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aye
對於美國人而言,2020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新冠大流行、「弗洛伊德之死」動亂、警察改革、總統大選……在這場「全球抗疫」大片中,美國儼然成了最受關注的仔。
這不,「黑人生命也珍貴」的劇情才剛接近尾聲,新冠大流行的「續集」又開始了。眼下美國面臨著一個新挑戰是: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重災區紐約的疫情好不容易被遏制住,新一輪大流行風暴又來臨了。
上周五在佛羅裡達州邁阿密花園的Hard Rock體育場外,成排的汽車在冠狀病毒測試現場等候。
隨著美國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區的疫情局勢持續惡化,截至6月29日,美國新冠病毒確診人數超過268萬,死亡人數超過12.8萬。不僅佛羅裡達州、內華達州、南卡羅來納州等幾個州的新增確診病例在上周末創下了歷史新高。美國單日新增確診也創下了歷史新高。6月26日,美國報告了38672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刷新了迄今為止的最高日感染總人數。僅僅一天,這一數字迅速被打破。6月27日,美國新報告了47195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相比之下,北邊的鄰居加拿大卻是另一番景象。6月29日,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Justin Trudeau)對加拿大 COVID-19 病例和死亡人數的下降表示樂觀。加拿大首席公共衛生官譚詠詩在最新簡報中說,加拿大的疫情蔓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
就單日新增確診病例來看,自5月份以來,加拿大新增確診人數呈逐漸下降趨勢,到6月中旬單日新增已控制在500人以下。而美國從6月8日開始新增確診人數呈波動上升趨勢,單日新增長期維持在1萬人以上,最近一周更是持續在4萬上下徘徊。
比較每10萬人死亡率,加拿大約為22人,美國則已經高達39人,差不多是加拿大的兩倍。
同樣都是在疫情波動期選擇重新開放,為何美國和加拿大交出的成績單差距如此懸殊?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抗疫大戰中,美國和加拿大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一、經濟重要還是人命重要?急於重啟經濟的川普與共和黨州長們
當疫情使美國和加拿大面臨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時,川普說:「你或許會因為流感而失去許多人,但讓一個國家陷入大規模衰退或蕭條,你將失去更多人。」
美國不能說關門就關門,因為「美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偉大、最成功的國家」,病毒會在溫暖的天氣中「奇蹟般地」消失。
然後4月16日,在新冠病毒已經殺死3萬多美國人的時候,川普告訴各州州長:你們可以在5月1日或更早之前重新開放經濟了。
幾乎同一時間,加拿大的經濟復甦計劃也提上了日程。不過和川普相比,特魯多對經濟重啟的態度則要謹慎的多。
4月15日的簡報發布會上,特魯多表示,雖然「恢復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但他警告每個人都必須「堅持到底」,因為加拿大尚未度過大流行第一關。「我們必須分階段進行,必須保持警惕,直到找到針對COVID-19的疫苗。」
顯然,在經濟重要還是健康更重要的問題上,這兩位國家領導人想法並不一致。除此之外,美國和加拿大各聯邦政府在經濟重啟的利弊權衡上,也存在明顯差異。
5月初,加拿大的疫情形勢逐漸向好的情況下,各省都在談重新開放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問題,但從公布的信息來看,除了薩斯喀徹溫省、新布倫瑞克省和安大略省等個別省公開了重啟計劃,加拿大的多數省為了防止疫情反彈,前功盡棄,大都選擇了按兵不動。
即便是安省頂著壓力發布了解除限制的指導方針,保守黨政府福特省長也在反覆強調:「省民的健康與安全永遠是第一位。」
特魯多原本宣布於7月21日開放加拿大和美國的邊界,考慮到美國目前的疫情狀況,福特表示:「這還為時過早,我認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準備好。看看佛羅裡達州,德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我可不想成為那些州。」
安大略省省長道格·福特(Doug Ford)
在疫情更嚴重的美國,同樣面臨全國失業率飆升的壓力。5月初,美國有一半以上的州選擇了重新開放部分經濟體。
可問題是,這些在川普看來「處於非常好的狀態」的州,大多數都未達到聯邦政府建議的重啟經濟的標準。(川普政府建議各州在已記錄的冠狀病毒病例或陽性檢測百分比呈下降趨勢時,可以考慮重新開放。)
因為疫情形勢惡化,6月26日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冰屋酒吧老闆Petros J. Markantonis在其酒吧外的燈牌貼上了「再次關閉」。
目前,美國疫情反彈最嚴重的幾個州是加利福尼亞、佛羅裡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這四個州裡面,除了加利福尼亞是民主黨的州長以外,其他三個州都是共和黨的州長。這也就不難理解,他們早在5月就急於重開經濟的原因——向川普效忠。
目前,亞利桑那州的疫情已經失控,該州現在是全球人均新增感染率最高的州;德克薩斯州連續六天每天報告5000多例新的冠狀病毒病例;佛羅裡達州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比例,已經從5月的3%上升到今天的12.4%,最近兩周內新病例更是增加了五倍。
紐約州的情況則恰恰相反。紐約州曾經一度是美國疫情的中心,面對川普重開經濟的「命令」,民主黨的紐約州州長科莫一再表示自己「不幹」。當疫情緩解時,紐約州重開經濟的策略也是特別小心謹慎。如今,作為曾經的「震中」的紐約州疫情已經得到了大大緩解。進入6月以來,單日新增病例已經從1000+下降到了不足400人。4月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紐約州單日新增曾經幾度破萬。
對比加拿大和美國在重啟經濟的利弊權衡不難看出,兩國最大的不同在於,加拿大的開放是建立在「健康和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基礎上。這一點加拿大副總理克裡斯蒂亞·弗裡蘭(Chrystia Freeland)也曾強調過,「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加拿大人的健康和安全。」
反觀美國,儘管衛生專家一再警告,過早重啟經濟會有疫情加重的風險,但是川普仍然呼籲儘早重啟經濟,而最終那些響應川普號召的州,恰巧住滿了川普的支持者。
一邊是重啟經濟帶來的疫情風險,一邊是封鎖經濟對於其大選帶來負面的影響。川普的抉擇,一目了然。
二、防疫政策的科學性:總統親自鼓勵民眾注射消毒水可還行?
如果說美國政府在經濟和安全之間的抉擇,是導致疫情二次爆發的重要原因,那麼防疫政策的科學性問題或是導致疫情失控的根源。
顯而易見,在防疫這條路上,川普極少有和專家意見達成一致的時候,甚至某些做法與科學背道而馳。比如,早在3月份川普提出「希望在4月12日復活節前重新開放國家」時,專家警告說,如果企業繼續關閉並且人們儘可能多地留在家中,病毒傳播速度可能會放緩。
川普卻無視這一警告,多次在公共場合強調「新冠病毒並沒有比流感更危險。」
善於表情管理的福西,面對川普也有失控的時候。
還有經常出現的經典一幕是,川普和美版「鍾南山」福西博士的隔空互懟。比如3月19日,川普在記者會上稱,氯喹治療效果喜人,可以幫助美國抗疫「力挽狂瀾」,並表示氯喹已經過批准,將儘快投入使用。福奇博士當即接過話筒澄清:「目前沒有針對新冠肺炎的奇藥。藥物效用必須經過嚴格的對照組實驗才能下定論。」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該藥物也沒有成為川普口中可以幫助美國「力挽狂瀾」的抗疫神藥。相反,臨床實驗、學術研究和科學分析均表明,羥氯喹並非安全有效的COVID-19用藥,還會引起心律失常和其它副作用。
當川普提出要在4月12日復活節前重啟經濟時,Fauci博士的建議是:「我們需要知道美國沒有明顯爆發的地區的情況。」然而,川普的回應是,他沒有通過任何監測數據得出這一結論,選擇復活節開放「只是覺得那是個好日子。」
除了看心情選日子,鼓勵大家吃未經實驗的藥物,川普做過的更離譜的事情還有建議民眾給身體注射消毒液殺病毒。
4月23日,因為美國國土安全部官員在白宮記者會上提了一句:「部分消毒液成分對殺死新冠病毒有較明顯效果。」
不知為何在川普的解讀下變成了:「我注意到消毒液在一分鐘內就消滅病毒,僅用一分鐘。有沒有辦法給身體內注射消毒液,讓它進入肺部清潔,這種方法應該值得一試。」
川普這種對科學毫無敬畏之心的防疫態度,映射到美國經濟開放的指導方針上,靠譜指數有幾分?可想而知。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的傳染病醫師,資深學者阿梅什·阿達利亞博士在分析美國大流行二次爆發時表示,目前美國病例數和住院人數的迅速增長,首要原因就是在沒有建立適當的病例追蹤和治療系統的前提下,貿然要求重新開放州。
他認為:「人們開始社交互動時,是否會增加感染,這從來不是一個問題」,重新開放經濟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可以使這些感染的發生速度保持在可控範圍內?」
「顯然,那些目前處於壓力之下的州,沒有為這些做足夠的準備。」阿達利亞說,在封鎖期間,這些疫情本不嚴重的州浪費了很多升級醫療保健系統的機會,也沒有提高面對感染病例激增的應急能力。
正是由於在美國大流行初期,倖免於COVID-19大爆發的美國部分地區錯誤地認為,取消封鎖措施後他們不會受到重創,有足夠的能力處理新增病例。再加上一些州毫無限制的開放(比如內華達州不僅過早開放了酒吧,還打開了賭場的大門)使人們在擺脫規則束縛後,沒有意識到病毒仍然存在,以至於在感染人數激增的情況下,加大了病例聯繫追蹤的工作難度。
相反,在加拿大特魯多宣布的經濟重啟標準和措施中,前三條都著重強調了對病毒傳播的控制能力上,即重新開放經濟的省需要滿足:1、COVID-19的傳播受到控制,新增病例需要被保持在我們的衛生保健系統可以管理的負荷範圍內。2、有足夠的公共衛生資源來測試、追蹤、隔離和控制病毒的傳播。3、現有的醫療護理能力得到了擴展,可以滿足包括COVID-19和非COVID-19患者在內的所有需求。
在發布經濟重啟措施前,特魯多也曾在記者會上強調:「我們的經濟重啟將是漸進、謹慎並將以科學為指導的。」
真正開始步入開放階段後,不管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薩省,還是鄰省P.E.I.愛德華王子島,或安大略省,這些重新開放的省都是在新增感染病例一段時間內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才開始逐步推進。
而且因為各省有極大的自主權,再加上不同身份不同地區的COVID-19曲線演變不一樣,各省省長也都會根據疫情變化及時調整策略,將抗疫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也是加拿大抗疫成效顯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當防疫服務於大選的時候,一切都變味了
要說這場北美抗疫大戰中,加拿大PK美國優勢在哪裡?毫無疑問,在政策執行的一致性上,加拿大幾乎完勝美國。
雖說美國和加拿大的經濟重啟指導方針都是非強制性的,各州(省)也都有自主決策權,但兩國最大的不同在於,加拿大為了保障經濟重啟計劃的順利進行,不僅保留了各省、地區的自主開放權,總理特魯多還與各省長共同制定了一份經濟重啟的聯合聲明。
該聯合聲明指出,各省和地區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在不同時間、以不同方式重啟經濟,但在重啟計劃的同時,需要遵守一些繼續控制疫情的共同原則:比如對工作場所的操作規範進行監督;在公共場所保持社交距離;如果身體社交距離難以維持,建議戴口罩,組織和企業也可以要求客戶戴口罩等等……
這份聯合聲明,對於各省經濟重啟工作而言,相當於一座燈塔,即使各地區執行政策存在差異,但也不至於偏離航向。
美國在經濟重啟和防疫這件事兒上,則一直處於分裂狀態,沒有統一的方向。尤其隨著美國總統大選之期將近,黨派政治已經嚴重影響了美國的防疫政策。
根據英國BBC報導,美國民主黨主要聚居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地區,那裡是疫情高危區域。共和黨人則多居住在較偏僻的鄉村地域,在第一波疫情中未受到疫情嚴重影響,同時也是川普的支持者。
雖說大流行對民主黨造成了嚴重的打擊,但相比之下封鎖政策對經濟相對落後的共和黨傷害更大。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當川普提出重啟經濟的計劃時,大多數已經遭受重創的民主黨不願貿然開放經濟,而支持川普的共和黨所在的州卻積極響應。
正是因為利益訴求不同,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各自為盟,各走各路。
除了在重啟經濟上的問題上達不成一致外,在口罩的問題上,也是形不成統一的意見。川普曾在多個場合嘲諷戴口罩的政客和記者,自己也不在公開場合戴口罩。最近在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舉行集會中,就有不少川普支持者拒絕戴口罩,甚至在集會舉行之前,撕掉了座椅上為了讓大家保持社交距離的「勿坐」貼紙。
因為黨派之爭,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戴口罩可能會成為違法行為。一些由共和黨領導的政府甚至拒絕強制戴口罩,擁有共和黨多數的海牛縣委員會就頒布了禁止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的地方法令。
相反,大多數發布了口罩新規的社區則由民主黨控制,因為那裡的冠狀病毒更為流行,社區居民也更願意接受戴口罩的人……
這樣看來,美國之所以在抗疫這條路上被加拿大遠遠地甩在身後,並非毫無道理。至少在美國政黨們還在為是否應該戴口罩大打出手時,加拿大首席衛生官譚詠詩已經能夠自信地說出:「加拿大拉平曲線的速度比其它國家快得多,而且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