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殼蝸牛」是港人對無房者的自嘲。32歲的阿文就是一個「無殼蝸牛」。
說起來,阿文也在香港中環的寫字樓上班,他瘦瘦高高,戴著無框眼鏡,臉上總是流露出疲憊的神色。因為從周一到周四,除了加班外,他還要到夜校上課,為的是將來能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
中學畢業後,阿文沒有繼續升學,而是選擇讀了一門實用的電腦美術編輯課程,因為從小他就喜歡畫畫。他很快在一家雜誌社找到了美術編輯的工作,而且當年的入職薪水還高於新聞本科大學畢業生。
在香港維多利亞海濱數星星是旅遊者的浪漫,但對於阿文來說,卻是一份說不出的苦澀。周五傍晚通常是阿文最輕鬆的時候,下班後沒有自己的「殼」,只能和妻子逛街或到維港海邊數星星。同事們開玩笑說:「結婚多年了,兩個人還是那麼浪漫。」
對此,阿文只有苦笑。由於「無殼」,阿文的婚姻就只能是「港式婚姻」——阿文和妻子都住在各自父母家裡。香港城市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香港18歲到35歲之間的青年人當中,仍與父母住在一起的佔76%。另據一家網站調查,32%的新婚夫妻婚後仍與父母同住。房價暴漲加劇了子女與父母同住的趨勢。一家名為香港集思會的機構調查稱,「結婚但分居」的夫妻數量近年來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前香港特區立法會主席範徐麗泰曾說,香港許多年輕人,甚至中年人也只能租房而居,或與父母同住。
與內地的年輕人一樣,香港的新婚夫妻也希望婚後能有自己的小家。曾有調查表明,受訪新婚夫妻中94%希望婚後擁有自己的「蝸居」,但其中只有40%的受訪者有能力繳納購樓首期房款。阿文兩口子婚後本來是住在一起的,當時租房每月10000多港幣,約佔兩人收入的三分之一。但近年來樓價和房租都不斷上漲,兩人都覺得前幾年錯過了買樓時機,於是也進入「港式婚姻」的行列,各回各家,存款買樓。
前些時候,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了最新統計:去年5月至6月份,香港僱員每月工資中位數為15500港幣,較上年增加了4.9%。但是同期樓價漲得更快,2015年香港特區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的報告顯示,香港住宅樓價較上年累計上升16%,其中小單位住宅樓價累計升幅達18%。港島區小單位住宅平均樓價超過600萬港幣。2015年下半年,港島區中戶型住宅成交單價高達每平方米18萬港幣;160平方米以上的「豪宅」成交單價高達每平方米30萬港幣。一家美國市場研究公司曾對香港人收入中位數和房價中位數作過對比,認為香港是世界上房價最難以負擔的城市之一。
針對不少人急於脫離「港式婚姻」的現狀,地產商不失時機地推出了名副其實的「蝸居」。新住宅樓盤大埔「嵐山一期」的43套房是微型公寓,開售半天即售罄。這些超小戶型公寓面積有多大?內地居民可能難以想像——最小的只有16平方米,而售價高達近200萬港幣!另一處位置較好的九龍城樓盤,一個約17平方米的超小戶型公寓,2015年6月份更以高達近400萬港幣的價格成交。
今年以來,香港高昂的樓價曾短暫下跌,但又連續4個月回升,香港私人住宅租金也連升了3個月。香港特區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7月份香港住宅樓價指數報281.4點,環比升幅1.8%,樓價再創今年新高。前些日子,筆者遇到阿文,問他有沒有告別「港式婚姻」、找到自己的「殼」?阿文仍然露出無奈的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