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你知道「春分」的「藥王節」是紀念哪位古人嗎?

2020-11-29 珣玗琪

我國四季劃分的傳統方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如春季以立春(鬥指東北,後天八卦艮位)為始點,春分(鬥指東)為中點,立夏(鬥指東南)為終點。

「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在火熱的農忙季節,要繼續用我們的雙手去綠化祖國山河,美化我們的環境。

春分藥王節始於後唐,是為祭祀藥王炎帝神農氏而流傳下來的春分、春社時節的民間盛會,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民俗節日。

春社

春社是春分節最大的祭祀活動。社日是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才開始有秋社。周朝時,春社在春分後的甲日舉行,是最重要的天子祭祀活動。由於五行中「戊」屬土,所以漢以後,改春分後的戊日為祭春社日。自宋代起,社日定為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

藥王神農氏

神農氏為上古三皇之一,是我國農業之神和醫藥之祖,被世人尊為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農大帝等。東漢班固《白虎通德論》曰:「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神農氏時期,人口增多,漁獵已不能滿足人類生活的需求,加上人類心靈不再純淨,越來越背離自然,自然環境不斷惡化,人類開始被疾病困擾。神農氏便親嘗百草,分辨出五穀,同時發明了耕田犁地的工具--耒耜,教百姓耕種,引領人類邁入了農耕文明時期。

三國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稱:「炎帝神農氏長於江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草木,宣榮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神農嘗百草,還分辨出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其中,上品藥一百二十種可養生,中品藥一百二十種可養性,下品藥一百二十五種可治病,並著成《神農本草》流傳至今。《神農本草》與後來的《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合為中醫四大經典,開啟了中藥治病之源。

相傳,神農曾帶八名隨從在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境內遍嘗百草,教化當地百姓使用農具耕種稻穀,交易百草配伍治療百病,因此此地得名香草坪(安仁縣城的古地名)。安仁人為紀念神農及八名隨從,修建了「九龍庵」。因此,神農在安仁留下了「採茶九龍庵,野飲香火堂,洗藥藥湖灣,曬藥香草坪」等許多傳說。

相關焦點

  • 春分後的節氣是什麼 春分下面是什麼節氣
    春分後的節氣是什麼 春分下面是什麼節氣時間:2020-03-20 00:2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分後的節氣是什麼 春分下面是什麼節氣 導語:春分後的節氣是什麼呢?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春分
    二十四節氣的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一起學習紀錄片中出現的實用英語表達、感受全國各地多樣的民俗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立春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雨水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驚蟄高效快速背單詞的11個實用技巧,快收藏!重磅發布!2020第19屆奇速英語夏令營詳細介紹春風不解意,三月桃花寄。
  • 二十四節氣竟然是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
    二十四節氣竟然是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你知道沿用了2000年的二十四節氣其實與西方的公曆相對應,而不是農曆嗎?你知道節氣為什麼有二十四個嗎?
  • 二十四節氣是何人所創,距今有多少年了?
    即是說,「二十四節氣」的創立,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凝聚了無數上古先民的天象觀測、智慧計算才形成的。至於說哪位上古或遠古「聖賢」創立了「二十四節氣」,還包括其他的著名文化科學創見,所體現的,是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祖先和英雄崇拜的優秀傳統和可貴情結。
  • 今日春分,武漢小學生送你一份二十四節氣創意圖
    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春天的第四個節氣春分到,燕子回晝夜正平分小麥拔節,萬物競生春天裡和煦的暖陽讓人們的內心變得柔軟細膩春分三候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生,三候始電。近日,鄱陽街小學二(5)班家長王際帶著孩子們,一起沿著二十四節氣的「路線」,體驗了一把充滿詩情畫意的傳統文化之旅。他鼓勵孩子們跳出傳統的繪畫及材料局限性,用家裡現有的花果、蔬菜、廢舊材料等進行創作。孩子們將自己的奇思妙想,通過身邊的材料「繪製」出了二十四節氣創意圖。立春亦稱為「打春」、「咬春」,又叫「報春」,「立」是「開始」的意思。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在二十四節氣裡,「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
  • 二十四節氣 | 今日春分,宜摘口罩,森呼吸
    由紅網文旅旗下的自創IP品牌——小紅驢帶你走進傳統二十四節氣觀時節美景,賞錦繡湘色讀懂古人問天的智慧二月中,分者半也——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今天(3月20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春分。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為什麼能申非遺成功?
    熟悉「寶寶念詩」的老朋友都知道,每次節氣的時候,必然要介紹相關的知識,念相關的詩詞,這也成了「寶寶念詩」的一個品牌。什麼是節氣官方是這樣介紹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同學,你知道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嗎?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農耕文明智慧的結晶,是華夏民族在長期自然環境中不斷總結、推演、歸納出來的。二十四節氣對人們的生活、農耕都有著極為科學的指導意義。即使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依舊是如此。春季立春:鬥指寅;太陽黃經為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公曆2月3-5日交節。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朔望月|曆法|月球|二十四節氣
    古人不知道地球環繞太陽運行,但是他們早就察覺了太陽在天空中相對於不動的恆星背景在移動,並定出了太陽在天空移動的軌道,把它稱為黃道。太陽在黃道上自西向東運行,稱為太陽的周年視運動,運行1周的時間稱為1回歸年。回歸年正是四季變遷的周期,其長度為365.2422日。由此可見,農曆的歷年長度與回歸年相差約11日。古人想出了置閏的辦法來克服12個朔望月不反映四季周期的缺陷。
  • 一年二十四節氣中哪些是節,哪些是氣?為什麼?
    北鬥星在循環旋轉過程中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鬥柄指到哪個點,氣候有什麼什麼變化,農人就記錄下來,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二十四節氣,農人便以此來指導農業生產。那麼,二十四節氣中何為「節」何為「氣」呢?漢武帝時,有《太初曆》,把「二十四節氣」補充進去,用來指導農業生產。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專家:申遺不是搶註商標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今天(7日),人們迎來非常有冬天氣氛的節氣——大雪。您知道這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幾個嗎?相信很多朋友這時候會開始一邊掐著手指頭數著、一邊嘴裡念叨「春雨驚春清谷天……」這是二十四節氣的順口溜。
  • 二十四節氣在哪個地方最準,為什麼?
    自古以來,華夏先民對於二十四節氣是極為重視的,甚至還將二十四節氣中的「八節」——即立春、春分等具備斷代意義的節氣,視為節日。比如北宋時期,西夏王李繼遷為了取得契丹朝廷支持,在每年的「八節」都要派人向契丹進貢;南宋時期,西夏朝廷因為在經濟上要依賴金朝,因此也會在「八節」時候,向金朝皇帝進項寶物。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古人不知道地球環繞太陽運行,但是他們早就察覺了太陽在天空中相對於不動的恆星背景在移動,並定出了太陽在天空移動的軌道,把它稱為黃道。太陽在黃道上自西向東運行,稱為太陽的周年視運動,運行1周的時間稱為1回歸年。回歸年正是四季變遷的周期,其長度為365.2422日。由此可見,農曆的歷年長度與回歸年相差約11日。古人想出了置閏的辦法來克服12個朔望月不反映四季周期的缺陷。
  • 2020年二十四節氣!流年串宮壓運!吉兇!
    #二十四節氣十二地支一、十二節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為「節」。十二節和十二氣合成二十四節氣二、十二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為「氣」。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土圭測影法最早確定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寒暑往來氣候的變化,是農事活動的「晴雨表」,還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觀念。那麼,二十四節氣是如何誕生的?據記載,二十四節氣源於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流域。古人將洞悉到的自然規律凝結在曆法之中。西漢時期,我國有了第一部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正式將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即,鬥柄從寅位,就是後天八卦的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歲
  • 二十四節氣的正確叫法很多人都不知道
    7月22日是今年的大暑,太陽到達黃經120度,在古人心中,這一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大暑一詞,聽來就與潮溼悶熱、清涼的冰飲、樹蔭蟬鳴相關,但鮮少有人意識到,大暑還與農曆六月有關,在過去,二十四節氣除了可以幫助人民區分物候變化外,也可以作為曆法使用。
  • 你知道列入非遺的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哪些嗎?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重要的生產生活的指示,是我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是中華文明在國際上的一個重要代表,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自於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後,二十四節氣在2016年11月,被正式列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時申報的名稱是「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我國古代長期的農業生產之中。古代靠天吃飯的農耕作業,極大的依賴天氣的變化。
  • 跟著自然學智慧,二十四節氣你都知道嗎
    二十四節氣自然教育,你可以這樣做1、 哼唱二十四節氣歌民間有很多流傳的歌謠,朗朗上口,和孩子一起哼唱,很容易記憶,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季節和生活的大規律。這也是生命的節律。《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