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城的外郭城裡坊區,建築性質各異,大致包括衙署、寺觀祠廟、市肆作坊、住宅、園池、館驛、渠堰堤橋等七種類型。衙署分為中央與地方兩級,隋代數量極少,大多為唐代所置,分布於洛南裡坊區的衙署數量大於洛北區,而在洛南,以定鼎門大街兩側裡坊內分布的衙署數量最多。河南府衙門位於洛南的宣範坊,白居易在此當過一段時間的河南府尹。歸隱田園之後,他也曾多次故地重遊,寫有關於河南府衙的詩歌。
以詩歌記錄宮女悲慘命運
在皇城西南,還有一處重要的宮殿區上陽宮,武則天就病逝於上陽宮內的仙居殿。作為盛唐前期權力中心的上陽宮,在盛唐後期及中唐卻成為放逐嬪妃佳麗的宮怨之所。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政治諷喻詩《上陽白髮人》,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了一位終生禁錮於上陽宮宮女的悲慘命運。自注云:「天寶五載已後,楊貴妃專寵,後宮人無復進幸矣。六宮有美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貞元中尚存焉。」這首詩的第一部分記述了老宮女的身世來歷及上陽宮的環境:
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第二部分描寫了老宮女對往事的回憶及幽居深宮的煎熬之苦:
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第三部分描述這位年邁的老宮女的生活現狀: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髮歌。
隋唐兩代,東都郭城城門數量相同,皆為八座,惟城門名稱略有改動。唐代城門,南面有定鼎、長夏、厚載三門,東面有建春、永通、上東三門,北面有安喜、徽安兩門,經過考古發掘的有定鼎、長夏、建春、永通等門址。郭城正門定鼎門,隋代稱建國門,門址由三門道、長方形墩臺、兩道隔牆、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及馬道等組成,分為四期。以盛唐前期門址為例,每個門道東西寬5.8米、南北進深21.04米。現已在該門址上建立了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因該城門為外郭城南面正門,成為唐代重要的地標性建築,而在白居易《秋日與張賓客舒著作同遊龍門醉中狂歌》中,描寫了詩人以定鼎門為洛陽城的坐標點,向南秋遊十八裡的一段軼事:
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風嫋嫋秋蟲鳴。嵩峰餘霞錦綺卷,伊水細浪鱗甲生。洛陽閒客知無數,少出遊山多在城。商嶺老人自追逐,蓬丘逸士相逢迎。南出鼎門十八裡,莊店邐迤橋道平。不寒不熱好時節,鞍馬穩快衣衫輕。
因為白居易的宅第位於全城的東南隅,地近外郭城東面兩門永通門與建春門,屬於詩人的活動範圍,所以這兩座城門自然被詩人引入詩中:
水南冠蓋地,城東桃李園。
雪消洛陽堰,春入永通門。
(《洛陽春贈劉李二賓客》)
閒遊何必多徒侶,相勸時時舉一杯。
博望苑中無職役,建春門外足池臺。
(《與皇甫庶子同遊城東》)
大量詩文描述洛陽「豪宅」
隋唐洛陽城的外郭城裡坊區,建築性質各異,大致包括衙署、寺觀祠廟、市肆作坊、住宅、園池、館驛、渠堰堤橋等七種類型。衙署分為中央與地方兩級,隋代數量極少,大多為唐代所置,分布於洛南裡坊區的衙署數量大於洛北區,而在洛南,以定鼎門大街兩側裡坊內分布的衙署數量最多。河南府衙門位於洛南的宣範坊,白居易在此當過一段時間的河南府尹。歸隱田園之後,他也曾多次故地重遊,寫有關於河南府衙的詩歌,如:
每入河南府,依然似到家。
杯嘗七尹酒,樹看十年花。
(《自罷河南已換七尹》)
寺觀祠廟包括佛寺、道觀、胡寺祆祠、廟宇等,裡坊區內約有唐代佛寺二十座,道觀十二座,波斯胡寺一座,祆祠三座,廟宇四座。從白居易的詩中可以看出,在洛陽城內寺院中,他登臨次數最多的是天宮寺中的樓閣,並談到了自己上閣的原因,「天宮高閣上何頻,每上令人耳目新」:
洛城秋霽後,梵閣暮登時。
(《天宮閣秋晴晚望》)
高上煙中閣,平看雪後山。
(《登天宮閣》)
前日晚登緣看雪,今朝晴望為迎春。
(《天宮閣早春》)
天宮閣上醉蕭辰,絲管閒聽酒慢巡。
(《早秋登天宮寺閣贈諸客》)
東都裡坊區內的住宅數量最多,佔據了裡坊的絕大部分空間。依其主人地位、身份的不同,又分為達官貴人府第、仕宦宅第及普通民居等。達官貴人府第佔地面積較大,建築奢華,如武則天寵臣張易之與宗楚客的府第豪華至極,兩處宅第分別位於修行坊、宣風坊內。張易之初造一大堂甚為壯麗,計用錢數百萬。「宗楚客造一新宅成,皆是文柏為梁,沉香和紅粉以泥壁,開門則香氣蓬勃,磨文石為階砌及地。」(《朝野僉載》)這些達官顯貴們在洛陽裡坊區內營建的豪宅,也自然進入了白居易觀察的視野範圍之內:
水木誰家宅,門高佔地寬。
懸魚掛青甃,行馬護朱欄。
春榭籠煙暖,秋庭鎖月寒。
松膠粘琥珀,筠粉撲琅。
試問池臺主,多為將相官。
終身不曾到,唯展宅圖看。
(《題洛中第宅》)
最具代表性的仕宦宅第,當屬白居易晚年居洛的履道坊宅第,其基本特點是住宅與園林融為一體,相映成趣。住宅的基本布局在其《池上篇並序》中有詳細描述:
都城風土水木之勝在東南隅,東南之勝在履道裡,裡之勝在西北隅,西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樂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島樹橋道間之……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須飄然。識分知足,外無求焉。如鳥擇木,姑務巢安。如龜居坎,不知海寬。靈鶴怪石,紫菱白蓮。皆吾所好,盡在吾前。時飲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雞犬閒閒。優哉遊哉,吾將終老乎其間。
1992—1993年,在洛陽市郊區安樂鄉獅子橋村發掘出白居易故居遺址。履道坊西門即今獅子橋村東出口處,發掘地點在該坊西北隅,主要有住宅、園林、水渠及道路等遺蹟,出土建築構件、陶瓷器、銅器、鐵器、骨器等遺物。白氏住宅在履道坊內西北角,是一處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進院落的宅院。宅院內有一平面大致呈方形的中庭,東西5.5米、南北5.8米。東西兩端由迴廊與東西廂房相連。自中庭向南約12.6米處,殘存一段踏步和散水,平面大致呈凸字形,為宅院的門庭基址。由此向南,為園林區,稱為「南園」。當年,白居易對此小園環境十分滿意,有詩為證:
不鬥門館華,不鬥林園大。
但鬥為主人,一坐十餘載。
回看甲乙第,列在都城內。
素垣夾朱門,藹藹遙相對。
主人安在哉,富貴去不回。
池乃為魚鑿,林乃為禽栽。
何如小園主,拄杖閒即來。
親賓有時會,琴酒連夜開。
以此聊自足,不羨大池臺。
(《自題小園》)據《光明日報》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華西都市報
更多內容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