。當然,他們可以拒絕這個推廣。」
YY向我們形容起這個軟體,「我之前用公司帳號登陸操作過,它整體的界面和淘寶很像,可以直接搜索或者選擇類別,比如影視娛樂、搞笑段子手之類的。我們也能看到他們的粉絲數、平均閱讀量、互動量和價格。」
小電君也第一時間聯繫到了「燈塔」的相關工作人員,他直接回應道:「我們沒有大V庫,我們接入的是微博認證的及微信有商業價值的號。不僅僅是影評人,只要微博認證有商業化性質的博主,都可以在這裡進行推廣。」
燈塔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燈塔」接入標準
很顯然,「燈塔」在官方定位上是推薦各個平臺上,具有商業性質的博主。但是YY和我們透露,「如果不是在『燈塔』裡下單,這些投放但凡加了電影片名,就很容易在微博上被檢測是廣告,進而直接被官方屏蔽。」
「燈塔」工作人員也進一步和我們解釋,「入駐微博的KOL必須走『微任務』,否則會被官方限流。這是微博官方早幾年前就有的規定,而『燈塔』只是一個合作平臺,這些規定也不是我們設定的。」
小D同樣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剛起來的時候,我身邊有的KOL是拒絕的。平臺也要賺錢,所以他們會壓KOL的價格。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片方強制要求用這個軟體,好像有的人就妥協了。」
「阿里的片子肯定要求用燈塔,還有一些電影公司的股東就是阿里,也會要求用。對於電影出品方而言,用燈塔下單,價格更公開透明,而且也能開發票,會更方便。以前直接聯繫影評人或者博主的話,都要自己想辦法開發票報稅。」
如果說,「燈塔」自我定位是電影宣傳營銷推廣的助手,那麼從營銷方的角度來看,直接「下單購買」評分和短評就成了最快速的推廣方式,但很顯然,這種方式已經曲解了產品最初的用意。
評論環境待優化
「現在觀眾挺信任電影開分和後續口碑。」
對於如今的電影營銷而言,口碑營銷的費用已經越來越高。每一位和我們交談過的工作人員都感嘆,「口碑適當還是要做,但如今很多影評人和KOL的價格太高了。」
「如果說是長評或者觀影團這些模式,因為涉及相應的稿費和人工費,價格相對會高的話,我們都能理解。但是短評體量並不大,現在的報價都已經沒邊了。」小D說。
不少人也表示,還是有很多大V「挺良心的,他們真的很喜歡這部電影,會象徵性收個稿費,然後電影上映時也會幫我們宣傳。」
面對這樣的情況,受訪者普遍認為暫時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即便他們深知這群人並不能絕對帶動票房,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能為電影帶來一定的熱度,以及相應的口碑導向。
如今是「酒香還怕巷子深」的時代,我們始終無法忽略電影的商品屬性,如果不進行適當的營銷,可能很難有亮眼的票房成績。「這波影評人大多是早期就在一些論壇、豆瓣寫評論,還是有一定的公信力,這些評論某層面也會影響影院經理排片」小D也表明了他們的無奈。
在調查中發現,很多觀眾是清楚某些分數和評論含有「水分」的,所以經常出現有電影開分較高,但可能不到半天就會掉分的情況。這種模式下,傷害的不僅是電影本身,還有這群影評人和KOL的公信力。對於電影營銷方而言,或許應該尋找更好更恰當的營銷模式,而對於大V而言,也應該運用好自己的評論及大眾的信任,真正營造一個健康的評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