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家小帥哥同同,今年四歲半,最近幼兒園老師反應,同同有很多地方「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比如同同對身體觸碰的反應極大,不光是同班小朋友不能碰到他,就連老師幫穿下衣服都不行,輕則尖叫重則大哭。在幼兒園裡跟同學可以勉強相處,但是剛玩在一起沒多久就會不歡而散,情緒控制力不佳,而且注意力很難集中。同事懷疑孩子有社交障礙,十分焦慮,請假去找幼兒園老師聊過才知道,同同很可能是有觸覺敏感的問題。
「觸覺敏感」這個詞,同事從未聽過,經過幾番查詢才知道,孩子的皮膚觸覺在早期訓練不足,就會對外界的刺激感覺特別的敏感,影響情緒的穩定性,出現孤僻、愛哭、易怒等狀況。同事回憶,同同小時候沒怎麼爬,11個月直接走路,而且每天都穿著襪子,幾乎沒有光腳觸及過地面。幼兒園老師建議同事,從摩爾媽媽APP上,給同同請一位上門早教的專業老師,長期規律的帶同同開展一些感官、感統活動,對觸敏問題有幫助。
同事很快下載了app,並在上面請到一位在北美幼兒園任教6年,剛剛回國的早教幼兒老師Tiffany。隔天,Tiffany老師就按約定時間來到了同事家。憑藉海外院所的工作經歷和在美國念大學時積累的專業知識,Tiffany老師斷定,同同確實存在觸覺失調造成的觸敏問題,並在當天晚上就為同同制定了一套專屬的教學計劃。
為什麼感官遊戲很重要?
Tiffany告訴同事,出生後,寶貝認識世界是從最直接的感官開始,大人需要給幼兒不同的材料,在發育關鍵期刺激孩子的五感(即觸覺、視覺、味覺、聽覺、嗅覺)發育,才能幫助孩子從感官遊戲開始認識世界,從而促進認知和智力發展。
人類的大腦由數萬億個稱為神經元的腦細胞組成,其中,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或傳到另一細胞間的相互接觸的結構叫突觸。突觸、神經元之間可以由於學習和經驗的影響建立新的連結,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
感官遊戲帶來的感官刺激可以增強大腦內與感覺有關的突觸和功能,幫助大腦中神經連結的建立,利於提升孩子完成更複雜的學習任務的能力。
而感官體驗不僅從生理上是促進大腦的發展,讓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更準確清楚,還能支持語言、認知、精細和粗大運動技能的發展,有助於提升解決問題、社交互動的能力,有助於發展和增強記憶力。
比如,請孩子搭一座一模一樣的高塔,孩子需要用自己的視覺仔細觀察塔的構架,然後再去選擇材料,進行拼塔。
前期可能會失敗很多次,但是在不斷的觀察和試驗後一定可以拼出一個一模一樣的,這就是一個經典的利用視覺帶動其他能力發展的遊戲。
感官遊戲讓孩子們可以針對不同的感官信息調整狀態,從而幫助他們的大腦神經建立更牢固的聯繫,以處理和響應感官信息。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會自己得到經驗,而不是聽旁人的描述,在腦海中只有一個大概的影子。
適合3-6歲孩子的感官遊戲
「適合同同年齡的感官活動非常多樣,比如,構建、感官箱、感官瓶、感官類科學實驗等。」Tiffany老師說。
做感官活動時,要注意什麼?
在帶同同開展感官活動前,Tiffany老師強調,首先要確保使用的材料不能對孩子產生傷害,太小的孩子不能用細碎的零件防止誤吞窒息。尖銳的材料也需要避免使用,其他的可以根據孩子的需求來任意選取。
並與同事溝通,有些感官材料會使家中環境稍微混亂一點(沙子、水等等),她會儘量使用在家庭內允許使用的材料,以此杜絕大部分因為「亂」引起的不必要的反感。經過同事的認可,Tiffany老師簡單描述了感官遊戲的規則:
首先保證孩子不會受傷;其次,可以多問問孩子為什麼,比如,觸感類的活動,問問孩子你覺得它是硬的還是軟的,如果是味覺類的就問味道怎麼樣,以此類推。第三,如果孩子沒有辦法給準確的回答,就在孩子旁邊告訴孩子這個是什麼,感覺是怎麼樣的。
Tiffany老師根據五感對同同的到家課設置了觀察點,根據觀察點問問題,並記錄同同的回答作為反饋,因為孩子的回答會反應出他們當前的認知情況。同時根據同同的情況做出引導,來調整後續感官活動投放的材料,持續支持同同的感官探索。3個月後,幼兒園老師跟同事反饋同同像變了一個人,不僅喜歡他的小朋友變多了,他還懂得照顧和分享,現在是園裡的「小紅人」。
同事跟幼兒園老師說:「如果不是在摩爾媽媽APP請了到家老師,有針對性的帶同同開展感官感統活動,同同也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有這麼大的變化,幼兒園和早教中心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有了到家老師迎刃而解,Tiffany老師不僅是同同的「好朋友」,也是我人生的良師益友。」
1000+專業早教幼兒老師,到家幫你科學育兒,就在摩爾媽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