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是一個社會保持正常秩序的根基。如今,對於欠人錢財卻賴著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決的債務人俗稱「老賴」。各種欠債不還的現象,已成為嚴重危害社會的「毒瘤」。只有從各個領域對「老賴」進一步打擊,真正讓失信失德的「老賴」寸步難行、無立足之地,才能切實制止這個「毒瘤」的滋長、蔓延。
據新銳大眾報導,「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全省法院新收各類執行案件56.2萬件,執結44.1萬件,執行到位2120.7億元」。山東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上,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白泉民作關於全省法院執行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說:「山東省依法打擊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暴力抗拒執行、非法處置查封扣押財產等行為,去年以來將1667名被執行人移送公安機關,刑事立案356人,195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白泉民介紹,山東完善了金融查控系統,239家地方性商業銀行全部接入最高人民法院「總對總」查控平臺,其中171家地方性商業銀行實現網絡凍結功能,去年以來查詢被執行人存款5137.3億元,涉及案件48.9萬件,凍結41.8億元。山東完善了不動產查控系統,目前已有14個市基本建成不動產信息查控平臺;完善了人口、車輛信息查控系統,網上查詢人口、車輛信息312萬次;完善了工商登記信息查控系統,已查詢工商登記信息6萬餘次。
山東還不斷強化聯合信用懲戒措施,努力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機制。數據顯示,山東目前已累計發布失信被執行人信息79.3萬例。去年以來,山東對81.3萬人次在招標投標、融資信貸、市場準入、高消費等方面進行限制。10%的失信被執行人迫於壓力自動履行了義務,或與申請執行人達成和解協議。
「全省法院執行工作總體向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會普遍反映的『被執行人難找、被執行財產難尋、協助執行難求、應執行財產難動』現象沒有明顯改觀。」山東省人大常委會視察組關於全省法院執行工作情況的視察報告分析,「執行難」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法院內部看,法庭依法執行的主體責任意識不強,擔當精神弱化;執行隊伍的一線幹警數量不足,水平能力不高,全省有54個法院未達到「確保按不少於全體幹警現有編制總數15%的比例配備合格的執行人員」的要求;消極執行、選擇性執行、亂執行問題較為突出;執行工作的規範化管理不到位,存在管理漏洞;執行工作的信息化建設緩慢,影響執行質效,目前全省有24個法院尚未建成執行指揮中心,網絡查控體系建設正處於推進階段,查控財產功能有限。
從法院外部看,地方、部門保護主義仍然制約執行工作;幹擾、規避、抗拒執行的行為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截至5月5日,此類案件數量達3.1萬件,佔正在執行案件總數的15.6%;打擊拒執犯罪標準不統一,未能形成有力震力;聯動懲戒機制運轉不暢,尚未形成合力;法治意識不強,尊重服從生效裁判的社會氛圍還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