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路程有一百回合,其中大多數在寫取經團隊與妖魔之間的對抗,中間卻插入一些深邃的哲理、悠遠的人生道理。
孫悟空無疑是取經途中講哲理次數最多的人物。唐僧雖是文弱書生,但比之孫悟空這廝靈性的猴子,卻是不可及也。在萬壽山時候,唐僧騎著馬,看著萬壽山好山好景,心情大好,一時間竟發出感嘆:這莫不是快要到達靈山了?
話音未落,竟被孫悟空當場打臉。師傅啊,你想得美哩!現在到達靈山?只能說,我們的路程還沒有走一半!身旁的師弟們紛紛插嘴道「猴哥,那我們還得行程多久才能到哩?」見師弟們對此頗感為感冒,孫悟空便來了興趣,性情高漲地答道:若是你們啊,十來天能到,若是我哩,一天能跑兩趟,若是師傅這等凡人,別說一天十天,即便是從白天走到夜晚,從小時走到老時,時光往返,再從小到老,都難到哩!
那要怎麼樣才能到?重點來了。孫悟空說「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原來,佛不在寺廟,佛不在靈山,佛就在我們心中。
你一定以為孫悟空這樣的話夠經典呢?確實經典,但是這樣經典的話不僅僅只是這一句哦。在原著第二十二回中,唐僧團隊遇到了難題——八百裡流沙河。流沙河有一妖怪作惡,倘若不能將其降服,唐僧是不能過河的,而此時降服此怪卻又出現了難題,多次失敗後的取經團隊坐在石崖下扯起來了犢子。
孫悟空說:我去直北下人家處化齋。豬八戒說:那裡相距這裡五七千裡,你如何去得?
孫悟空說:我的筋鬥雲,非常快疾,像這五七千裡,我只需把頭點一點,腰扭一扭,便到了。
豬八戒說:既然師兄如此了得,何不將師傅馱著過了此河?也算了卻這場災難?
然後孫悟空就將一通大道理甩給了豬八戒。誠然,吳老先生借孫悟空之口向讀者表述自己的觀點,當然,藉助孫悟空之口,是信任孫悟空,吳老先生賦予孫悟空一個非常光鮮重要的職位,不僅要求孫悟空法術高強,保護唐僧,還要求他能說會道,飽讀詩書,有開拓的視野以及大的境界,告與取經團隊,告與世人。
孫悟空最經典的一句話是:但只是師父要窮歷異邦,不能彀超脫苦海,所以寸步難行也。
為何孫悟空不馱著唐僧扭扭腰子飛去靈山?原因在於唐僧沒能超脫自己,超脫苦海。劫難是自己的另一筆財富,在漫漫生命歷程中,既要收穫勝利的喜悅,也要收穫悲傷的淚水,既要歷經順境時的吹捧,也要歷經逆境時候的打壓,沒有一正一反兩股力量,是很難成功,很難達到心靈的高度,很難成佛成正果的。
取經的本質是什麼?取經是唐僧四個徒弟一人載唐僧一程,飛往靈山求得真經嗎?且不說如來給不給發放經書,就是取到了經書,這樣的經書有它的價值嗎?取經的本質應該是一步一個踏在西天路上的腳印堆砌出來的意義。在取經團隊中,唐僧是要一人歷經全部磨難,達到心靈的高度,在這其中,唐僧更像是一個寶寶,四個徒弟分身為唐僧的長輩,給予唐僧關愛,他們放任唐僧去成長,去歷經這些劫難,待到唐僧落難時候,四個長輩分別出馬,給予救助。
取經是要這樣才算是取經,取來的經書才能被賦予它真正的意義。
所以,常言道: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孫悟空說的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