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 亞信峰會細節揭秘
本報記者 申孟哲
芋頭雕刻的「長城」,34米長的黃沙色雲錦桌旗,「海派」平民小吃……日前落幕的第四屆亞信峰會的「國宴」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作為「美食王國」,中國的國宴上都有什麼菜品?細節又透露出哪些寓意?
- 食材普通寓意匠心
「食材普通,老百姓都買得到。」承辦這次亞信峰會歡迎晚宴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東方濱江大酒店行政總廚蘇德興說。
歡迎晚宴上共出現一個冷盤、五道熱菜,此外還有點心、水果、甜品等。蘇德興介紹,其中冷盤的食材基本都是上海本地原產,烹飪用油來自婺源高山上自然生長的山茶,口味則凸顯江南的地方特色。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更進一步透露,國宴的原材料「沒有特供,全是從超市買的」。
印糕、葛粉卷、四喜素餃,三款江南常見小吃,成了20日晚上國宴上的點心。而在21日習近平夫人彭麗媛與部分國家政要夫人的「夫人午宴」上,端上餐桌的還有葫蘆酥、迷你粽、糯米燒賣等日常點心。順風葉、長壽桃雖是新品,其材料也不過是蝦餃、桃仁、蛋黃等。
同時,國宴上的菜品寓意也獨具匠心。一道「夏果炒鮮帶」,就是用鮮帶配以多種有機蔬果,又在鮮帶上盛放土豆絲製作的「雀巢」,比喻成語「築巢迎鳳」。「夫人午宴」上椒鹽葫蘆酥,有吉祥如意的意味;迷你粽上纏繞的13道線,則隱喻13畫的漢字「福」,象徵幸福美滿。
- 環境器具絲路特色
菜品的造型,環境、器具的考究,是中國美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維度。在這些方面,此次國宴主打「絲綢之路」文化,一方面因為亞信峰會的多個參與國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一路一帶」戰略。
國宴大廳地毯主色調為金黃色,這是千年之前「絲綢之路」穿過的大漠顏色。而在21日的工作午宴上,主餐桌中央鋪設了一條長達34米的黃沙色雲錦桌旗,上面置以鮮花,意為「絲綢之路上鮮花盛開」。同時,餐桌主位的前方,還有一段用芋頭雕刻的「長城」。
20日歡迎晚宴點心所用的蒸籠,外圈為四川眉山竹編,內圈為鏤空瓷碟。21日午宴冷盤盛具中的圓形立體瓷蓋上繪有「一路一帶」圖畫,頂上是中國名花牡丹,讓人想起千年前絲綢之路經過的古都洛陽。每位政要面前擺放一隻精美的「和平鴿」瓷瓶,用來放鹽和胡椒等調味料,呼應著共建和平、穩定與合作的新亞洲的峰會主題。
國宴餐具製作方負責人介紹,為國宴挑選瓷質餐具,既要考慮到菜品的尺寸、造型、功能等,同時還要體現出莊重、高雅、喜慶的民族文化特色,以表達中國人的好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