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文之美」:一萬年間美的萌動與六件日本史前國寶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一個名為「繩文——一萬年間美的萌動」大展7月3日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日本「繩文時代」距今約1萬年,其名稱因繩文人普遍使用帶有繩紋樣式的陶器而得名。當時,靠漁獵、採集為生的繩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反覆實踐,製作出了各式各樣極富力量美感與神秘色彩的陶器。「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獲悉,此次展覽分六個章節,以「繩文之美」為主題,齊集了從草創期到晚期日本不同地域的佳作,力圖向觀眾呈現凝聚在作品線條、造型之中的遠古居民的技術與思考。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繩文時代的出土文物目前已超過9萬件,其中被指定為日本國寶的6件在本展中第一次同時展出。

展覽海報

生活中的美感

日本舊石器時代結束於1萬3000餘年前,學界把隨後的約1萬年的時期稱為繩文時代。「繩文時代」這一名稱源於當時的人普遍使用帶有繩紋樣式的陶器。在繩文時代開始不久後,冰河時期迎來了終結,日本列島的氣候變得溫暖而溼潤,山嶺森林、河流海洋等景觀地貌逐漸成形。

木製編筐 繩文背簍 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在多樣的自然環境中,遠古居民進行著狩獵捕魚以及植物採集等基本的生產活動,並開始了定居生活。在打制陶器、石器這類實用工具之外,繩文人也製作出了裝飾品以及陶偶、石棒等儀式器具。

陶器的出現宣告了繩文時代的開啟。最初陶器作為煮炊的道具而被廣泛使用,但這種單純作為容器的功能在隨後得到了衍生。此外,弓箭、鹿角制魚鉤魚叉等漁獵工具,磨石、石皿(類似於現代的石臼)這類用來搗碎果實、根菜的研磨烹調工具相繼登場,表明了繩文人為了順應新的自然環境而迸發出的創造力。

陶製耳飾 繩文時代(晚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00年

美的演變

繩文陶器的製作和使用跨越了近萬年。在這漫長的進程中,陶器的造型之美得到了不斷的詮釋和演繹。根據時期和地域的不同,器具的搭配自不用說,容器的形狀與紋路也有著巨大的差異。火焰形陶器便是在對美的不斷演繹過程中誕生的。它作為繩文陶器的代表作品時常得到介紹,故而為人們所熟知。

單嘴深缽形陶器 繩文時代(前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繩文陶器的紋飾,有些是用指甲、指尖、捻線、貝殼或木製竹製的棍棒、刮鏟等道具在容器表面繪製的,有些則是利用在容器表面黏附粘土來表現紋路。

深缽形陶器 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在草創期·早期·前期,繩文人通過使用各種道具在陶器表面繪製趣味性十足的紋飾來對美進行闡釋;進入中期後,人們開始通過在容器表面黏附粘土這步工藝來為陶器注入美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火焰形陶器上的立體裝飾物;後期·晚期紋飾的特徵則表現為用木棒、刮鏟等來刻畫線條追求構圖之美。

壺形陶器 繩文時代(晚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00年

美的競演

繩文文化像一朵瑰麗的鮮花綻放在亞洲大陸東端的日本列島之上。以漁獵採集為主的生產方式孕育出了世上最古老的繩文陶器,其造型美感即使是在世界史前陶器中也是出類拔萃的。在不同時期、地域環境中呈現萬千美態的繩文陶器享譽國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以說是火焰形陶器。

彩陶缽 新石器時代(後期)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800年左右

視線轉向歐亞大陸。在正值繩文時代中期的歐亞大陸上,人們進行農耕畜牧生產,並開始了金屬器具的生產製作。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不僅誕生了由王、權力者統治的都市,工匠們在瓦窯裡燒制的陶器也開始作為商品大量生產流通。在這些地區,人們根據實際用途設計陶器的造型,並在其表面描繪彩色圖案、打磨光滑。

無紋壺 阿卡得王朝時代·公元前2300年左右

在本章,我們可以欣賞日本列島陶器和歐亞大陸陶器的美的競演,並探討不同社會、文化孕育出來的不同形態的美。

繩文美的巔峰

雖然在歷時萬年的繩文時代誕生了很多不同形態的作品,但在所有出土品中,被認定為國寶的有且僅有六件。最初被認定為國寶的陶器名為《繩文的維納斯》。它在距離現在並不久遠的平成7年(1995)獲得國寶稱號,這也從側面表明了近年以來人們才開始從社會、文化層面去關注、評價繩文時代。

火焰形陶器 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火焰形陶器可以稱得上是繩文陶器的代名詞。容器表面噴薄欲出的遒勁有力的裝飾獨具風格,表現出了繩文人豐沛的創造能力。繩文社會出現過幾次安定期,中期便是其中一段穩定的期間。成為國寶的《繩文的維納斯》、《繩文的女神》都是中期的作品,它們的登場宣告著當時的文化正處於成熟期。

繩文的維納斯 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祈福陶偶、陶器的美感與造型

繩文人製作陶偶、陶器用於祭祀祈福,可以說祈福陶偶、陶器代表了繩文時代另一種形態的美。陶偶普遍是人形陶製品,最初出現在繩文時代初期。最開始的陶偶雖然沒有頭部和手腳,但由於出現了乳房這一明顯特徵,我們可以認為其表現對象為女性。縱觀整個繩文時代,孕育生命的女性一直是陶偶不變的表現主題,故而我們可以推測這類陶偶是為了用來祈求平安分娩和穀物豐收。另一方面,石棒作為象徵男性的造型,出現在繩文前期後半段。由於曾發現過極度形似男性生殖器官的石棒,因此可以考慮這種陶偶是為了祈求子孫滿堂、五穀豐登。

遮光器陶偶 繩文時代(晚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00年

與普通陶器上裝飾的抽象紋路圖案不一樣,有一類陶器上繪有人或動物。這類陶器不僅僅只是作為容器而存在,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繩文人思想的傳遞媒介。另外,也有父母向孩子表達關懷的附手足形陶製品、為了祈求食物豐收而懷抱敬畏之心製作的動物形陶器等等。

人形裝飾有孔附沿陶器 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另一種維度的繩文魅力

明治時期進行的大森貝冢發掘成為日本近代考古學的發端,也是在這次發掘中,人們發現了「繩文」。與考古學研究發現的「繩文」不同,日本的作家和藝術家們發現了散發著無窮魅力的另一種形態的「繩文」。曾經斷言「藝術即大爆炸」而為世人所知的岡本太郎(1911~1996)稱自己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看到的繩文陶器,以「讓人失聲大喊的迫力」衝擊他,撼動瓦解了他自身曾對藝術本質進行的思考和定義。

巖偶 繩文時代(晚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00年

其實早在岡本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作家熱愛繩文作品的故事為人們廣知。民藝運動的發起人柳宗悅(1889~1961)為了保存巖偶,特意製作了專用的收納箱。織造染色專家芹澤銈介(1895~1984)曾將自己珍藏的陶偶畫在插圖中。另外,可能知道的人不多,陶藝家濱田庄司(1894~1978)曾與自己的徒弟島岡達三(1919~2007)一同製作繩文陶器,並將其作為教學素材。後來,島岡達三將這種製作經驗與父親編絲師島岡米吉的技術相結合,創造出了全新的美——繩文象嵌。

深缽形陶器 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本文圖文資料參考自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官方網站)

相關焦點

  • 給什麼高價,日本都不歸還的三件國寶,一件是世間僅存的西魏墨跡
    文/王不留行給什麼高價,日本都不歸還的三件國寶,一件是世間僅存的西魏墨跡日本對中國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對中國人民施以了暴行,搶劫了中國的不少文物。更可怕的是他們沒有悔改的意思,還否認歷史,美化自己的罪行,極端的甚至參拜靖國神社。
  • 12件國寶的星座故事
    所以,周宣王賜給虢宣公這件國寶。因此這件國寶見證了虢宣公的驍勇善戰,見證了那個駕著戰車在西戎騎兵中來回衝殺的戰神。同樣,虢季子白盤也見證了虢宣公那種白羊座的氣勢。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虢季子白盤上的銘文,記載了虢宣公的戰功。這個具有白羊氣質的青銅器,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一級國寶。
  • 件件都是書畫史赫赫名跡:臺北故宮今展「國寶再現」
    為了向公眾推介古物分級制度的宗旨與成果,繼去年「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獲得極大反響之後,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再度推出「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即於北部院區二一〇陳列室展出二十六件國寶級精品,展覽年代自東晉橫跨唐宋而至元代,展品兼具重要的歷史、文化及藝術的價值,各時期的名家之作件件是中國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
  • 六百年的紫禁城,領略極致之美!
    攝影/柳葉氘 坐鎮內廷後方的坤寧宮,是這種滿漢交融文化的核心: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瀋陽清寧宮,改建紫禁城坤寧宮為薩滿祭祀場所:門東偏而不居中,又在神堂中南、北、西三面設置大炕用於祭神;北暖閣則增設鐵鍋、灶臺,殿外加裝煙囪,灶間設欞花扇門,渾金毗盧罩,一鍋一灶,也是頗顯匠心。
  • 日本又發現了國寶曜變天目?中國大媽:來中國,一個80塊賣你
    宋代第一神器——建盞,曾經是黑釉瓷藝術的巔峰,就連九五之尊宋徽宗都為之傾倒,是唐宋以來人盡皆知的名瓷,而作為建盞中至高無上之神品,流傳到至今,公認的宋代曜變全品僅有三隻,均藏於日本相關機構,為國寶級別。中國僅在行貨走出土殘件,日方稱其燒制原理為"陶瓷史上最大的不解之謎之一"。為此眾多陶藝家致力於破解該謎題,也有不少人好奇除了這三件半曜變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未發現的宋代曜變。
  • 三件完整中國宋代「曜變天目」首次同期在日展出
    新華網東京5月14日電(記者 梁賽玉)今年3月到6月間,3件自中國傳入日本的「曜變天目」分別先後在滋賀美秀美術館、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3個展覽的展期有1個月重疊(4月13日到5月19日),這也是它們首次同期對外公開展出。  「天目」是日本人對中國古代黑釉茶盞的稱呼。
  • 藏於日本的十大中國國寶 每件都無與倫比
    如果要問除中國之外,哪個國家收藏中國文物最多,那答案必然是日本。日本自隋唐以來,一直以中國為文化母國,虛心學習,並大量輸入各種藝術品,經過數百上千年的時光,到現在留下了相當一批珍寶。而且,近代以來列強入侵,中國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國國寶最多的,也還是深諳中國文化的日本人。
  • 日本美山町:38間茅草屋,憑藉傳統節日活動,每年吸引7000萬遊客!
    美山町距離京都約2小時車程,它與白川鄉合掌村、下鄉町的大內宿並列為日本三大「茅草屋之鄉」。保留了日本最傳統的鄉村原風景,被稱為「日本人心靈的故鄉」。所以說,茅草屋是這裡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日本鄉村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們也給美山町帶來了蒸蒸日上的旅遊業發展。
  • 日本人心中「從小美到大的女星排行榜」,都有哪些女星上榜了?
    在日本的演藝圈裡面,每年都會有各種各樣關於「選美」的比賽和投票。對於,沒事就愛搞網民大調查的日本人來說,這些排行榜已經見怪不怪了。最近,就有一組選美,通過對10歲至40多歲的男女進行問卷調查,整理出了一份「從小美到大的日本女星排行榜」,接下來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女星上榜了?第10位:上戶彩。
  • 任澤平:日美貿易戰——日本為什麼金融戰敗?
    其中,美國要求糾正日本經濟結構中存在的六個方面的問題:儲蓄投資、土地利用、流通問題、價格機制、排他性交易習慣、企業系列制問題。日本提出美國應採取的措施有:投資儲蓄模式、企業的投資活動和生產力、企業行為、政府規制、研究開發、振興出口、勞動力的教育培訓七個方面內容。
  • 日本女星穿上旗袍,長澤雅美,澤口靖子,杉本有美誰最有氣質?
    日本女星穿上旗袍,長澤雅美,澤口靖子,杉本有美誰最有氣質?要說中國的旗袍文化也是源遠流長了,作為在之前傳統的文化也是逐漸的傳到了日本,在日本的女明星像新垣結衣,石原裡美也是非常受大家的歡迎,作為這些比較有名的女星穿上旗袍的樣子,也是讓人不由的眼前一亮,下面就來跟小編一起看看這些日本女生穿上旗袍的樣子吧。
  • 有一種美,叫做「日本小鎮」
    有一種美,叫做「日本小鎮」在後臺收到不少網友讀者的留言,說她們這些年因為旅居的緣故,在日本一路遇見不少的美景,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風光,還屬日本的小鎮。不同於大都市的繁華,日本小鎮的美,是一種充滿濃鬱日式美學的美。
  • 純正血統與包容多元:大阪直美的奪冠對混血日本人意味著什麼?
    「混血兒」在日語中被稱作「hafu」,來源於英語詞彙「half」,用「半日本人」表達或許更為貼切。而很多混血日本人的感受正如這個詞彙的隱喻——他們從未真正被接受。「看到人們說大阪直美是日本人,以及日本的驕傲時,我直感到噁心,」一個的用戶發推文寫道。「你不能只在這種榮耀時刻才將一個『半日本人』接納為日本人。他們通常都是被歧視的,不是麼?」
  • 71件國寶書畫高清版
    全卷展現 洞見千年傳承 這些國寶,每一件都是全卷展現, 名人題跋,重要收藏印鑑,全部都保留下來,每一件作品的流傳脈絡,都清晰可見!
  • 說英語的日本女網巨星——大阪直美是下一代天后?
    四分之一決賽淘汰東道主選手張帥時,大阪直美頂住了鑽石球場內山呼海嘯的「主場優勢」,她笑著說:「我當然知道觀眾都在為對手歡呼,事實上,我一直樂於跟觀眾作對。」確實,美網半決賽和決賽,21歲的大阪直美連克小威和凱斯,踢館成功。
  • 【紀錄片】《中國古建築》:品味古建遺世之美
    充滿詩意的篇名、老電影一般的畫面、加上一座座古建築優美的形制和背後不為人知的典故,在光影交織的時空中,一種飽經風霜的遺世之美在觀眾心田涓涓流淌。 這種遺世之美,源自古建築在歷史激流中被反覆打磨。在詩意家園漸行漸遠的今天,這種代表傳統的美感,顯得愈發富有光彩。五千年歷史所積澱下的古建築之美,全部濃縮在這8集故事當中。
  • 今日推文:男主高嶺之花,女主人美路子野超會撩,經典又好看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女主妖豔有心機,人美路子野,超級會撩,男主高冷禁慾,一本正經。然後高嶺之花碰上膚白貌美的小妖精,當然也是瞬間破功被拉下神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全娛樂圈都以為我是嗲精》 楚晳 × 顧銘景簡評:這是本娛樂圈小甜文。
  • 日本又「封國」,此前不尋常地派出駐美大使
    文 | 海上客日本突然宣布,從12月28日起到2021年1月底,暫停來自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新入境。這也可以理解為日本又「封國」了。大為不同尋常的是,此前一天,日本迅疾任命富田浩司為駐美大使——當日生效。富田浩司這是趕在川普卸任前上任,還是要趕在拜登上任前赴美呢?近日,日本的一系列動作,指向何處呢?1富田浩司何許人也?
  • 「第一古典美人」走了:她們的美,是永遠的經典
    對大部分明星的新聞八卦,我還是一臉白痴,性格的緣故吧,這方面可能我不敏感。李建群,是我喜歡的女明星,在我心裡,是永遠的實力女神,是一看見,就心裡歡喜。記得是05年前後吧,無意中看見電視劇【賀蘭雪】重播,當場被迷的頭暈目眩,李建群演的墨臧黑雲,絕世獨立,一眼萬年,從此不忘。
  • 《國寶裡的漢字》重磅上市
    中華千年文脈,唯有珍貴的國寶與富有生命力的漢字,經歷和見證了無數的大疫大災、起起落落,仍舊熠熠生輝。法國哲學家薩特曾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高貴信仰。」而文物與文字就是我們永恆的文化信仰。在中華文明裡,透過文物與漢字,我們得以窺見先人留下的痕跡,感受千年文明浸潤心靈的愉悅,從歷史和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