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能力不是智商,具體是什麼呢?主要包括以下五大能力:專注力、思考力(包含理解力)、自信力、自主力和堅毅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五大能力。
一、專注力
首先第一點據說專注力,專注力是第一學習力,主要表現在孩子是不是能很專注地做一件事。比如上課的時候,是不是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講的內容上,同時大腦能跟著老師講課的節奏同步思考。很多孩子缺乏專注力,上課經常開小差,時常處於放空的狀態。
二、思考力
思考力,包括理解力。家長經常要求孩子好好動動腦筋,什麼叫好好動腦筋呢?怎麼動?拿什麼動?往哪個方向動?這是能力問題,如果他做不到,怎麼逼他也沒用。
三、自信力
自信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能力。很多孩子看到數學題目比較長,還沒做就覺得很難,內心就認為自己肯定不會做,覺得英語單詞很難背,記不住,語文課文太長,背不出,這都是自我設限,缺乏自信的表現。自信力不夠的孩子,不會去主動思考、積極行動,然後就真的做不到了。
四、自主力
自主力,是孩子自主管理自己學習的能力。很多家長抱怨,孩子連自己的書包都不會整理,每天都是一團糟。作業本丟三落四,有時候做完的作業本都找不到了,看著都來氣;更沒有時間觀念,也搞不清楚學了什麼,問他哪些不懂也說不清楚。這些都是缺乏自主能力的表現。
五、堅毅力
堅毅力,也就是毅力,或者叫堅持力。有的孩子剛開始對什麼都有興趣,但只有三分鐘熱度。出現問題,被老師或家長批評了一頓,也認錯表態,保證不再犯,但好不了幾天,又打回原形,不能堅持。說得再好,不能堅持做到,也無濟於事。
以上這五個能力,如果孩子不達標,該做到的事都做不到,再多的說教,甚至打罵,也沒用。一個孩子,如果狀態不佳,習慣不好,能力又不夠,補再多的課也沒有用,都是在浪費時間。學習狀態、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這三方面的問題就像三道鴻溝,把孩子的人和學習遠遠隔離開。如果孩子在學校都不認真聽課,回家也不好好做作業,即使周末去補課,也是在耗時間。上學就想著放學,上課就想著下課,人在課堂心卻不在,學習怎麼會有效果呢?
採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習狀態、訓練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能力,才是真正管學習。然而,家長往往會忘記這些要求,只是盯著孩子完成作業而已。如果作業完成了,老師不告狀,就萬事大吉了。如果老師告狀了,才會重視起來。平時家長心情好,會誇孩子幾句,如若心情不好,孩子再不自覺,那就是一頓發火,這個就不是真正在管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