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法國記者毛文波
我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在輸血之前必須鑑定血型,不匹配的血型絕對不能使用。然而,科學的不斷進展,將改變人類的上述思維定勢。
據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小組在血型轉變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發現了兩種能有效使A型、B型和AB型血轉變為O型血的酶。
法國科學研究中心今天發布公告指出,隸屬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艾克斯-馬塞大學大分子結構研究實驗室,與美國ZYMEQUEST生物技術公司以及丹麥、瑞典的研究人員合作,共同發現了兩種能改變血液紅細胞表面特異性抗原A、B特性的酶,從而使A型、B型或AB型血都能變為能像O型血那樣的「萬能輸血血型」。這項研究報告刊登在4月份的《自然生物學》上。
人類血液的分類依據是血液中紅細胞表面是否有特異性抗原(凝集原)A和B。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茨泰納發現並確定了人類第一個血型系統ABO血型系統,並根據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為A、B、AB和O四種類型。
A型血的紅細胞上只有凝集原A,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B型血的紅細胞上只有凝集原B,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AB型血的紅細胞上有A、B兩種凝集原,其血清中沒有抗A、抗B凝集素;O型血的紅細胞上沒有A、B凝集原,其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兩種凝集素。
具有凝集原A的紅細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紅細胞發生凝集。輸血時,若血型不合,會使輸入的紅細胞發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內大量溶血,造成嚴重後果。因此,一直以來,在給患者輸血前必須進行鑑血型,正常情況下,只有ABO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輸血。因O型血紅細胞無凝集原,不會被凝集,因而被稱為「萬能輸血血型」,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緊急情況下,可輸給任何其他血型的人。而AB型的人因為血清中無凝集素,則可接受任何型的紅細胞。
臨床上,在輸血前,除了需要鑑定ABO血型外,還將根據凝集反應原理,將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作交叉配血實驗,在體外確證兩者血液相混不發生凝集,方可進行輸血以確保安全。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科學家亨裡克·克勞森領導的國際科研小組,從一種名為「伊麗沙白王后」的細菌中發現了兩種新的糖苷酶,這兩種酶能對血液紅細胞上的特異性抗原(凝集原)A和B發生催化作用,使其發生變化並失去功能,從而使A、B或AB型血都能轉變為紅細胞上既沒有特異性抗原A,也沒有特異性抗原B的血型。從理論上說,有了這兩種酶的作用,就可以消除ABO血型中不同血型輸血發生紅細胞凝集的可能,從而使A型、B型及AB型血都能像O型血一樣,成為「萬能輸血血型」。
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曾在咖啡豆中發現過一種酶,可以用來剝離血紅細胞上的B抗原。早期的臨床試驗表明,轉變後的血可安全地輸給不同血型的人。但是,這種酶的效率太低,無法在短時間內使大量血轉型。
參與此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介紹說,此項研究目前還屬於研究實驗階段,最終通過臨床檢驗還需要3年到5年的時間。但是,該項發現的意義十分重大,它將改變傳統的「血型不同者不能輸血」的思維認識,使將來的輸血手續簡化,同時也能緩解醫院和血庫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各血型儲血與供血不足的問題。研究人員希望這兩種酶既可以改善全球供血不穩定的狀況,也能提高輸血的安全性。(本報巴黎4月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