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有黃龍,何必下江南!」,這是近幾年黃龍人最引以驕傲的地方。黃龍總人口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萬人,如何讓更多的農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黃龍縣加大移民搬遷、產業扶持和兜底保障力度,全力以赴建機制、育產業、強基礎、惠民生,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建設「黃龍版小江南」,讓黃龍人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穩,日子越過越紅火。
深秋時節,黃龍山區雲霧縹緲,層林盡染,發源自這裡的石堡河、仕望河等水系呈放射狀注入黃河。位於石堡河岸邊的磊莊村窗明几淨、寧靜而安逸。然而在多年前,這裡的村民只能住在靠山的土窯洞或者靠河的簡易房裡。
黃龍縣石堡鎮磊莊村村民 劉元有:原來住的就是那黑窯洞,一下雨在屋裡就不敢呆。
黃龍縣石堡鎮磊莊村村民 同雲芝:我之前住的石棉瓦房,冬天前面打著爐子後面就涼,下雨院子裡就是泥,一出門就是泥。出去的路都是那石子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2005年,磊莊村開始實施移民搬遷,村民們告別了土窯洞、簡易房,有的住進了整齊的平房,有的搬進了安置小區,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除了發展產業,還可以通過公益性崗位就業,光景可是越來越好了。
黃龍縣石堡鎮磊莊村村民 同雲芝:咱現在都是硬化的路好走,房子外面有水裡面也有水,現在廁所都改的好好的。閒了就轉轉,或者看會電視。
黃龍縣石堡鎮磊莊村村民 劉元有:在這個地方住很安全,各方面都挺好,這地方乾淨,在這兒住下水電氣各方面很好,我心裏面很滿足。
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後,後續扶持最關鍵的是就業。樂業才能安居。瓦子街鎮蔡家川村就利用地理優勢,發展起了大田蔬菜產業,吸納村民在種植基地打工,大家顧家賺錢兩不誤。
黃龍縣瓦子街鎮蔡家川村村民 張文平:我家三口人,在家裡種地,掙點零花錢,這一天100元,能寬裕點。
黃龍縣瓦子街鎮蔡家川村孟家河組組長 李東贏:這個村流轉120多畝,現在就是活少了裝一車,不論時間長短,一車500塊錢,五個人一人100塊,群眾增收一戶基本上增收是三四千塊錢。
蔡家川村的大田蔬菜長勢喜人,不遠處百畝金絲皇菊示範點裡的菊花也開得正豔,偏石村村民陳志國一年四季都在示範點裡打工,既掙了錢又學到了技術。
黃龍縣瓦子街鎮偏石村村民 陳志國:栽菊花苗子,栽完以後就是鋤個地,除一下草,再後期就是搭了個棚子,打工能收入個二三萬塊錢,能學到管理栽植技術。
黃龍縣瓦子街鎮百畝金絲皇菊示範點技術員 石愛存:在鎮政府的領導下,咱們採取「公司+農戶」的形式進行產業發展,一個方面能帶動他們就地務工,二一個方面能增加他們土地流轉的收入,三一個能夠幫把我們這些產業做大做強。
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依託產業+就業,走上了脫貧快車道。那些無勞動能力的五保戶則免費住進了縣中心敬老院,在護工們的照料下,安享幸福晚年。
黃龍縣中心敬老院老人 張明珠:從2013年住進了中心敬老院,吃喝不愁,有病有人護理感覺非常幸福,服務態度非常到位,服務非常熱情。
黃龍縣中心敬老院老人 高同林:有了病人家領導送到醫院檢查,回來以後服務員給咱發藥端飯,再平常還發衣服,各方面都好,按時吃飽飯,啥都不操心。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黃龍縣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有產業發展能力的建檔立卡戶,種植玉米、中藥材、蔬菜、苗木8300多畝,發展蘋果、核桃6700多畝,進行豬、牛、羊、中蜂等多種養殖,把貧困群眾嵌入全產業鏈條上,多元增收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同時,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把837戶搬遷群眾全部嵌入縣扶貧產業開發公司,讓大家入股分紅。還建立了完善的加工營銷機制,讓貧困群眾的好產品賣上好價錢。截至目前,全縣建檔立卡戶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6946元增加至2019年的11916元,增長71.6%。
黃龍縣扶貧局局長 王坤峰: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越是艱難險重,面對剩下最難啃的骨頭,我們將突出產業就業支持扶持和兜底保障政策落實,重點從扶貧資產管理、消費扶貧帶貧益貧、易地移民搬遷後續扶持等方面抓好落實,不斷提升和強化穩定增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管護、村集體經濟發展等11項脫貧攻堅長效機制運行管理水平,確保脫貧質量和脫貧成色經得起歷史檢驗。
黃龍縣融媒體中心
全媒體平臺
掃描上方二維碼 下載「愛黃龍」APP
黃龍宣傳微信公眾號
黃龍宣傳新浪微博
黃龍宣傳今日頭條
黃龍宣傳天天快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我們的黃河】黃龍縣:致富路越走越寬光景越過越紅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