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歌中的隋唐洛陽城(二)

2021-01-16 中國經濟網

隋唐洛陽城的外郭城裡坊區,建築性質各異,大致包括衙署、寺觀祠廟、市肆作坊、住宅、園池、館驛、渠堰堤橋等七種類型。衙署分為中央與地方兩級,隋代數量極少,大多為唐代所置,分布於洛南裡坊區的衙署數量大於洛北區,而在洛南,以定鼎門大街兩側裡坊內分布的衙署數量最多。河南府衙門位於洛南的宣範坊,白居易在此當過一段時間的河南府尹。歸隱田園之後,他也曾多次故地重遊,寫有關於河南府衙的詩歌。

以詩歌記錄宮女悲慘命運

在皇城西南,還有一處重要的宮殿區上陽宮,武則天就病逝於上陽宮內的仙居殿。作為盛唐前期權力中心的上陽宮,在盛唐後期及中唐卻成為放逐嬪妃佳麗的宮怨之所。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政治諷喻詩《上陽白髮人》,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了一位終生禁錮於上陽宮宮女的悲慘命運。自注云:「天寶五載已後,楊貴妃專寵,後宮人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貞元中尚存焉。」這首詩的第一部分記述了老宮女的身世來歷及上陽宮的環境:

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第二部分描寫了老宮女對往事的回憶及幽居深宮的煎熬之苦:

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第三部分描述這位年邁的老宮女的生活現狀: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

隋唐兩代,東都郭城城門數量相同,皆為八座,惟城門名稱略有改動。唐代城門,南面有定鼎、長夏、厚載三門,東面有建春、永通、上東三門,北面有安喜、徽安兩門,經過考古發掘的有定鼎、長夏、建春、永通等門址。郭城正門定鼎門,隋代稱建國門,門址由三門道、長方形墩臺、兩道隔牆、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及馬道等組成,分為四期。以盛唐前期門址為例,每個門道東西寬5.8米、南北進深21.04米。現已在該門址上建立了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因該城門為外郭城南面正門,成為唐代重要的地標性建築,而在白居易《秋日與張賓客舒著作同遊龍門醉中狂歌》中,描寫了詩人以定鼎門為洛陽城的坐標點,向南秋遊十八裡的一段軼事:

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風嫋嫋秋蟲鳴。嵩峰餘霞錦綺卷,伊水細浪鱗甲生。洛陽閒客知無數,少出遊山多在城。商嶺老人自追逐,蓬丘逸士相逢迎。南出鼎門十八裡,莊店邐迤橋道平。不寒不熱好時節,鞍馬穩快衣衫輕。

因為白居易的宅第位於全城的東南隅,地近外郭城東面兩門永通門與建春門,屬於詩人的活動範圍,所以這兩座城門自然被詩人引入詩中:

水南冠蓋地,城東桃李園。

雪消洛陽堰,春入永通門。

(《洛陽春贈劉李二賓客》)

閒遊何必多徒侶,相勸時時舉一杯。

博望苑中無職役,建春門外足池臺。

(《與皇甫庶子同遊城東》)

大量詩文描述洛陽「豪宅」

隋唐洛陽城的外郭城裡坊區,建築性質各異,大致包括衙署、寺觀祠廟、市肆作坊、住宅、園池、館驛、渠堰堤橋等七種類型。衙署分為中央與地方兩級,隋代數量極少,大多為唐代所置,分布於洛南裡坊區的衙署數量大於洛北區,而在洛南,以定鼎門大街兩側裡坊內分布的衙署數量最多。河南府衙門位於洛南的宣範坊,白居易在此當過一段時間的河南府尹。歸隱田園之後,他也曾多次故地重遊,寫有關於河南府衙的詩歌,如:

每入河南府,依然似到家。

杯嘗七尹酒,樹看十年花。

(《自罷河南已換七尹》)

寺觀祠廟包括佛寺、道觀、胡寺祆祠、廟宇等,裡坊區內約有唐代佛寺二十座,道觀十二座,波斯胡寺一座,祆祠三座,廟宇四座。從白居易的詩中可以看出,在洛陽城內寺院中,他登臨次數最多的是天宮寺中的樓閣,並談到了自己上閣的原因,「天宮高閣上何頻,每上令人耳目新」:

洛城秋霽後,梵閣暮登時。

(《天宮閣秋晴晚望》)

高上煙中閣,平看雪後山。

(《登天宮閣》)

前日晚登緣看雪,今朝晴望為迎春。

(《天宮閣早春》)

天宮閣上醉蕭辰,絲管閒聽酒慢巡。

(《早秋登天宮寺閣贈諸客》)

東都裡坊區內的住宅數量最多,佔據了裡坊的絕大部分空間。依其主人地位、身份的不同,又分為達官貴人府第、仕宦宅第及普通民居等。達官貴人府第佔地面積較大,建築奢華,如武則天寵臣張易之與宗楚客的府第豪華至極,兩處宅第分別位於修行坊、宣風坊內。張易之初造一大堂甚為壯麗,計用錢數百萬。「宗楚客造一新宅成,皆是文柏為梁,沉香和紅粉以泥壁,開門則香氣蓬勃,磨文石為階砌及地。」(《朝野僉載》)這些達官顯貴們在洛陽裡坊區內營建的豪宅,也自然進入了白居易觀察的視野範圍之內:

水木誰家宅,門高佔地寬。

懸魚掛青甃,行馬護朱欄。

春榭籠煙暖,秋庭鎖月寒。

松膠粘琥珀,筠粉撲琅。

試問池臺主,多為將相官。

終身不曾到,唯展宅圖看。

(《題洛中第宅》)

最具代表性的仕宦宅第,當屬白居易晚年居洛的履道坊宅第,其基本特點是住宅與園林融為一體,相映成趣。住宅的基本布局在其《池上篇並序》中有詳細描述:

都城風土水木之勝在東南隅,東南之勝在履道裡,裡之勝在西北隅,西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樂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島樹橋道間之……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須飄然。識分知足,外無求焉。如鳥擇木,姑務巢安。如龜居坎,不知海寬。靈鶴怪石,紫菱白蓮。皆吾所好,盡在吾前。時飲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雞犬閒閒。優哉遊哉,吾將終老乎其間。

1992—1993年,在洛陽市郊區安樂鄉獅子橋村發掘出白居易故居遺址。履道坊西門即今獅子橋村東出口處,發掘地點在該坊西北隅,主要有住宅、園林、水渠及道路等遺蹟,出土建築構件、陶瓷器、銅器、鐵器、骨器等遺物。白氏住宅在履道坊內西北角,是一處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進院落的宅院。宅院內有一平面大致呈方形的中庭,東西5.5米、南北5.8米。東西兩端由迴廊與東西廂房相連。自中庭向南約12.6米處,殘存一段踏步和散水,平面大致呈凸字形,為宅院的門庭基址。由此向南,為園林區,稱為「南園」。當年,白居易對此小園環境十分滿意,有詩為證:

不鬥門館華,不鬥林園大。

但鬥為主人,一坐十餘載。

回看甲乙第,列在都城內。

素垣夾朱門,藹藹遙相對。

主人安在哉,富貴去不回。

池乃為魚鑿,林乃為禽栽。

何如小園主,拄杖閒即來。

親賓有時會,琴酒連夜開。

以此聊自足,不羨大池臺。

(《自題小園》)據《光明日報》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華西都市報

更多內容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id:ourcecn)

相關焦點

  • 洛陽的隋唐洛陽城國家級文物公園,投資兩百億,只為重現紫微宮!
    唐朝時,洛陽是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尤其是武則天統治時期,然而今天的洛陽並沒有以前那麼輝煌,但洛陽依然有著幾千年古都的底蘊,許多古建築在洛陽戰爭中被毀,就像洛陽之前的魏紫宮一樣。紫微宮在過去的時候的面積足足是故宮的六倍多,可惜的市這個紫微宮也無法跳過戰爭的摧毀。幸運的是,考古學家終於知道了紫微宮的位置,當地政府決定在魏紫宮的位置重建一座新的紫微宮。
  • 白居易和王維二位大神若論才情高低,你認為誰略高一籌?
    白居易和王維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在這裡論二人才情高低,有點難度!還是先看看他們各自的詩風和對文學所作的貢獻再定論吧:王維:王維作品多詠山水田園生活,他參禪悟理,學莊信道,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 文學先驅白居易
    時至今日,他創作的詩歌還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長恨歌》與《琵琶行》成為了古代文學中的瑰寶。他的《琵琶行》甚至被譜成了流行歌曲。關於白居易個人,有一個疑問就是他的名族成分究竟是什麼。當然,這絕不是以出身取人。因為白居易早已經用他的作品證明了自己的才華。
  • 洛陽隋唐「七天建築」,究竟是什麼梗?難道是七天建成的建築嗎?
    洛陽隋唐「七天建築」,究竟是什麼梗?難道是七天建成的建築嗎? 隨著洛陽應天門,成為了國內網上打卡聖地,也帶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隋唐「七天建築」。大家可能好奇,隋唐「七天建築」究竟是什麼梗? 有意思的網友表示,難道是七天建成的建築?
  •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十一二歲時,正趕上軍閥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不服從朝廷的號令。白季庚因勸說徐州刺史李洧脫離平盧節度使李納(李正己之子)的羈絆,服從中央而有功,升任徐州別駕(州刺史的輔佐官員)。他眼看北方要繼續戰亂下去,於是決定送兒子到南方去避難。就這樣,尚未成年的白居易過起了南北奔走的生活,這種飽經苦難的經歷,對他後來成為一個了解百姓疾苦、關心百姓生活的現實主義詩人,是有很大影響的。
  • 白居易:如果不寫詩,我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音樂人
    筆者檢索、統計《白居易集箋校》和《白居易全集》2二書後,得涉樂詩文共682 首,其中詩歌 597 首、文章 85 篇。這些作品中,不僅有或洪欣駭耳或清麗怡人歌舞曲調的描寫,同時還融入了作者的觀賞心得、自身體驗,顯示了唐人的集體記憶。3此外,白居易不僅自身能夠投入到各類音樂實踐中,還常與友人交流切磋,建構起了具有群體特徵的文人「朋友圈」。
  • 唐朝人物: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畫像唐代詩人中,白居易在許多方面是很突出的。一是他的壽命長,活了七十五歲。二是他的著作多,他的詩現存二千八百多首,還有八一百多篇散文,這在唐代是首屈一指的。白居易畫像白居易,字樂天,晚年一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曾祖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縣東北),誕生地是新鄭(今河南新鄭),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自稱是秦代著名軍事家白起的後裔。
  • 「詩魔」白居易的《短歌行》,頗具禪味,讀來如沐春風
    行走在旅途,鮮花和荊棘映襯,坦途和坎坷銜接,豔陽和風雨交織,得志和失意錯位,需要我們淡泊豁達,寧靜致遠,靜看花枯榮,淡視雲卷舒,沐浴春風不自傲,挑戰逆境不傷情,在修正中砥礪品性,在省悟中拓寬心胸。我們是負荷前行的,總覺得人生苦短,春天難留。背著重重的行囊,我們一路都在喘息,何曾在意身邊的風光。
  • 白居易思念弟弟的一首詩,夢見弟弟卻感嘆沒有寫出好詩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親情詩,《夢行簡》寫白居易思念弟弟行簡。天氣妍和水色鮮,閒吟獨步小橋邊。池塘草綠無佳句,虛臥春窗夢阿憐。「天氣妍和水色鮮,閒吟獨步小橋邊。」,今天的天氣很好,晴暖怡人,水色也明媚鮮亮。我獨自一人在小橋邊吟詩漫步。這是一個春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詩人在洛陽,此時詩人的弟弟在長安,兩人分離很久了。
  • 尋找白居易和蘇州的前世今生—唐少傅白公祠
    有時候經常在想,蘇州和白居易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說不清到底是蘇州的吳依軟語、花紅柳綠、鶯歌燕舞打開了詩人的「封印」,讓其文如泉湧;還是說詩人妙筆生花,讓蘇州有了更為溫潤綺麗的獨特美。我想蘇州和白居易應該是相互成就的。
  • 白居易的閒適詩:矛盾的人生觀,隱含4種佛教意境,人生不過如此
    編者按:古詩中有很多流派。其中閒適詩為古詩中注重詩歌的精神愉悅和心靈超越的一種流派,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要了解白居易其人,就不可不讀他的閒適詩。歡迎關注「書友文心」,共同交流。引 子:說起閒適詩,就不得不提及白居易。 閒適詩是白居易自編詩文四類之一,是詩人矛盾人生觀的產物。
  •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 | 白居易與元稹
    舟中讀元九詩白居易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白居易在一艘客船上讀到了元稹來信。讀完之後,他陷入了和元稹一樣的沉思,一夜未睡。天快亮的時候,白居易滅了燈,獨坐在黑暗中,感慨自己,也同樣感慨元稹的遭遇。
  • 白居易與元稹的生死之交 元稹的詩《菊花》《離思》欣賞
    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緻,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
  • 劉禹錫被貶後回京,筵席上寫一首詩答謝白居易,頸聯乃是千古名句
    詩歌的頸聯是千古名句,那就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這兩句詩中,劉禹錫既表達了對歲月蹉跎,仕途不幸的傷感,同時又展現出了對欣欣向榮的未來的憧憬。不過,有對劉禹錫生平和性格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認為:劉禹錫是「詩豪」,他在被貶十年後還能寫出《玄都觀桃花》來諷刺政敵。他這麼「剛」的一個人,怎麼會把自己比喻得那麼「衰」呢?
  • 夜裡夢見了去世8年的老朋友,白居易寫了這首詩,14個字打動人心
    尤其當一個一同交遊多年的老朋友,多年以前就去世、但是昨夜又出現的你夢境中的時候,難免會讓你發出感慨。這樣的感慨未必用多麼華麗的語言,但是這樣的感慨,卻一定能夠打動人心當中最柔軟的地方。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
  • 李白《將進酒》與白居易《琵琶行》:故事背後都是詩人的自我療傷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輪迴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月的情節入心入懷,成為我們生命中恆久相伴的情懷。《將進酒》的故事是如此,與《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樣,明月曾是李白深深的鄉愁,這鄉愁與"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借酒澆愁和懷才不遇息息相通。
  • 隋唐演義中的人物與二十八宿關係
    眾所周知,二十八星宿集體下凡有兩次,一次是東漢光武的雲臺二十八將,一次就是隋唐。在隋唐時,這二十八個人也不是一個系統,顯得比較亂。對這個事記載較早的有《大唐秦王詞話》,一般認為成於萬曆。《詞話》開篇就寫了二十八宿投胎各是誰,也說了原因:「隋朝革命,天降列宿臨凡。」我簡單分了一下陣營,基本分為三部分:唐室宗親,唐朝元勳,各路反王。
  • 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兩首詩,心照神交,跨越千年依然令人感懷
    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是中唐偉大的詩人,他們同一年出生,又都有被貶的痛苦經歷。雖然詩歌風格不同,對人生的理解也各異,但並不影響彼此間深厚的感情。他們惺惺相惜,榮辱與共,在危難時刻相互扶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下面就介紹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兩首詩,心照神交,跨越千年依然令人感懷。酬劉和州戲贈唐代:白居易池邊新種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莫怕長洲桃李妒,今年好為使君開。這首詠梅詩寫於唐敬宗寶曆二年,54歲的詩人任蘇州刺史之時,劉禹錫也在和州任職,這是他們相互酬答之作。當時朝政腐敗,詩人在朝屢遭壓抑,內心十分痛苦,這首詩就是其內心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