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魯洋)
8月12-14日,湖北、上海、北京連續通報3例新冠「復陽」病例,引起關注。
8月12日,湖北荊州新冠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報,8月9日,荊州市開發區聯合街道一名68歲女退休職工因病住院時,經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該女性為2月8日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癒數月後再次復陽,非新發病例。
8月13日,上海衛健委通報,上海市中山醫院發現一例吉林來滬就醫的新冠肺炎復陽病例。經調查,該病例曾於今年4月在外地被診斷為境外輸入性確診病例,經隔離治療後出院。該病例於8月9日下午來滬就醫,核酸檢測結果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診斷為無症狀的復陽病例。
8月14日,北京市疾控中心發布的情況說明中通報一例新發地新冠確診患者復陽的病例。一位新發地批發市場牛羊肉大廳工作人員,6月26日核酸檢測陽性,因無臨床症狀,診斷為無症狀感染者。7月12日出院並進行集中隔離觀察,7月26日核酸檢測陰性後解除集中隔離,8月9日出院28天複診時核酸檢測為陽性
其實,出現新冠「復陽」病例並非首次,此前全國多地都曾出現過「復陽」病例。
全國多地都曾出現「復陽」現象
2月24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II科黨支部書記張旃在「武大人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II科」微信公號上撰文稱,18名新冠肺炎患者(均為該院醫護人員)經治療,連續兩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呈陰性,按治療標準可出院。醫院對上述18人延遲出院後再進行咽拭子核酸檢測,發現13名患者出現陽性結果。
廣州也出現類似情況。在2月25日廣州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粵平介紹:「在出院病例的隨訪中,發現復陽的病人有13人。」
3月1日,海南首例新冠肺炎「復陽」患者從海南省人民醫院出院。據新華網報導,這位患者是2月19日出院的,而在隔離觀察期間,其咽拭子檢測呈陽性,於是再次入院治療。
3月2日天津市衛健委通報,天津市第43例確診患者2月11日出院後,27日複查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再次入院觀察,後來兩次核酸檢測陰性,於3月2日出院。此外,該市第20例、121例確診患者出院後,也在隔離觀察期間核酸復檢陽性。
3月4日,國家衛健委官網公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將此前要求出院患者進行14天「自我健康狀況監測」,改為14天的「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國家衛健委在對新版診療方案進行解讀時稱,這一變化是「鑑於有少數出院患者出現核酸檢測復檢陽性的問題」。
新冠「復陽」概率有多大?
2020年5月7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王貴強就曾提到了我國新冠患者的「復陽」概率。王貴強說,從當時情況看,在我國的初步數據中,「復陽」的病例整體發生情況是5-15%,其中有的地方比率不到1%。總體「復陽」人群不是特別高,但是要隔離觀察。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教授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新冠患者「復陽」概率並不是很高。根據浙江省新冠患者的整體情況來看,新冠「復陽」的患者屬於極少數的,概率很低。
「復陽」患者還有沒有傳染性?
對於近期連續通報的3例新冠「復陽」病例,隨後湖北、上海、北京各地疫情防控相關部門發布通告,新冠「復陽」病例密切接觸者核酸均檢測為陰性,胸部CT檢查未見異常。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今年我們專門負責了一個浙江省科技廳關於新冠「復陽」的研究,我們對「復陽」病人的痰液、血液、尿液、糞便等標本進行了檢測,檢測出病毒片段已經很低了。而且我們沒有通過一個新冠「復陽」的病人培養出來活病毒。所以,「復陽」病人應該不具有傳染性,同時我們也沒有發現「復陽」病人再把新冠病毒傳染給其他人的案例。
今年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解釋過「復陽」患者問題。鍾南山說,所謂的「復陽」,大多數應是核酸的片段而不是病毒本身。他認為,患者本人是不是復發,假如患者產生很強的抗體,一般不會再感染。至於復陽患者會不會傳染給別人,則需要具體分析。一般來說核酸片段沒有傳染性。一些學者曾經對「復陽」患者的咽拭子及分泌物進行培養,沒有培養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