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講解員(左一)在「漳州110」事跡展覽館內向參觀者介紹展品。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婕 董凡超
有的犯罪嫌疑人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晚來一分鐘,我們就跑了。」
有的醫護人員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晚送來一分鐘,這個人可能就救不活了。」
不到兩分鐘就到達現場,不到5分鐘就把處在生死邊緣的群眾送到醫院……不論是追捕犯罪嫌疑人,還是救助危難中的群眾,他們以「快」為法寶,為了快速到達現場,乾脆用竹竿滑下樓,後來竹竿換成了鋼管,甚至報警人電話還沒放下,他們已出現在身邊。
這支忠誠為民、反應迅速的警察隊伍就是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隊直屬大隊,被稱為「漳州110」。
1997年11月,國務院授予其「人民的110」榮譽稱號。20多年來,「漳州110」始終用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讓「110」旗幟永不褪色。
改革強警 永立潮頭
1990年,「漳州110」建立110報警服務臺和巡警相結合的快速反應機制,實行巡邏與接處警「一條龍」服務,堅持維護治安與服務群眾並重,開創了警務機制改革的先河。
1996年8月,公安部召開全國城市110報警服務臺建設工作現場會,推廣「漳州110」的經驗做法,全國各地開通110報警服務臺,報警電話走入尋常百姓家。「110」這個號碼不斷深入民心,成為密切警民關係的橋梁和紐帶。
在「漳州110」的發展歷程中,改革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止,探索構建了「主動預警、精細布警、多維接警、動中處警和智能化指揮、精準化服務、標準化執法、專業化建設」的「四警四化」警務新機制。
近年來,為了增強群眾獲得感,「漳州110」針對盜、搶、騙等關乎民生的小案、小事、小情、小節,創建「110快偵」機制,踐行「破案與追贓並重」的理念,推動警種業務從快接、快處到快偵、快破的轉型升級,最大限度減少人民群眾的實際損失。
2019年年關將至,生活拮据的江女士騎著電動車帶著大姐的住院費來到醫院,匆忙的她停好車就走,回過神來才發現車上的錢包沒有了,江女士急得泣不成聲,在好心市民的幫助下趕緊撥打110報警電話。
接到報警電話,民警5分鐘到達現場,了解過情況後立即啟動「小案快偵」機制,鎖定目標人員去向,迅速制定追捕方案,僅用20分鐘就追回了江女士的錢包。
2019年,「漳州110」應用「小案快偵」機制共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127名,追繳被盜車輛40輛,被盜手機32部,被盜電動車電池145組,帶破案件162起。
20多年來,「漳州110」不負「人民的保護神」的重要囑託和使命,先後開展6次重大警務改革,不斷滿足群眾新期待新需求。
藉助智能指揮和科技優勢,在交通狀況日益複雜的今天,「漳州110」依然保持絕大部分警情5分鐘內到場,「兩搶」破案率達100%。
赤誠為民 永葆本色
2007年1月16日21時許,70多歲的邱某在漳州市區紅旗機器廠前迷路,「漳州110」民警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耐心訪查,將老人送到家中。次日上午,老人遠在澳大利亞的兒子通過傳真發來感謝信:「作為漂泊海外的兒子,無法常伴父母身邊盡孝,深感愧疚,你們有如我從未謀面的親友,替我做了一個兒子應做的事。」
「太感謝你們了,這是我收到的最好新婚禮物!」2017年6月8日,小玲接到110民警宋圳明打來的電話,稱她在去年被偷的電動車找到了,巧的是這天也是小玲大喜的日子。
群眾面前無小事,點滴之間見初心。
2018年6月26日晚上9時許,「漳州110」接到指揮中心指令:東方明珠小區18棟14樓一居民家屋內冒濃煙,疑似起火。正在周邊巡邏的110警組徐毅、陳超提著滅火器火速趕往,不到兩分鐘就到達現場,但無論怎麼敲門,屋內始終無人應答。
「再不進去把火滅掉,後果不堪設想。」陳超雙手握住鐵門上的鋼管,用力一撕一拉,幾次下來,一扇鐵門竟然被他硬生生地撕開了。可裡面還有扇防盜門,此刻,陳超已顧不上鮮血直流的雙手,踹開第二道門,找到著火點位置,迅速將火撲滅……
「漳州110」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近4年來,參與搶險救災100多起,救助群眾3000多人,挽回群眾財產損失上千萬元。群眾給「漳州110」送來的錦旗及感謝信947面(件),滿意率始終保持100%。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漳州110」百名民警第一時間主動請纓提交請戰書,組建「漳州110黨員突擊隊」,戰鬥在疫情防控一線。在處置一起傳銷警情中,多名涉案嫌疑人出現發燒症狀,10餘名處置民警冒著巨大風險及時解救一名被非法拘禁人員,控制隔離相關涉案人員。
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間,「漳州110」共出動警力26208人次,處置警情24805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351人,破獲案件388起,確保了社會治安秩序穩定,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
「漳州110」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支持不支持、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為群眾紓危解困,贏得了漳州人民「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漳州110」的由衷讚揚。
示範引領 永當先鋒
1996年,為更加有效解決民生問題,「漳州110」嘗試與十幾家單位建立共建關係,攜手提升服務群眾水平。1998年在共建的基礎上,他們又率先推動建立110社會服務聯動機制,把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工商、供電、郵電、衛生等7個部門12個下屬單位通過110聯動機制組織起來共同為民服務。
110社會服務聯動機制越做越大、越做越強,並逐步從漳州走向全省乃至全國,促進了從「要我服務」到「我要服務」思想觀念的轉變,經過多年的努力,110社會服務聯動已經真正成為一項民心工程,其推動形成的社會服務網絡在為民服務、為民解憂上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進入新時代,漳州市學習借鑑新時代「漳州110」精神,瞄準基層社會治理需求,從人民群眾所思、所需、所盼入手,由「公安110」延伸到政府、延伸到基層、延伸到群眾,引領創新「民生110」「民間110」「社區(鄉村)110」等系列品牌。
為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的民生需求,漳州市聯動建立「民生110」,全面升級12345平臺,實現64個市直部門聯勤聯動,2019年,12345平臺共受理有效事項59038件,及時查閱率100%,按期辦結率99.99%,群眾滿意率99.46%。
2019年,漳州市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漳州110」精神向基層社會治理延伸,打造「社區(鄉村)110」,創新城鄉社區網格治理「2+N」,實現全市所有社區(村)全覆蓋;構建了「一個組織體系、一支專業隊伍、一項支撐平臺、一套科學機制」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整合基層分散治理力量,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家門口、安全隱患消弭在未發時、服務保障落點在第一線,進一步健全完善了與推進市域、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相適應的新型警務機制。
「一花引來百花香」。學習新時代「漳州110」精神不僅在公安系統掀起新的熱潮,也在政府部門、各行各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各單位持續開展「學習漳州110 爭當漳州110式公僕」「學習漳州110 全心全意為人民」等活動,湧現出「商務110」「交通110」「園區110」「新聞110」等許多「漳州110」式隊伍,「漳州110」精神成為漳州「五種精神」之一,成為各級黨組織開展主題教育、主題黨日活動的重要內容,典型效應進一步顯現。
熱血鑄盾 護佑安寧
短評
□ 新華社記者 董建國 吳劍鋒
在福建漳州,「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漳州110」的說法家喻戶曉。自1990年成立以來,「漳州110」始終初心不改,忠誠為民,構築起一道守護一方平安的銅牆鐵壁,被當地親切地稱為「人民的守護神」。
從最初成立時的7個人、3支槍、一輛三輪摩託車,到如今的9個中隊、240餘名警力,30多年來,「漳州110」隊伍不斷壯大,不變的是竭力為民服務的底色和內核。
時光荏苒,初心不變。30多年來,「漳州110」始終把群眾滿意當成最大的考量。大到徒手奪刀、飛簷走壁救下輕生女孩,小到送迷路老人回家、為市民找回失竊的電動車……在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的故事裡,總有這支隊伍的影子。「警察就在身邊,平安就在眼前」,是當地群眾的切身體會。
創新探索不止步,讓「漳州110」總能更快更靈服務群眾。「漳州110」始終在接警快、派警快、到場快、處置快上下功夫,努力實現「更快一秒」。百姓的痛點在哪裡,創新的方向就在哪裡。近年來,更是從百姓需求出發,從群眾反映的「急」「難」「危」等問題入手,運用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努力讓人民群眾更滿意。
讓群眾「零差評」需要與時俱進的創新,也需要熱血不息的堅持。「漳州110」這塊閃亮的招牌背後,有每一位警員的錚錚誓言和平凡堅守。他們有的衝在打擊犯罪的一線,有的長期默默無聞、甘當無名英雄,有的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甘做「老黃牛」、當好「螺絲釘」……多年來,一棒接著一棒傳,一個接著一個幹,努力涓滴成河,讓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有了更多保障。
榜樣是旗幟,也是力量。「漳州110」的內核不限於漳州一隅,已在祖國大地上將熱血鑄就的金盾擦拭得熠熠生輝,牢牢護佑著大家的生活安寧。
新華社福州1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