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1.
重複父母的不幸
前兩天看到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分享的一個案例。
一位女士,是一個大城市的高管。她能力優秀,但是同事們常常發現她鼻青臉腫地去上班。
她的第一任丈夫家暴,她選擇了離婚,結果第二任丈夫又家暴,她又離了婚。
她本來已經不相信任何男人了。後來有一個被公認的好男人一直追求她。這個追求者是非常溫柔的類型,平時連架都不會和別人吵,而最後他也成功暖化了女士的心,和她結了婚。
誰也沒想到,結婚的第二周,她又被打了。
當諮詢師探究細節才發現,兩個人爭吵是為了非常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當兩個人開始爭吵,女士對男人大吼:「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我爸打我媽一樣!」
男人覺得莫名其妙,說完全沒有。接著這個女人就像完全失控一樣,對他大喊:「你就是想打我!你打呀,你為什麼不打!你不打我你不是男人!」
這個女士不停向男人大吼,後來男人腦袋一片空白,終於一拳揮到了女人臉上。
武志紅老師評論說,女士潛意識中相信所有男人都不是好東西,所以當她遇到了一個好男人,她也會把他改造成壞男人,只有這樣才符合她潛意識中的想像。
而她對男人的想像,其實就是她父親的形象。她的父親常年家暴她的母親,而她也連續遭遇三個「家暴她」的丈夫。
她的婚姻,看似就是在重複她父母的婚姻模式。她被困在了充滿暴力的婚姻中,無力掙脫,看似是命運的輪迴,實際上卻是她潛意識做出的選擇。
真的無法想像,人們對過去會有多麼忠誠,父母的婚姻狀態,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未來的擇偶標準,和親密關係。
託爾斯泰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悲哀的是,有時你的不幸卻和父母的不幸一模一樣。
2.
重複,讓我們不斷跌倒
孩子重複了父母的婚姻模式,是因為很多時候,人們都在無意識的重複。
每個人都依賴熟悉的事物,因為熟悉會帶來安全感。意識上我們都在追求幸福,而潛意識上,我們卻在追求所習慣的情緒和情感。
不管熟悉的是幸福快樂,還是憤怒悲傷,甚至是痛苦。
所以童年時期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的很多體驗,不管是好是壞,都內化在孩子心中,成為他的一部分自我,驅使他一遍遍體驗熟悉的味道。
對這位總是 「受家暴」的女士來說,她在爭吵的時候嘗試激怒丈夫,逼他動手,也是潛意識中想要重複體驗童年時期,看到父親家暴時的恐懼和憎恨。
因為恐懼和憎恨,是她小時候最熟悉的情緒,於是無意間也重現了父母婚姻的不幸。
熟悉感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找到的另一半,和自己的父母非常類似。
而有的人因為憎恨自己的父母,而執著於找和他們完全相反的類型,就像這位女士的第三任丈夫一樣,但最終,她的潛意識依然強大到,把對方變成了自己討厭的那個人。
不得不說,有時候讓我們跌倒的,正是我們自己。
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
而命運,就是陷入了強迫性重複,而無法逃脫。
3.
家庭是一個系統
父母的婚姻會對孩子有如此大的影響,另一個原因在於,家庭本身是一個強大的系統。單個家庭成員的問題很多時候都是整個其他成員影響的共同結果。
而父母對於孩子婚姻觀的影響,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
孩子認同父母的角色
最近在讀畢淑敏的《女心理師》,其中有一個案例講到一位叫大芳的女士,她和丈夫結婚多年間,她會帶一個又一個的女性回家,待她們如姐妹,邀請她們同在豪宅生活。
結果,她們最終都「背叛」了大芳,和她的丈夫發生了關係。
看似大芳是受害者,但是悲劇卻源自於大芳的母親。她的母親是父親十個老婆中最沒有地位,受盡欺負的一個。臨終前,母親對大芳的遺言是:「你一定要做大……」
大芳理解母親在說,「你一定要做大老婆。」於是她總是帶一些女子回家,誘使她們和老公犯錯,令他們內疚,從而讓自己佔領道德制高點,做一個感覺上的大老婆。
她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因為她體會到母親的委屈和憤怒,但童年時期卻無法幫她承擔,於是潛意識中認同了母親的角色,想要以此來彌補母親沒有獲得的權利,讓母親獲得滿足,改變母親的命運。
這樣的情況很常見。臺灣《泛科學》網站曾有科學家追蹤過1500名未成年人,結果發現如果父母在孩子16歲以前離婚,這些孩子在30歲離婚的可能性更高。
文章解釋說,除了自身對婚姻的不信任之外,他們還有可能通過離婚來和受傷的母親感同身受。
或者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想成為父母的翻版,他們壓抑自己的恨。但是恨常常伴隨著愧疚,為了減輕愧疚感,他們騙自己說依然愛父母,從而認同了父母的行為。
之後他們會把相同的模式帶入到新的關係中,變成和他們類似的人。
在強大的角色認同之下,孩子很可能會重複父母的人生。
父母是幸福和不幸福的樣本
很多時候,當孩子步入婚姻遇到問題之後,他們並不是不想好好處理,但他們常常不知道應該要如何處理。
他們意識深處的方法會第一時間跳出來,這可能也是他們曾經看見父母處理問題的方法。
我有個朋友,他因為在家裡總是喜歡發號施令,讓老婆根本無法插嘴,好多次都把老婆氣得大哭。後來才知道,發號施令,就是他父親控制他母親的方式。
他一直以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在家裡有話語權,卻不知這樣無法獲得順從,反而只會引起對方的憤怒和蔑視。
可見,孩子非常善於模仿父母。如果父母每次都通過冷戰來表達不滿,孩子也很可能會認為冷戰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父母每次都陷入爭吵,孩子也很可能會將爭吵視作處理矛盾的必然方式。
而如果父親曾對母親暴力,孩子也很可能訴諸暴力來解決問題。
當孩子腦海中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幸福的模式,他又怎麼會知道如何來創造和維持幸福呢。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兜兜轉轉,卻依然停留在原地,原生家庭將我們畫地為牢。
4.
突破婚姻不幸的重圍
看似想要突破重複的怪圈真的很難,因為對抗的是像磁鐵一般的原生家庭。但是覺知,和改變的勇氣,終會幫助你,重獲人生的掌控權。
你可以嘗試如下三點建議。
理清和原生家庭的關係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在重複父母,你要保持覺知,並嘗試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通過探究熟悉的部分,探究自己內心的動力。
不管你發現的是憤怒,無奈,憎恨,都要去面對,但也要明白,你不必為父母曾遭受的背叛或傷害而覺得愧疚,你也不需要為他們的不快樂承擔任何責任。
如果父母依然對你的生活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嘗試和他們保持一定的界限,否則你每一小步的改變都可能隨時會被他們拉回原地。
當你看清楚自己當下的行為模式和童年的關聯,你就有機會改變自己的認知。
留意自己的強烈情緒反應
當你發現自己對某些事情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這件事可能就是觸及了你內心的傷痛。
留意自己的這些反應,也嘗試自我分析,是否因為童年時期的某些事情,造成了當下的情緒。這可能就是原生家庭在你心中埋下的種子。
嘗試平和對待這些情緒,也要學會它們是屬於過去的情緒。學會不要把對父母的情緒轉嫁到伴侶身上。
重新勾勒自己對婚姻的想像
當你在重複父母的婚姻模式,你其實是認同了父母對婚姻的理解。
所以,既然他們的婚姻充滿不幸,那你就應該竭盡全力,改變自己對婚姻的想像,從而改變夫妻之間的相處模式。
你可以通過和伴侶坦白自己受到童年的影響,並和她一起探討,雙方應該如何處理矛盾。
或者你可以通過讀書,學習,找諮詢師的方式,讓自己懂得如何去愛和尊重對方,從而跳脫出原有的思維模式。
只要你願意重新為自己勾勒一張人生的地圖,你就有找到人生方向的可能性。
5.
武志紅老師曾說過,當看到一個墜入深淵的人時,不要以為,他只是一個受害者,相反,她可能正享受這個深淵,甚至,這是他自己製造的深淵。
原生家庭有時就是一個深淵,讓孩子在無意識中重複著父母婚姻的不幸。
但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改寫自己的命運,只要你的潛意識被呈現,只要你學會為自己勾勒新的婚姻圖景,只要你有改變的勇氣。
-END-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及魚花花
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注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
喜歡別忘了將我們設為星標
並在文章右下角點「在看」喔
這樣就能第一時間看到情商好文了
感恩支持
期待與您的每一次相遇
點擊在看,很快與你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