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師》和許多其他國家涉及教育觀念的電影們最大的不同點,還是在於它「印度電影」所特有的社會性探討。主人公奈娜用自己的態度和行動告訴我們如何去面對有缺憾的人生,如何去面對不一樣的學生。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小編近些年看的片子中較為喜歡的一部了,很有教育意義,一起跟隨小編來去了解一下吧!
對人生,我們總是習慣性的怨天尤人,跨不過去的是自己內心的那一道坎,當你將內心的恐懼克服,你就會成為強者。我們不敢往前走,是因為我們對未知的不確定與恐懼。
當奈娜老師帶領9F班的孩子們將自己的恐懼寫下,並將其拋出,這一簡單的形式,其實是將9F班孩子心中的不滿、害怕、恐懼統統拋掉,從此以後他們可以輕鬆面對生活與學校的不公。
那位努力讓貧民窟孩子不受到歧視的老師,卻是一個患有圖雷特症候群的人。就是這樣一個人,卻不受歧視的眼光幹擾,陽光成長了。也許正是因為她從小受到不一樣的對待,就像貧民窟的孩子一樣,所以她才會想要給予貧民窟孩子一樣最好的教育。
嗝是與生俱來的,何必掩飾。嗝是難於割捨的,何必拋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嗝,而且有這樣的嗝,那樣的嗝。我們怕什麼。大膽分享,積極爭取,勇於突破。放飛自己的嗝,放心自己的恐懼。
嗝嗝老師真的生來就是做老師的。她教導學生直面恐懼。讓學生把自己最討厭最恐懼的事情寫在紙上折成紙飛機,化恐懼為力量助力飛翔。她用粉筆折斷一小截再在黑板上寫字就不會發出刺耳聲音來比喻只要做出小小的改變就可以變得不同。
很有情懷的印度電影,從剛開始來執教,面對孩子們的調皮搗蛋。奈娜老師從沒有停止過嘗試。這一點精神尤為可貴。在學生質量層次不齊的情況下,老師最應該的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可能今天看來老師所做的就是嚴格的教導與監督,作為叛逆期的學生心裡充滿著不接受。但正是這一點的努力,或許會對他們的將來產生無比巨大的影響。《嗝嗝老師》:破具教育意義的片子,樂觀的人教你怎麼走出恐懼。
除了父母,老師就是他們最大的轉折點。好的老師學會如何激發學生,讓他們自動自發。如是,想做好教育與想當好一名老師有著不同。恪守己任,充滿熱情。對此,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