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完全電影筆記:花樣年華,太太萬歲!
2002年09月11日10:41:46 網易報導 melzhou
非完全電影筆記:花樣年華,太太萬歲! 一、
三十年代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家拂雲生有部《十裡鶯花夢》,寫十裡洋場一班富賈遺少、電影導演與小報記者的風流韻事。他們挾妓冶遊,浪蕩江湖,荒唐事做了一樁又一樁。卻說一天這幫人去到水鄉紹興尋芳,都市人瞧不起鄉下佬,笑別人那地方有三多:橋多,糞缸多,念佛的老太婆多。單說這最後一多也不是真正在念佛,而是幾個老太婆聚在一起談空天,「她們唯一的談話資料,是罵媳婦贊自己的女兒,剛剛罵媳婦怎樣的不肖嘴又饞,常常偷東西給娘家去,接著便贊我們的女兒真孝順,真顧家,三天兩頭什麼南瓜呀,缸豆呀,米呀,草呀,偷偷的一包裹一包裹運回家來,我老太婆要有這麼兩個女兒也不用出來念佛了,這樣矛盾的談話,一聲賤貨媳婦一聲佛,也就完了一天工作。」
婆媳關係一類的家務事向來微妙複雜,縱使清官也難下斷語。中國人傳統上聚族而居,「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可見新嫁娘的難做人。後來社會漸趨西化,傳統的家庭結構動搖甚至分崩離析,但婆媳間說不清道不明的種種恩怨亙古常新。對雙方來說,沒有一點「外交智慧」恐怕還真處理不好那些「內政」。魯迅寫過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但好像少有人寫文章教現在怎樣做公婆與媳婦的。今天的人看以前的小說戲劇及電影等大概可以猜到,古人的《女兒經》、二十四孝等法寶,姑且不論其是非,用之現代社會似乎都要失效,因為時代的確轉變得太快了。
二、
張愛玲一九四七年寫了兩部電影劇本:《不了情》與《太太萬歲》,兩個劇本一悲一喜,寫的都是飲食男女的恩恩怨怨,一如她的小說與散文。《不了情》與《太太萬歲》都拍成了電影,亦都是由著名笑片《假鳳虛凰》的編劇桑弧來做導演。半個世紀過去了,潮流突然懷舊起來,但比起人人爭說的《小城之春》,張愛玲編劇的電影好像很少人提及,就連眾多新新人類版的「張迷」兼影迷亦不大談起,這多少顯得寂寞。我其實亦算得一個「張迷」,以前背井離鄉,就在行囊中塞進一本《張愛玲散文全編》,活像臺灣的朱西寧老先生,四十年代從軍亦不忘隨身帶上本《傳奇》。只是我對張愛玲編劇的電影有興趣,不過近一兩年的事。數年前看過由她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如《紅玫瑰與白玫瑰》,覺得陳衝雖然也是上海阿拉,但一臉新社會的神氣,看得讓人不舒服。
既然有興趣就想找來看。四十年代的國語殘片《不了情》我遍尋不得,倒是《太太萬歲》買來全不費工夫。俗得並不可愛的鐵盒包裝,躺在正版音像店的貨架上,左鄰右舍一大堆似露非露的國產「白肉」或雄糾糾氣昂昂的革命軍人,隱隱昭示著這幾十年來欣賞趣味的變幻與詭異,倒亦熱鬧兼有趣。當晚我急不可待看了《太太萬歲》,吃驚於片頭的音樂與那柄摺扇一開一合變出演職員的名單來,像極了小津安二郎的風格,甚至把它剪接到小津電影的片頭亦一點不突兀。不過我還是抱著看完電影寫點什麼的挑剔心理,因為即使印象式文章亦不能一味叫好,否則有人會嫌你太俗沒眼力。所以我故作老練輕而易舉就看出《太太萬歲》的拍攝技巧比較老套,有些地方生怕觀眾不明白,一個勁地暗示這個人要怎麼怎麼樣了。還有些鏡頭的剪接不夠流暢,譬如人物對著鏡頭說話的特寫,跟之前和接下來的中景不是太對得上,顯然不是一氣呵成遂比較生硬。還有個別情節亦經不起推敲,男主角唐志遠的扮演者張伐,表演亦有些硬。
接下來我一鼓作氣又看了部殘片,沈浮導演的《萬家燈火》,差不多亦是同年代的製作。大約前四十分鐘我看得真是入迷,藍馬、上官雲珠和吳茵等人的表演,今天的很多演員遠遠趕不上,那種平實流暢的風格,細膩,活生生,惹人發笑的細節,劇情自然的流動,絕不差過同時期任何國家的同類電影。只可惜《萬家燈火》的後半部就遜色多了,有革命文藝的宣傳腔,當然不滿現實沒什麼不對,揭露社會黑暗亦應該,問題出在電影的思想性雖進了一大步,藝術卻退了一大步,這亦是當年不少左翼文藝的通病,所以嚴格來說《萬家燈火》只能算半部好電影。看完兩部老電影,退出影碟檢點心得,我不免要回過頭來,把《太太萬歲》認認真真又想了想,過了幾天再看一遍,覺得還是《太太萬歲》更好。
本文版權為原作者與網易共同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下一頁
手機簡訊,推薦新聞>【】【關閉窗口】
論壇熱貼 進入論壇
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