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都會聽到「哎呀這個小孩肉嘟嘟的好可愛呀」類似的話,就像網上說的白白胖胖,充滿希望,好像在很多人的概念裡小孩胖嘟嘟的才好。尤其是老一輩人的帶娃觀念,生怕孩子吃不飽,只要孩子能吃得下就不加節制,鼓勵孩子多吃,結果不出意外把孫子都餵成了小胖子。
前兩天江蘇鹽城12歲的小豪卻因為減肥火了,沒減肥之前小豪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小胖子」,小小年紀體重將近130斤。而讓他下定決心減肥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在拍畢業照的時候校服穿不上了,最後攝影師沒辦法只能用剪刀在校服的背後把衣服剪開,這才勉強將衣服給穿上,拍了畢業照。
但這樣的經歷也確實給小豪帶來了不小的刺激,而且全班只有他的衣服穿不上,這讓小豪下定決心決定減肥。
於是,小豪開始每天跑步,控制飲食,就算剛開始跑步時腳磨出了水泡,差點暈倒也都沒有放棄。最終,所有的努力都有了回報,小豪在2個月內減了30斤。看到減肥前後對比照片,網友都說:「原來還是個小帥哥,還真是每個小胖墩都是潛力股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加上老一輩的爺爺奶奶都比較寵愛孩子,覺得孩子能吃是福氣,所以「小胖子」也越來越多。大人們以瘦為美,卻覺得小孩胖嘟嘟才可愛。殊不知,胖嘟嘟除了可愛還會給孩子的身體帶來一系列的危害,家長們還是要重視起來。
一、兒童肥胖都有些什麼危害?
1.性早熟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陳曉波,2018年7月在健康時報刊文中曾經說過,超重和肥胖是誘發兒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
這是因為脂肪中有一中酶叫芳香化酶,可以把雄性激素轉化成雌性激素,導致性腺發育異常。從而引起內分泌紊亂,雄性激素不足,雌性激素過多。常見的表現就是男孩乳房發育、外生殖器短小,而女孩則是性早熟。
2.影響長高
如前面所說的,肥胖容易導致發育提前,男孩女孩都容易性早熟。而性早熟其中很大的一項危害就是提前停止長個,對於處在成長期的孩子來說,發育提早一年,往往會損失5~7釐米的身高。導致孩子成年身高較矮,在以後的就業、婚姻中都帶來很多不良影響,孩子也容易因此自卑。
3.危害身體健康
研究結果表明:血壓與體重的正相關聯繫在兒童和少年時期就存在。兒童時期肥胖和體脂超標,成年後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兒童的2.7倍,並且成年後患脂肪肝、冠心病、腦梗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更高。
二、如何判斷孩子「胖不胖」
看孩子是不是肥胖不能單從體重判斷,不是說孩子超過多少斤就是胖,還是要結合孩子的身高。
最常用的標準就是BMI(體質指數),計算方法也很簡單,用體重的公斤數除以孩子身高米數的平方,得出的數字就是BMI。
一般來說,2~6歲的孩子BMI要小於18,6~9歲的孩子小於19,10~12歲小於21(女孩可以放寬到22)。超過這個範圍就是肥胖了,家長就需要注意了。
還有一種由WHO發布的亞太地區標準體重法,即標準體重(公斤)=身高(釐米)- 105,再把孩子的實際體重和標準體重相比。相差大於10%為超重,20~30%為輕度肥胖,相差在 30%~49%之間為中度肥胖,大於50%就是重度肥胖了。
三、什麼年齡是孩子減肥關鍵期?
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過一項38年的隊列研究,研究表明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的臨界點年齡是:13歲。從小就是小胖墩,如果能在13歲之前成功減肥,那麼在30-60歲的時候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和正常人沒有太大差異。
如果等到17歲才減肥成功,風險就會上升47%,但是也遠遠低於一直胖下去。
四、如何預防兒童肥胖
兒童肥胖可分為兩類:病理性肥胖和單純性肥胖。病理性肥胖是指由於某種疾病或者藥物所致,比如激素等;單純性肥胖則是因為生活習慣,比如吃得多少運動等。如果家長無法判斷,可以帶孩子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病理性肥胖需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單純性肥胖說到底還是攝入量遠大於身體消耗量,這就需要孩子管住嘴邁開腿。家長可以根據孩子身體所需的熱量制定適合孩子的飲食計劃,多吃高蛋白、低碳水、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控制孩子的零食,飲料、餅乾、薯片等,這些都是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儘量不吃或者少吃。
很多孩子除了上學平時的課餘活動就是抱著各種電子產品,缺少運動也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讓孩子養成愛運動的習慣。但是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共同參與哦,不要讓孩子覺得減肥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多和孩子一起運動,不僅可以減肥,還可以鍛鍊孩子身體,提高免疫力。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想法嗎?歡迎留言評論,和我們一起交流哦。
寫文不易,多多幫我留言轉發哦,雨滴醫生謝謝你了!
免責聲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單位無任何關係。 如果我的科普內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願意核實並更正。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