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6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六年徵途
終於亮劍
2014-2020
海上無線電氣象傳真系統誕生紀實
系統誕生由來
海上船舶航行安全與海洋環境密切相關,據統計80%的海上事故的直接或間接誘因是氣象、氣候的異常變化。因此,及時準確的播發海上氣象、海浪等海上安全信息,是減少海難事故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我國氣象預報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12顆氣象衛星,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歐盟之後,同時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同時,我國還建立了以接收風雲衛星為主的、兼收外國環境衛星的衛星地面接收和應用系統,我國氣象衛星系統能夠實現對大氣的三維探測與全球高解析度觀測,並支持全天候工作,在氣象預報預測、防災減災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為解決海事系統涉及海上安全信息中海上氣象信息獲取不全、綜合分析程度不高等問題,交通運輸部與中國氣象局於2006年共同籤署了《交通部、中國氣象局關於共同做好海上搜救氣象服務的協議》(以下簡稱「氣象服務協議」)。「氣象服務協議」明確「雙方將加強海上搜救和氣象服務信息資源共享工作;共同加快氣象觀測系統的建設;共同完善海上安全氣象信息分發系統」,為開放海上無線電氣象傳真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4年7月,交通運輸部批覆同意建設上海海岸電臺海上無線電氣象傳真系統工程。
2014年至2018年,上海海岸電臺與上海海洋氣象臺、港航企業、船舶用戶等溝通,先後經過無數次設備調試、修改方案,終於使氣象系統日趨成熟,預備投入使用。
2019年3月1日至5月31日,上海通信中心順利開展了海上無線電氣象傳真試播發工作,覆蓋範圍遠超1000海裡的設計範圍,可以有效覆蓋黃巖島等島嶼。
2019年12月6日,上海通信中心收到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批覆,同意我臺在頻字2017-082的4個頻點上,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開展海上無線電氣象傳真播發工作。
海岸電臺 全力以赴
上海海岸電臺是全國唯一一個全波段播放的百年岸臺,在完成航行警告播發、單邊帶通話、DSC遇險值守等日常工作的同時,積極配合上級,試運行氣象傳真系統業務期間,專人負責,專人記錄,一日一檢查,一周一匯總,有問題立刻尋找解決方案,確保系統如期上線。
氣象傳真系統簡介
播發頻率:4170kHz 8302kHz 12382kHz 16559kHz
發射模式:F3C
RPM/IOC:120/576
播發內容:東亞24/48/72小時天氣、海流、海浪、500百帕和地面預報圖;北太平洋24/48小時地面預報圖;北太平洋地面分析圖;西北太平洋颱風路徑圖等
播發時間:如下
氣象系統有多強大
氣象傳真包含的氣象信息非常豐富,不僅提供地面、高空、海洋的各種氣象、水文的實況分析資料,而且還提供各種氣壓形勢、氣象要素、海面狀況及其它物理量的短、中期預報圖,對提高天氣預報時效和預報服務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利用氣象傳真接收機,船舶可以直觀地、全方位地、多層次地了解海洋環境及預測海洋環境的變化,並及時獲得海上天氣情況分布、天氣預報和颱風預報等大量有用的海洋氣象情報,這對於保障海上航行安全、選擇最佳航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式開放的意義
我國首個海上氣象傳真業務的正式開放,將填補上我國沿海氣象信息圖像化播報的業務空白,能夠滿足涉海用戶更為精準化、直觀化的需求,為其規避危險區域、規劃最佳航行線路提供決策依據,在維護海洋權益、船舶安全通航、海上應急搜救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並進一步提升我國航海保障服務水平。
第一聲短波信號在收信機中的迴響,第一張邀約船舶接收圖像的回傳,見證了東海航保通信人一步一個腳印,建設我國氣象傳真業務的艱辛歷程。東海航海保障中心下一步將繼續為海上無線電氣象傳真業務播發做好保障工作,有效提高我國航海保障服務水平,增強我國航海保障履約能力。
原標題:《重磅!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國氣象傳真系統正式對外播發》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