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創造:曾侯乙薈萃列國編鐘為禮樂重器

2021-01-17 中國西藏網

  作者:王金中

  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音域寬廣、造型精美、鍾樂獨特而在世界音樂史上享有盛譽。鮮為人知的是,此編鐘巧妙地薈萃了當時多國編鐘的精華,把65件制式不同、鑄造各異的樂鍾按照當時的樂理薈萃為一體,並在橫梁上配有樂譜,從而使中國古代的編鐘躍升為廟堂禮樂的重器,宮廷樂舞的主角(圖1)。這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再創造,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一、 從楚惠王贈送的鎛鍾說起

  在曾侯乙編鐘長梁一層的居中位置上,有一件樂鍾最為顯眼、特殊:

  從制式上看,它屬於鎛鍾,在65件樂鍾裡,僅此一件;

  從體量上看,它的重量為134.8公斤,比左邊的甬鍾重15.5公斤,比右邊的甬鍾輕16.8公斤;

  從懸掛方式上看,它居於中央,屬於正面懸而掛之,其他甬鍾則是側面斜掛。

  從紋飾上看,它的鐘紐由四條盤龍組成,活靈活現。鐘身缺少其他樂鍾凸起的枚,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有序的四組20個泡狀圓形渦紋,梅花形分布,為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上典型的紋飾。

  更為重要的是,鐘身徵中梯形位置上刻有三行31字銘文(圖2),全文是:「隹(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崵(陽),楚王酓(yǎn)(熊)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崵(陽),其永持用享(圖3)。」

  根據這個銘文,當初人們解釋為,此鎛鍾是楚惠王得到來自西陽的訃告,獲悉曾侯乙去世後,專門做了這件鎛(bó,音博)鍾送給他以資弔唁的。(註:楚王熊章,是楚武王后第十二傳的楚惠王。)

  現在深究起來,這種說法讓人疑竇重重,很難解釋得通,因為:

  一是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後,馬上就送去了一套鎛鍾,好像很早就有準備,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曾侯乙正值壯年時去世,並沒有將要死去的徵兆。

  二是楚惠王事先如果沒有任何準備,設計並鑄造一套曾侯乙所需要的、能與其他樂鐘相匹配的鎛鍾,是一項耗時耗力的重大工程,絕不是一兩個月甚至一年半載就能夠完成的事情。

  三是楚惠王送的這件鎛鍾懸掛在鍾簨(音sǔn,音榫)即下層長橫梁的正中位置上,而橫梁上的髹漆又正好與懸掛這件鎛鐘相吻合,也就是說,橫梁是與鎛鍾完全配套的。曾侯乙編鐘的橫梁是古代的一件大型漆器,按照戰國時期的生產工藝和能力,製作這樣的漆器至少需要上百人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甚至更長。

  這就等於說,曾侯乙去世後,為了等待楚惠王送來這件鎛鍾,相隔很長一段時間才下葬,包括那21位陪葬的樂女。顯然,這有點不太符合情理。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筆者認為就出在對楚惠王贈送鎛鐘上留下銘文的判讀上。

  首先,斷句不夠準確。

  筆者認為正確的斷句應當為:「隹王五十又六(年),祀,返自西崵,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崵,其永持用享。」

  這樣的斷句與前面的區別是:其一,並不是第五十六次祭祀,而是五十六年的祭祀活動。其二,楚惠王作曾侯乙「宗彝奠之」, 宗彝,不是一件鎛鍾,是一整套祭祀用品,僅鎛鍾就有數件。早在北宋時期就出土過兩件同樣銘文的鎛鍾。奠之,放置的地點應該在西陽曾侯乙家族的廟堂處。西陽在今河南省光山縣西南,是曾國的都城。連貫起來指的是為曾侯乙家族的廟堂裡製作了一套青銅禮器用以祭奠祖先。

  其次,對個別文字的理解不夠準確。

  一個是「返」字。這是一個關鍵詞,有人認為「返」字代表報喪或訃告,這是理解上的錯誤。這個「返」字與報喪根本就不沾邊。「返」表示楚惠王從祭祀他祖先的地點返回家鄉,而不是從曾侯乙去世的西陽返回,是在返回的路程中經過西陽之地。

  再一個是「祀」字。這也是一個關鍵詞,本義指古代對神、鬼、先祖所舉行的祭禮。這裡指楚惠王去祭祀他的先祖。如果理解為是祭祀曾侯乙,那就錯了,因為曾侯乙並不是楚惠王的先祖。

  最後一個是「奠」字。這是一個更為關鍵的詞,其本義是把酒擺放在祭壇上祭祀死者,以後泛指擺放祭品。鎛鍾銘文上的奠字有一個寶蓋頭,意思是家奠。「宗彝奠之」,奠誰呢?這裡非常明確,奠的是曾侯乙的先祖,而不是楚惠王的先祖,更不是曾侯乙本人。

  這樣回過頭來看,楚惠王贈送的這件鎛鍾,與曾侯乙之死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健在的曾侯乙把自家祖廟中楚惠王曾經贈送的青銅禮器中的一件鎛鍾,從容地安裝到了自己集納、薈萃的一套編鐘上。

  說句實在話,曾侯乙生前從自家宗廟中把祭祀祖先的禮樂重器,弄到自己的墳墓中準備隨葬,有點「大不敬」的意味。但是,曾侯乙在眾多禮器中只選擇了一件鎛鍾帶走,目的是為了在天堂裡表明楚國與曾國的親密關係,況且還有大量禮樂重器包括其他鎛鍾留在宗廟裡。再說,他還用自己精心鑄造的另一件大小相近、音律相同的甬鍾替換上去,也算說得過去吧!

  二、節奏樂器到旋律樂器的演變

  我國古代的編鐘,起源於殷商,發展於西周,鼎盛於春秋戰國,秦漢以後逐漸衰落。這個過程得到了現代考古發掘的證實。

  ——安陽殷墟出土的三件組編鐘、大司空村312號墓出土的三件組編鐘、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的五件組編鐘、江西新幹大洋州商墓出土的三件組編鐘等,都以實物說明殷商時期的一套編鐘的數量較少,它們之間並沒有準確的音律關係,讓人欣賞的主要是樂音,同時為打節拍而製造聲響,相當於敲擊鼓點,稱為節奏樂器。這個時期的編鐘還不能獨立演奏出樂曲的旋律,顯然是屬於樂隊的配屬樂器。

  ——陝西扶風齊家村出土的西周八件組編鐘、山西曲沃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的西周晉侯蘇十六件組編鐘等,以實物說明西周時期的編鐘鑄造得到長足的發展,一套編鐘組合的數量越來越多,它們之間有比較準確的音律關係,可以獨立地奏出樂律,開始從節奏樂器向旋律樂器演變。演變的必要條件,一是樂鐘的數量要足夠多,二是每個樂鐘的音律要相對準確。這就需要在編鐘的打造上經歷一個艱難、曲折的探索過程。據考證,那套十六件組的晉侯蘇編鐘,並非同一時期鑄造,而是在西周初期至共和元年的二三百年間不斷發展擴充而成的。這說明古人製作一套編鐘並非一蹴而就,需要經過幾代人長期不懈的努力。

  ——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王孫誥二十六件組編鐘、湖北隨州棗陽九連墩1號墓出土的三十四件組編鐘、以及202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公布的隨州棗樹林曾國貴族墓地出土的三十四件組編鐘等(圖4),以實物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編鐘的規模和數量已經大大超過西周時期,樂鍾之間有著更加準確的音律關係,足以自如地演奏各種音樂的旋律,最終完成了從節奏樂器到旋律樂器的演變。在諸侯強盛、「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下,編鐘的製作和演奏進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稱得上是「旋律樂器的主角,宮廷禮樂的重器」。

  曾侯乙編鐘就是在這樣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由曾國的貴族們數年間舉全國之力打造出來的。換句話說,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並不是一次性設計、鑄造的一套完整的編鐘,而是由多套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制式的樂鐘有機地拼湊、組合起來的大型禮樂重器。

  三、由多種不同制式構成的曾侯乙編鐘

  西周以前的一套編鐘,多為一種制式;而到春秋戰國時期,一套編鐘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制式。比如新近出土的曾國貴族墓地三十四件組編鐘(見圖4),就是由三種制式組成,即鈕鍾、甬鍾和鎛鍾,這套編鐘的三種制式都是一次性設計並製造出來的。

  曾侯乙編鐘也包括鈕鍾、甬鍾和鎛鍾三種制式,但卻是由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工藝分別鑄造出來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筆者將反覆考察、辨別的結果分列如下:

  首先,曾侯乙編鐘的三種不同制式是有顯著區別的。

  ①鈕鍾是指樂鐘上部有一弧形掛紐,懸掛在橫梁上是垂直的。曾侯乙編鐘共有19件鈕鍾,分為三組,分別安置在三個上梁上。

  ②甬鍾是指樂鐘的上部有一圓柱形的長把子,懸掛在橫梁上是傾斜的。曾侯乙編鐘共有45件甬鍾,分四組安置在兩個中梁和兩個下梁上。

  ③鎛鍾是指樂鐘上部的掛紐製作成如同玉璧上的出廓紋飾,有的鐘身上也有類似的紋飾。曾侯乙編鐘只有1件鎛鍾,即楚惠王贈送的那一件,懸掛在下梁中間的位置上。

  其次,曾侯乙編鐘的三種制式組成的數量和特點不盡相同,且鑄造的風格也有明顯的區別。

  先說鎛鍾:即楚惠王贈送的1件(見圖2),通高92.5釐米,鈕高26釐米,平口沿。鈕為兩對蟠龍,其下一對回首卷尾,其上一對引頸對銜。鐘身兩側無枚,有泡狀圓形渦紋。錯金銘文嚴謹規範。帶有典型的楚國風格。

  再說鈕鍾:懸掛在上梁的三組共19件,為一套,大小各異,弧形口沿,通體素麵無紋、無枚(圖5),帶有明顯的晉國風格。錯金銘文簡單,基本為二字,最多為四字,最少為一字。字體與甬鍾略有差別,但整體上仍然屬於曾系文字。

  最後說說甬鍾:懸掛在中梁和下梁上的45件甬鍾,可以分為四套,即大型長枚甬鍾、長枚甬鍾、短枚甬鍾和無枚甬鍾。枚,是指鐘身上部凸出來的乳釘,每個有枚樂鐘上都有四組、每組九枚,共計36枚。它們均帶有明顯的曾、申兩國的風格,因為這兩個國家臨近,國土相連。

  ①大型長枚甬鍾:懸掛在下梁上,共計12件,為一套(圖6)。

  通高90.8~146.9釐米、甬長40.5~64.5釐米之間,弧形口沿,甬下部有旋、斡,甬上陰刻花紋,這一點與一般長枚甬的花紋是鑄上去的有明顯不同。錯金銘文整齊、清晰,字體統一。

  ②長枚甬鍾:懸掛在中梁上,共計10件,為一套(圖7)。

  通高49~81.3釐米、甬長22.6~35.9釐米之間,弧形口沿,甬上鑄有凸起的蟠龍紋。甬下部也有旋、斡。此外,舞、篆、鼓部位也飾有蟠龍紋。錯金銘文如同大型長枚甬鍾。

  ③短枚甬鍾:懸掛在短梁的中間部位上,共計11件,為一套(圖8)。通高39.3~71.8釐米、甬長17.26~31.77釐米之間,弧形口沿。其枚比大型長枚甬鍾和長枚甬鍾要短得多,徵中和鼓部錯金銘文較多,字體規整。標明音律的重要銘文多出現在短枚甬鍾和無枚甬鐘上。

  ④無枚甬鍾:懸掛在長梁中層位於長枚甬鍾和短枚甬鍾之間,共計12件(圖9)。通高37.2~71.1釐米、甬長16.2~31.5釐米之間,弧形口沿。甬身上的紋飾為印模鑄制,包括圓渦紋、蟠蛇紋、陶紋、雷紋等。錯金銘文規範嚴整。

  綜合以上,從制式、形狀、紋飾、銘文等多方面分析判斷,曾侯乙薈萃、集納了至少六套編鐘的精華,即:

  ①鈕鍾一套19件;

  ②大型長枚甬鍾一套12件;

  ③長枚甬鍾一套10件;

  ④短枚甬鍾一套11件;

  ⑤無枚甬鍾一套12件;

  ⑥鎛鍾一套1件。

  根據編鐘銘文中記述曾國與楚、齊、周、晉、申等國的律名對應關係,可以初步判斷這六套編鐘分別出自楚、齊、周、晉、申五國,再加上曾國,共計六國。這六國代表了當時天下禮樂重器的較高水平。楚代表著南方,齊代表著東方,晉代表著北方,都是諸侯大國,而周代表著中央天子,申與曾則代表著小國。這些國家和地區當時在樂器製造和樂理探索方面或領先於同時代的其他諸侯國。

  四、曾侯乙薈萃重器、集納編鐘的藝術再創造

  為什麼名不見經傳的曾侯乙,要把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制式的六套編鐘按照音律集納為一體,創造出一套前無古人的禮樂重器呢?這還要從曾侯乙的身份、家族和音樂素養講起。

  曾侯乙,生前為曾國的國君,其墓中遺骸經碳14測定,死時年齡在42至45歲之間(圖10)。從鎛鍾銘文上曾、楚兩國的關係判斷,曾侯乙當國君的時間大致在戰國早期中段。

  曾侯乙墓出土了包括大型編鐘、編磬、建鼓、手鼓、扁鼓、懸鼓、瑟、笙、築、二十五弦琴、十弦琴、竹篪、排蕭等100多件樂器,還有21位妙齡女子作為演奏者陪葬。這就使曾侯乙墓成為先秦時期音樂文化的珍奇寶庫,成為一座音樂的殿堂。由此可見,曾侯乙是戰國時期一位終生酷愛金石樂和管弦樂的音樂家。

  從近年來出土的文物看,小小的曾國似乎有著製作大型編鐘的文化傳統,曾國的幾代國君幾乎都用規模龐大的編鐘來陪葬。近年來發掘曾國貴族墓地發現青銅禮樂器近600件,其中不同組合的編鐘竟有近百件之多,包括曾公求編鐘34件、曾侯寶編鐘被盜後尚存15件、曾侯得編鐘20件、曾侯寶夫人羋(mǐ,音米)加編鐘被盜後尚存19件。這種貴族死後以眾多編鐘陪葬的享受方式,對曾侯乙一定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5件衣箱中,有一件與眾不同,箱蓋上用紅漆描繪著編鐘樂譜,與編鐘橫梁上的樂譜差不多,黑漆處用錐書「昏匫(hū,音呼)」二字,因知其器名為匫,而「昏」與「婚」通假,由此可知此物為古代結婚時存放嫁妝的箱子。這說明在曾侯乙的妻妾中,至少有一位精通音律(參見光明網2020年10月23日《再談「二維碼圖」:曾侯乙墓中多種器物上的編鐘樂譜》)。這也會對曾侯乙音樂造詣的提升和音樂實踐的豐富有所幫助。

  曾侯乙在打造這件舉世無雙的編鐘時,並非把六套列國編鐘簡單、機械地拼湊起來,而是嚴格按照當時的音律,通過自己的藝術再創造,把65件樂鐘有機的薈萃、集納、組合為一體。這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調動了高度的知識、智慧和能力,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和流程,完成了古代諸侯國罕見的一項重大系統工程。

  第一,統一雕刻新的銘文

  先秦時期各國的文字並不統一,楚系、曾系文字接近於周系文字,而晉系、齊系、申系文字與之區別較大。目前所見呈現在曾侯乙65件編鐘上的文字,基本上是統一的,廣義上屬於楚系文字,大部分文字同於或近於楚系戰國古文的寫法。用放大鏡觀看編鐘上的錯金銘文,可以確認它們都是雕刻上去的,而非鑄造上去的。同時可以發現許多鐘身都是經過磨銼的(圖11),未經磨銼的只佔少數。這就說明人們現在看到的錯金銘文,並不是當初製作編鐘的原始銘文,而是曾侯乙將其納入囊中後命人磨去舊的銘文,重新雕刻新的銘文。這些銘文的內容包括:強調編鐘的歸屬為曾侯乙,以及各樂鐘的編號、標音、樂律等。這就用曾國的文字把六套編鐘融為一體。

  第二,統一調整樂鐘的音律

  這是把不同的樂鍾組合為一體必備的重要工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標準的音律是「五音十二律」,即宮、商、角、徵、羽五音,以及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ruí)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十二律。我國古代的十二律是按照「三分損益法」確定的,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音律。曾侯乙編鐘剛出土時有人誤認為那件「築」即五弦琴就是定音用的「均鍾」。其實,既然叫「均鍾」,一定是鐘的形狀,而不會是琴的形狀(參見光明網2020年11月20日《失傳千年: 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曾侯乙編鐘短梁中層青銅套頭上懸掛的兩件短枚甬鍾,有可能就是調試用的均鍾。當然,這還要經過嚴格的測試才能認定。以均鍾為基準,調整其他樂鍾音律的方法,就是磨銼鍾腔的內壁。因為鍾腔內壁上有音隧(圖12),即在鑄造時有意形成凸起的部分,通過適當的磨銼內壁而達到所需要的標準音律。這是一項細緻而複雜的工程,需要有聽覺靈敏、樂感極強的專業人員反覆地精心調試,才能最後定音。

  第三,統一懸掛各式編鐘

  曾侯乙編鐘的掛鈎構件共計65副,含195個零件,青銅鑄造,分爬虎套環、雙杆套環、框架鉤、焊鉤、插銷五式,其懸掛方式有三種,即環掛、鉤掛和插掛。這是曾侯乙根據不同的鐘型專門設計、製造出來的。

  其一,環掛式。主要集中在下梁的編鐘上,掛鈎為爬虎套環(圖13)和雙杆套環兩種。這種懸掛方式一方面能夠使橫梁經受住較重的分量,另一方面能夠使甬鍾在斜掛的狀態下敲擊後保持穩定。

  其二,鉤掛式。主要集中在中層的甬鐘上,掛鈎為框架鉤和焊鉤兩種(圖14)。這種懸掛方式可以使甬鍾在傾斜的狀態下不受幹擾地發出自身的樂音,同時方便在調音時隨時把樂鍾取下來或掛上去。

  其三,插掛式。主要集中在上層三個短梁的鈕鐘上,以曲尺形長銷插入橫梁方孔內,承掛鍾鈕。這種懸掛方式可以使鈕鍾保持垂直狀態,敲擊時減少擺動。

  第四,統一打造鐘簨與鍾簴

  鍾簨(sǔn,音榫)即編鐘的橫梁;鍾簴(jù,音具)即編鐘的立柱。為使65件樂鍾成為一體,曾侯乙精心打造了一件世所罕見的、銅木結構的鐘簨與鍾簴,即橫梁與立柱,屹立兩千年而不倒。

  橫梁以木質為主,通體髹漆,紅黑相間。古代的髹飾工藝費工費時,大約需要至少上百道工序。曾侯乙編鐘歷經千年,漆色保持不退,依然鮮豔奪目,說明當時的工藝水平已經非常先進。編鐘橫梁上發現有銘文、符號、圖案,據考證這是中國古代完整的、用於演奏的編鐘樂譜,成為曾侯乙薈萃重器、集納編鐘藝術再創造的最大亮點(參見光明網2020年8月31日發《「二維碼圖」:曾侯乙編鐘橫梁上的古樂譜》)。

  立柱以銅質為主,由6件銅人柱、2件銅圓柱和6件小圓柱組成。銅人柱呈武士直立託舉狀,身、首、肢體比例適當,頭頂圓冠,身著右衽長袖緊身上衣和曳地下裳,細腰緊束寬帶,左佩一柄銅劍,目睜口閉,凝視前方,形態肅穆安詳,似乎陶醉在聆聽主人演奏編鐘的歡樂氛圍中。

  總之,曾侯乙以他的國君身份和音樂天賦,採用集納、薈萃、組合的方式,對春秋時期的列國編鐘進行重大的藝術再創造,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樂器製作的高超水平,體現了公元前五世紀東方音樂理論和音樂藝術實踐的巨大成就,書寫了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這是需要我們格外珍惜的。

  2021年1月6日於北京

  本文參考資料:《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曾侯乙(譚維四)》《湖北出土文物精華》《曾侯乙文物藝術》《曾侯乙編鐘(鄒衡、譚維四)》《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館)》《中國音樂史(司冰琳)》

相關焦點

  • 天才創造:曾侯乙薈萃列國編鐘為禮樂重器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作者:王金中  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以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音域寬廣、造型精美、鍾樂獨特而在世界音樂史上享有盛譽。鮮為人知的是,此編鐘巧妙地薈萃了當時多國編鐘的精華,把65件制式不同、鑄造各異的樂鍾按照當時的樂理薈萃為一體,並在橫梁上配有樂譜,從而使中國古代的編鐘躍升為廟堂禮樂的重器,宮廷樂舞的主角(圖1)。
  • 五指律符:曾侯乙「築」上的核心圖案揭秘
    它與曾侯乙編鐘樂譜雖然都是以圖案的形式表現樂符,但又有明顯的區別,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中國古代樂譜的認識。這就進一步以實物證明,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各種符號記錄音律的國家之一,是發明並創造樂譜的最古老的故鄉,對於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作出過十分獨特的貢獻。
  • 先秦列國的服色究竟是什麼顏色?
    考古發掘出土的楚系皮胎漆盾也以紅-黑為主要色調  3.貴族的喜好:列國王公都有一時的喜好,這些喜好也會形成具有影響力的風潮:比如「齊桓公好服紫  曾侯乙墓出土的后羿射日圖  如火如荼  理論上曾國是姬姓後裔,又受楚國影響,整體服色應是紅色才對;但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簡記載:陪葬的部分楚甲和吳甲疑似白色:「二真楚甲,索(素)」,「一吳甲,索(素)」;著名的成語「如火如荼
  • 隋唐「禮樂為虛名」論爭
    宋儒歐陽修《新唐書·禮樂志》云:「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禮樂為虛名」代表了宋儒對前代禮樂文明的普遍看法。顯而易見,三代而下的隋唐禮樂文明對宋儒來說也都是「虛名」了。
  • 最美是山「冬」丨再現鄒魯禮樂 己亥年冬至日祭孟大典在鄒城舉行
    大典沿用宋代祭祀儀式,禮樂伴奏均為現場演奏。通過初獻、亞獻,終獻、奠帛、望瘞、撤饌等環節,力求原味複製、完整再現古代廟堂下、古韻中的祭孟儀式。據《孟氏宗譜》記載,公元前289年,孟子壽終,享年84歲,這一天正是冬至日。孟子故裡的鄉親非常悲痛,於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改為隆重祭祀孟子,並將習俗延續至今。
  • 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羋月家族羋加墓,破解「曾隨之謎」
    其中5座「甲」字形大墓分三組由北及南排列,三組大墓墓主分別為曾公求及夫人漁、曾侯寶及夫人羋加、曾侯得,每組北部為夫人墓,曾侯墓居中,南部東西兩側分別葬有馬坑和車坑,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大墓外圍。曾侯墓葬至少應為七鼎六簋,夫人墓為五鼎四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