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方召麐,中年喪夫一人養大8子,四十拜師張大千晚年功成名就

2021-01-10 水墨書窗

萬象始新,麒麟踏雪

1953年,一位業有名氣的女畫家在老師張大千的指導下完成了一幅新的畫作。落款時,思索再三,將名字「方召麐」中的「麟」改成了「麐」。從此,女畫家方召麐成了一代國畫大師方召麐。

在與繪畫經過了幾十年分分合合的糾葛之後,方召麐像是一塊經過風雨打磨的鵝卵石,開始顯現自己繪畫藝術上圓潤完美的光來。

這一年,方召麐39歲,即將邁入四十不惑的行列。她的人生重新出發,她重新拜師張大千,重新決定去讀書,重新確定自己的藝術風格。一位藝術家的生命,從來不是從出生開始的,而是從頓悟開始的。

方召麐放棄父親給的召來麟兒之意的「麟」字,選擇了有「母麒麟」含義的「麐」字。那一刻她藝術生命中,一隻驕傲的母麒麟踏雪而來。

畫家方召麐的一生經歷過戰亂顛沛,戰爭讓她失去了父親,疾病讓她失去丈夫,一地雞毛的生活讓她幾度失去畫筆。但方召麐就如自己筆下的梅花一般,開得驕傲肆意,傲雪凌霜。

生活的風霜就像是愈加雪白的背景板,映襯著她的藝術和生活更加鮮豔。她是一個傳奇的女子,無論是藝術和生活,在民國一眾靈魂有香氣的女藝術家中,她都像一枝凌寒的梅花,散發著淡淡的暗香。

方召麐的人生藝術

方召麐是江蘇人,出生於無錫,後來她自稱「梁溪方召麐」。梁溪源出惠山,其袤三十裡,無錫的母親河就是梁溪。後來即使方召麐去了倫敦,又去了美國,最後有定居香港,但無論去到哪裡,家鄉的山山水水永遠是她筆下的主題。

江南秀美的山川給了這個女畫家最初的藝術啟蒙,而後來她遊歷了中國的雄壯山河,又豐富了她的藝術內核。她是中國繪畫史上少有的有著壯美筆法的女畫家,而在這壯美筆法下卻又有著溫暖人情的內涵。

她少年時喪父。她的父親是一位江蘇的實業家,給她帶來了優渥的生活條件,為她開蒙,延請老師教她英文。在戰爭爆發後,她在逃難的路上,親眼看到父親中流彈身亡。失去了富裕的生活之後,她依舊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自己的人生。在十三歲的時候,她拜國畫大師錢松喦為師,這是她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她踏上藝術之路的開端。

後來,她又因為戰爭顛沛流離,從英國到上海,又從上海到香港。在戰火紛飛的逃難路途上她碰到了自己的真愛方心誥。他們一共生育了八個孩子,大兒子在曼徹斯特出生就取名為「曼生」。

方安生是方召麐在安寧時期生下的女兒,還有一個女兒就叫「寧生」。方安生後來是大名鼎鼎的香港政務司司長。她的八個兒女個個都成了各行各界有名的精英,律師、經理、醫生……可見方召麐作為一位母親,教育有多成功。

中年喪夫後,她作為一位母親,扛起了養育八個孩子的重任。而此時也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事業。她拜師嶺南派名家趙少昂,在自己的花鳥技巧爐火純青之後,又拜師張大千,繼續在藝術的路上摸索。

張大千對她的建議是要多讀書。於是,人到中年又有八個孩子要養育的她做出了去牛津大學讀書的決定。她沒有將孩子扔給年邁的婆婆,而是一安定下來就把孩子接過來帶在身邊自己教育。在經濟困窘時,還在聖誕節畫過聖誕賀卡。而她的大兒子曼生懂事地在家庭條件不好時打過零工。

方召麐還是個尊師重教的人,她一生有過三位老師。錢松喦雖然只在她幼年之時教導過她,但當她成名之後回到家鄉,依然去拜見了這位多年不見的老師。當自己的第二位老師趙少昂去世時,她已經八十歲高齡,但在老師的葬禮上,卻依然顫顫巍巍地磕了一個響頭。

張大千名下有一千多名弟子,其中不乏社會名流如宋美齡之類。但每次張大千出國回來,總有方召麐接機送機的身影。晚年時惦念在臺灣的老師,給老師寫信勸他回來大陸,卻被臺灣方面拉黑。

方召麐的藝術人生

方召麐一生三次拜師,在藝術路上多次摸索,才最終形成自己的面貌。戰亂、家庭都沒有讓她放棄繪畫,繪畫如同呼吸一般融進她的生命,不可分割。

她的老師張大千評價她的畫:「二三星鬥胸前落,十萬峰巒腳底青」。著名的作詞人林夕在看了她的畫之後評價道:「齊白石的蝦和方召麐的船,都是可以不斷重複而且別有韻味。」方召麐是一位風格十分獨特的畫家,要了解她畫中真義,就必須要先了解她的藝術路程。

方召麐藝術路上的三位老師給她帶來的影響都是巨大且深刻的。在錢松喦這裡,她接受著最傳統的中國繪畫教育,臨摹了大量中國名家的山水畫。

傳統的繪畫教育中有著嚴苛的運筆用墨的要求,這些都為方召麐後來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位嶺南畫派的老師讓她對自然的領悟更加深刻,生動的中式筆法和西式技巧的結合也給她後來開創自己的風格以啟發。

最後的老師張大千則是方召麐形成自己藝術風格的路上最重要的導師。他並沒有讓這個天分極高的女弟子臨摹學習自己的風格,而是對她說:「以你的功力,學我很容易,但這不是你自己的路,我當初是從歷代古畫中找到自己的路的,你也可以找到你的路。」

這讓一直在摸索的方召麐豁然開朗。她取法漢代畫像石,使她的畫中有著漢時的大氣磅礴和渾厚蒼茫;她研習書法,將帖學的精髓融進自己的繪畫之中。以「八大山人」為號的明清畫家朱耷給了她對藝術新的理解,自由創造和居無定法。

多年的遊歷生活,也讓方召麐從世間各處的風景中得到繪畫的靈感。早年留學倫敦時,細雨濛濛的曼徹斯特;中年留學牛津,藝術氣息濃厚的泰晤士河沿岸;後來隨侍張大千在加利福尼亞,巖石、樹木、太平洋海岸,這些都給了方召麐更為自由的藝術想像空間。

方召麐的畫中有著中國書畫的大氣疏朗,也有著英國巨石陣的樸質和純粹。她的畫既大氣又溫柔,大巧若拙,大音希聲,獨具一格。

晚年的方召麐,消逝的梅花

晚年的方召麐風格更貼近清淡乾淨,筆下的山水更有返璞歸真的意味。她雖年事已高,但依舊試圖創新自己的繪畫風格,經常早上五點就起來作畫,一畫就是一整天。臨去世前她畫了一幅特別乾淨的山水。

早年間那些紛雜的往事,在歲月的消逝中,最後都凝成了她水晶般透明的心靈。2006年,她心臟病發作,但隨即好轉出院。一天躺在床上,她的傭人問她感覺如何,她笑著回答:「OK」,然後去世。正如一株自在驕傲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她年少喪父、中年喪夫,獨自照料8子守寡58年,終成就傳奇人生
    之後她的人生年少喪父、中年喪父,她獨自照料8個孩子,守寡58年,最終成就了傳奇人生。  懂事之後,她給自己改名為方召麐,「麐」有母麒麟之意。  很有繪畫天賦的她後拜錢松喦為師,1年後她的畫就隨老師出展,如果生活平靜,她一定能很快學有所成,可惜她身處亂世,在1925年戰爭爆發的時候,她隨家人一起逃難,期間父親不幸中彈去世,這一年她才11歲。
  • 一人養八孩,才女關掉公司專心畫畫:越是絕處,越能逢生
    她叫方召麐,是一個才出閨閣便名揚天下的才女。無疑方召麐是有天賦的,學畫一整年之後,她的畫作便能與自己的師傅比肩。 但她也絕不甘於此,於是她又拜張大千為師。她苦練自己的技藝,凌晨五六點便開始作畫。雖然現在她的畫作已經受到了不少收藏家的青睞,但她還是覺得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 40歲那年,方召麐又做出了一個更大膽的舉動——她要去倫敦留學。
  • 張大千的國畫享譽世界,張大千的感情豐富多彩。張大千重情也薄情
    可是曾慶蓉與張大千關係淡淡,感情一般,並無共同語言。晚年的曾慶蓉稱自己是一一「感情上被遺棄的人」。張大千對這場包辦婚姻不滿意,他結婚是為了傳宗接代,可是曾慶蓉兩年未見生育。這個也不能全怪曾慶蓉,張大千在婚後不久,便離開了自己的家鄉。1921年,結婚不久的張大千返回上海,借住寧波巨富李薇莊宅。
  • 大富之命,夫災子寡,感嘆命運有定數,凡事不可強求
    此僅僅指性格而言,與一生之福業並無太大的關聯。2、四柱缺財,本當視為一生虛名虛利,難論發越。唯獨若四柱七殺、食傷二者皆成格時,則作大富之論。七殺、食傷透月,中年發,透時晚年發。此造當以晚年必成大富之論。3、年柱比劫坐專位祿刃者,按例皆作幼年喪父。唯獨年柱幹支俱帶合者,不作幼年喪父,只是作出生貧困。4、年柱比劫重者,讀書成績皆非上乘之造。
  • 她兩度喪夫三喪子女,算命說她克夫克子,生下一子成家喻戶曉名人
    但是她個人的經歷也是幾近波折,也是可以夠得上這句詞的,唯一較好的地方就是她的晚年生活,是一個還算幸福的晚年。這個女人叫做王採玉王採玉,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生人。原名叫做王彩玉,浙江的奉化人。她的一生中,兩度喪服,三度喪子。但她之所以到如今又這麼多人知曉是因為她有一個兒子—蔣介石。我們來看看她的一生。王採玉出生於一個不算富裕的家庭,是繼室所生。
  • 四十歲後得吉星庇佑,聚財攏福,財庫大開,後半生享富貴的四類人
    生肖虎 屬虎的人,天生大器晚成,一般說來早年生活會較為艱辛,凡事都需要靠自己努力獲得,方才能鍛鍊出剛毅堅強的意志力,從而「百毒不侵」,面對任何困難都無所畏懼。而人到中年,40歲後的屬虎人迎來事業高峰,在流年吉星的扶持下,聚財攏福,人生轉運,命運從此一片坦途,功成名就,幸福終生。
  • 民國奇女子潘素,從青樓花魁到知名畫家的傳奇人生
    她出身貧寒,很會料理生活,把家裡管理得井井有條,後1948年與張伯駒離婚,無子。第三位夫人王韻緗是蘇州人,原是大中銀行職員,婚後育有一子張柳溪,後1952年與張伯駒離婚。雖然之前感情經歷不算少,但是有了潘素之後,他身邊從此就只有潘素了。在張伯駒寫就的詩詞中,有關情的全都是寫給潘素的。
  • 張大千54歲還在泡妞,一周一封國際情書都是用毛筆寫的
    1949年以後,張大千移居海外,經常到日本購買繪畫用具或裝裱字畫,下榻偕樂園。山田喜美子小姐便是在此時照顧張大千的起居生活,二人情愫日篤,甚至約定每周一信。張大千在詩中寫道:「親輦名花送草堂,真成白髮擁紅妝;知君有意從君笑,笑我狂奴老更狂」,他每來日本必要喜美子相隨,前後歷十餘年。喜美子對這段感情也是無比看重,將這些來信珍藏一生直至辭世。
  • 張大千:畫中要有纏綿蘊藉、幽幽不絕的意境
    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1908年他母親教其花鳥草蟲白描。青年時隨兄到日本京都攻讀繪畫,又研究染織工藝。他擅長繪畫,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譽。《南無觀世音菩薩》 《仙女散花》 敦煌之行令張大千畫風大變
  • 羊刃傷官七殺多,四十上下必出家
    8、主貴夫月柱正官僅一位,名曰獨官最為良。主夫官職初八品,高至五品紫衣郎。9、主多夫官煞混雜且又多,更無合神來撮合。不是拋棄就出走,定然嫁夫三四個。10、主克夫日主夫星值辛亥,甲寅戊申及丁巳。不利官星夫被克,守寡再嫁三二次。官為正夫殺偏夫,官殺混雜主夫多。女命夫多殺又旺,多主二夫莫奈何。
  • 民國時期的汪慎生:與張大千的交遊
    一九二五年冬,張大千來京時就住在汪慎生家。當時的張大千是在個人首次畫展大獲成功後,決定由滬來京遊學的。汪慎生比張大千大三歲,對張的到來熱情慷慨,對張的幫助如同手足。汪慎生 臨錢穀晚芳圖長卷 局部1 1941據說白天,汪慎生陪張大千觀光訪勝尋幽,到琉璃廠淘閱古今書畫;晚上,二人談詩論畫,有時相互命題作畫,共同提高。
  • 齊白石傳人-少白湯發周分享:王季遷和張大千說不清道不明的往事
    另還有一說,因張大千當年時常去美國紐約,而相關的住宿、飲食、酬應等費用,大多為王季遷「墊付」,後張大千即以託售的部分古書畫予以結算。王季遷以藏養藏,在商言商,故張、王兩人之間的交易,他人似不宜置喙。張大千舊藏的書畫作品 唐寅《葦渚醉漁圖》 收錄於:張大千畫集 《張大千畫集 》裡記載了號稱張大千晚年的「四大護法」之一(另三位是徐伯郊、沈葦窗、羊汝德)、收藏家黃天才在《張大千的後半生》一書中寫道:「王季遷和顧洛阜是張大千在美國銷售古書畫藏品的兩條主要管道。王、顧兩人選購古書畫的標準並不完全相同。
  • 張大千:山水畫法
    將山石、樹木、屋宇、橋梁等布置大約定了後,然後用焦墨渴筆,先分樹木和山石,最後安置室宇人物。勾勒皴擦既完畢,再拿水墨一次一次地渲染,必定要能顯示出陰陽、向背、高低、遠近。近處的石頭要稍濃,遠處的則要輕清。近處的樹木根枝要分明,遠處的樹木則點戳,不必見枝。
  • 上海第一「貴婦」,中年喪夫,孀居12年,如今帳上躺著410億
    上海第一女首富——陳金霞比如身為上海第一女首富的陳金霞,就和電視中對貴婦的形容完全不同,她中年喪夫孀居12年,如今坐擁410億資產,成上海第一「貴婦」。但是此人生活極為神秘,她住在哪個別墅?穿什麼奢侈品?用什麼包?沒有任何人清楚,但每年胡潤富豪榜一發布,她卻總是位列女富豪榜首。
  • 古典、現代藝術的分野與張大千藝術的特色
    由於二十世紀的社會巨變與科技發展,人們所能見到的古代名畫的質與量,均已全面超越前人,故這一代畫家的眼界已然跨越明清。突破南北宗論三百年來的桎梏,因而也會在這個時代發生。張大千正是最為充分地利用了這一條件。說張大千是近代最為全能的畫家,並不為過。
  • 梨園知音張大千
    古往今來,喜好京劇並與京劇名角過從甚密的書畫界精英為數眾多,國畫大師張大千為其中之一。從前在京劇圈流傳許多有關張大千與京劇名角的趣聞軼事,說來令人感嘆。張大千對年輕的梅蘭芳格外友善,彼此互敬相重。有一次,兩位藝術家同時接受邀請出席友人酒會,梅蘭芳進門後見到先於他進來的張大千,便恭敬地拱手致意,尊稱老師。
  • 神仙師姐命理:女命為何中年喪夫
    文/神仙師姐女命:戊戍 乙卯 丙午 壬辰大運;8歲甲寅 18歲癸丑 28歲壬子 38歲辛亥 48歲庚戍 58歲己酉此命壬水的殺星為夫,殺星坐支逢衝,先天表示其夫健康不好或者有意外事情發生,同時八字無財星,也就是官殺無原神生。丙午日坐劫財,夫妻感情不好易吵架,如果感情沒問題易分居或其夫健康不良。命主月上正印得祿透出,食神旺而制殺,食神代表學生,其工作為中學教師。其夫職業為軍官。其夫妻感情好,因為殺印相生為喜用神。但必然存在其它方面的不順。
  • 張大千之女:父親是「世界上最富的窮人」(圖)
    她的父親是張大千,享譽畫壇,被徐悲鴻稱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不久前,她父親所作的國畫《愛痕湖》以過億天價,創下了中國現代書畫的拍賣奇蹟。  而作為一代名家的後代,張心慶手中並沒有一幅父親的遺作。她的晚年,選擇在上海南匯一家養老院,簡單樸素地生活。
  • 張大千花五百兩黃金換來一份情報圖,現在成國寶,被禁止出境
    雖然社會大環境混亂,人民生活顛沛流離,但這也給了許多的詩人以及畫家更多的靈感。社會大背景以及自己所處這個時代的所感所悟,在一定程度上會激發人們的創造,因此就算處於混亂時期,也還是有許多經典的作品出現,而這些作品往往也給後世帶來了影響。後人在進行創作時,有時會喜歡從前人處找靈感,同時他們對於這些作品也非常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