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非洲不是就叫非洲嗎?難道還有其他名字?」
「非洲的全名叫『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畢淑敏說。
在大家的印象中,畢淑敏的名字與小說緊密相連:《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鮮花手術》等暢銷書,想必不少讀者都看過或聽說過。
所以,或許也有很多人不曉得,畢淑敏其實還是位資深旅行者,曾經在海上進行過環球之旅,還到過南極。當然也寫過不少遊記。
2016年,畢淑敏老師的第一本新書,就是關於她去非洲的旅行見聞。名字也很配得上非洲大陸的遼闊廣袤——《非洲三萬裡》。成都商報記者 陳謀
10歲起她就想去非洲 半個世紀後終於圓夢
「黑如漆墨的當地人,遼闊的稀樹大草原,無盡的沙漠,蹦跳的羚羊,懶散的雄獅,裂如龜殼的土地,赤裸上身的土著,骨瘦如柴的老人,嘴唇上落著蒼蠅的兒童,鐵皮房頂的城市……」所有這些畫面,都是在去非洲之前,畢淑敏對非洲的想像——幾乎都是來自《動物世界》和各種新聞攝影作品的畫面。
「到非洲去是我從小的夢想,那時候覺得非洲多遙遠啊,多麼陌生的一個大陸,甚至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這個夢想。」畢淑敏說,自己從10歲起就有這個想法,到60多歲才得以實現,這中間,跨越了半個世紀。
2014年的一天,注射了預防黃熱病的疫苗、口服了預防霍亂的丸劑、懷揣著治療惡性瘧疾的青蒿素,畢淑敏踏上了去往非洲的旅程……
畢淑敏在非洲乘坐的交通工具是著名的「非洲之傲」列車。這是一列以非洲旅行為主題的專用蒸汽機車,單張車票標價1萬美元~9萬美元,有「流動的五星級酒店」「鐵軌上的遊輪」等美譽。以奢華聞名的「非洲之傲」,每節列車僅設兩間包廂,車上所有設施供應都不遜色於五星酒店。
但對於畢淑敏而言,在舒適與豪華之外,「非洲之傲」由於集中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旅行者,「就像一個小聯合國,讓我見識到形形色色的人。」
從上流社會奢華包廂
到全球最大的貧民窟
畢淑敏在這趟「非洲之傲」列車上結識了不少來自全球各地的旅伴,他們中有些是歐洲的貴族後裔,也有不少亞洲的商業精英,有位旅客已經走訪過一百多個國家,有些旅客索性終年「居住」在豪華列車和遊輪上,也是一種「在路上」的生活。
不過,列車行經之地,兩邊有著很多非洲最底層民眾聚居的貧窮村落。一道車窗隔開了奢華與貧窮,餐車內的旅客們舉起酒杯,開懷暢飲時,車窗外經常圍滿了飢餓的兒童。
這種強烈的對比,自然引起畢淑敏的關注,她不但記錄了非洲各地人情風物、旅遊見聞,還對車內車外兩個世界做了細緻的觀察和比對。
除了和非洲中產階級女主人共進晚餐外,她還跑到貧民窟中去觀察底層民眾的生活,並從歷史、文化、心理等多方面探詢人性中的秘密。她既記錄下了富豪們的優雅與教養,也沒放過他們的空虛和侵略性,正如她深入貧民窟記錄下那些日漸消散的文化碎片。
為了實地探訪位於南非約翰尼斯堡的全球最大貧民窟——索維託,畢淑敏寧願籤下「生死合同」,所有責任自負。
在南方古猿化石最豐富、年代最古老的遺址斯泰克方丹,畢淑敏參觀了南方古猿居住過的巖洞。人類遠祖為了躲避猛獸,將巢穴建在異常隱蔽的巖洞中。遊客若是想要一探究竟,就要在狹窄的巖縫中艱難爬行,畢淑敏不禁為人類祖先的頑強求生所打動。
歸途中,畢淑敏望著壯美的荒原風光,生出這樣的感慨:「人世間的一切危難,未來的種種不可知,都不必太憂心忡忡。安穩下來,有所節制,順著天地萬物的軌跡緩緩運行就好了。」
在敞篷車最後一排
與非洲獅目光對視
在非洲之行中,畢淑敏走訪了多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基地。有的酒店十分機智地將客房建在河流旁邊,令客人足不出戶,就可透過落地窗,欣賞到前來飲水的野生動物。
儘管有電網保護,看著絡繹不絕的獵豹、犀牛、獅子、獼猴來到自己窗前張望,還是讓初來乍到的畢淑敏感到心驚。這種前衛大膽的旅行方式,她之前還從未有過。
沒想到有一次,她還和一頭獅子發生了一次有驚無險的近距離接觸:在辛巴威,畢淑敏和遊客們一起去看一隻正在進食的雄獅。不料雄獅竟然好奇地走到敞篷路虎車旁,與坐在最後一排的畢淑敏面面相覷。整輛車唯一的「安全設施」,是女導遊攜帶的一挺AK47。
「我和這龐然大物,距離應該只有一尺多遠吧。它無與倫比的巨頭,就在我的腿邊晃蕩。」畢淑敏回憶起來依然後怕。
好在獅子當時剛剛吃飽,並無傷人之意,嗅了嗅輪胎便飄然離去,「繼續撕咬著那隻血淋淋的角馬。」
圓年少時的夢想,成為畢淑敏創作《非洲三萬裡》的初衷。這也是她乘坐蒸汽機車「非洲之傲」,從南非的開普敦一直走到坦尚尼亞的三蘭港後,潛心閉關一年後寫下的旅行心得。
畢淑敏的環球之旅—— 在遊輪上欣賞「藍色天堂」
2008年,畢淑敏從日本的橫濱出發,乘坐「和平號」遊輪,一路西行,先後經停越南峴港、新加坡,阿曼的薩拉拉港、約旦的亞喀巴;穿過蘇伊士運河,從紅海到達地中海,從印度洋進入大西洋。
停靠過埃及的塞得港後,遊輪駛入地中海,經過土耳其、希臘、義大利、西班牙、法國、荷蘭等國,向北航行一直到達挪威的卑爾根和冰島的雷克雅未克,從那裡再到格陵蘭島。在格陵蘭島的首府努克,畢淑敏最美好的回憶是在一家因紐克人的門廊上,和他們一起曬太陽。
在飽覽冰川風光後,「和平號」掉頭向南,在大西洋航行6天後,到達美國紐約,然後從紐約南下,到達中美洲的委內瑞拉。通過巴拿馬運河,遊輪從大西洋回到太平洋,沿著太平洋的東岸航行,經過瓜地馬拉、墨西哥、加拿大,到達美國的阿拉斯加,之後橫渡太平洋,又回到出發的橫濱港。全程114天。
這114天的見聞,被畢淑敏寫成《藍色天堂》一書。她坦承,這趟旅行花費大約20多萬人民幣,除了船票外,還有沿途停靠的20多個地方,上岸遊覽所花費用。儘管如此,她還是有一個極為神往的地方不夠錢去——加拉帕戈斯群島,「大約一周的旅程,每天五千塊錢的開銷,還不算消費和各種其餘支出。這些都算在一塊兒的時候,我就覺得沒有錢去完成這次旅行了,非常遺憾。」 (絲蘭)
TIPS
畢淑敏對想要去非洲的朋友說的話
Q1:在非洲印象最深的是哪個地方?
畢淑敏:印象最深的地方是衣索比亞的拉裡貝拉。那裡始建於公元12世紀的巖石教堂有的用整塊巖石鑿成。
Q2:您覺得旅行的必備技能是什麼?
畢淑敏:第一,會看地圖,要有方向感;第二,儘可能會使用當地通行的語言;第三,要有足夠的盤纏;第四,要有一個可靠的旅伴;第五,如果以上都沒有,你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
Q5:您這些年去過了多少個國家?
畢淑敏:大概70多個國家吧,不算太多。而且走過的地方越多,就發現自己所知越少。我想說,非洲和我去過的其他地方相比,最顯著的特色是它的原始、貧窮,以及豐富的文化。非洲人民的質樸、載歌載舞,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來源: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