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把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櫻桃小丸子》動畫片找出來給悠悠看。
其實,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等女兒長大一點,和她分享這部動畫片,再聊聊我小時候看的心情和回憶,讓我和悠悠共享一些童年時光(我完全是童心未泯啊,很想再過一次童年)
時間飛逝,一轉眼,悠悠就到了可以看小丸子的年齡了。
讓我很欣慰的是,小妞也很喜歡看《櫻桃小丸子》!加上她剛剛上小學,所以對小丸子動畫片裡設置的小學場景和學校故事非常感興趣。
自從看了這部動畫片,她就老愛學著小丸子的語氣喊我「麻麻」,臺灣版配音,奶聲奶氣的...
每天左一個麻麻,右一個麻麻,跟念經似的,讓我非常肉麻!
她問我:「麻麻,她的名字為什麼叫小丸子呢?丸子是什麼?」
「麻麻,小丸子為什麼不換衣服呢?每天都穿一樣的...」
又過了幾天,她開始哼起了小丸子動畫片的片尾曲,其中有一句唱到:「我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女孩...」(註:我們看的是翻譯後的國語版本,日語原文歌詞是什麼我也不知道)
刷牙時,她若有所思地問我:「麻麻,小丸子為什麼要唱她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女孩呢?」
我邊給她刷牙邊漫不經心地回答:「可能她就覺得她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唄。」
沒想到這麼一句在我看來很平常的歌詞,卻一直縈繞在悠悠心裡。
過了兩天,她又再次發問:「麻麻,我很喜歡小丸子,但是她為什麼要唱她是最可愛的女孩呢?」
見悠悠還不放過這個問題,顯然她對我上次的解釋不夠滿意啊。看來我要認真對待一下這個問題了。
我坐下來看著她說:「這個問題你好像已經思考了幾天了,前幾天就問過,你是不是有什麼想法?你覺得小丸子不應該這麼唱嗎?」
「嗯」,悠悠點點頭說,「我覺得她這樣唱,會讓別的小朋友聽了不舒服,他們會想『哦,如果小丸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女孩,那我不夠可愛嗎?我不如小丸子可愛嗎?』」
我一聽,深感這娃繼承了他爸的天賦啊,這麼小就開始思考哲學了!
這句話在我看來,至少在咱們中國,是一句大家經常說的口頭禪。
「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可愛的!」 常常被家長們掛在嘴邊,用來誇獎孩子。
說的人也許並不真正想表達它的字面意思,只是一種誇張的表達手法。可是悠悠卻在那咬文嚼字,較真它的字面意思。
當然,這裡面可能也和德國的大環境有關。德國老師從來不這麼誇學生,也沒有偏心優待一說,學校也不搞成績排名。這讓突然聽到那句歌詞的悠悠有點不太適應。
我趕忙讚賞她的話:「你說的很對,這麼唱確實不妥。」
小妞繼續類推舉例解釋:「你想像一下,如果我的校長唱的那首字母Rap裡面,她唱的不是『我們小孩子真的很棒』,而是『大象班的孩子真的很棒』,那就太傻了!其他班的孩子聽了肯定會不開心。」
我聽得猛點頭,心裡慚愧這樣的細節我平時居然都沒有注意過!
「你說的非常有道理,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怎麼能說誰是最棒的,誰又是最可愛的呢?怎麼定義最棒、最可愛呢?
有的孩子擅長跳舞,有的擅長遊泳,你擅長攀巖,每個人都不一樣,根本沒法做出一個總體的『誰是最棒的』結論,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最棒或者最可愛的人,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
我順著悠悠的話做了延伸,小妞聽後又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2.
這次的對話也讓我自己做了很多思考。悠悠小時候我也喜歡情不自禁地對著她說「你是最棒的、最可愛的」這類感嘆語。
但是每次都會被馬克思制止:「你能不能不要這麼對孩子說,你是在毀了她的自尊。」
「毀了她的自尊?有這麼誇張?怎麼毀了?」
馬克思解釋道:「第一,她以後會發現她根本就不是最棒的,會有很大的心理落差。
第二,你在她的腦子裡強行輸入了一種行為模式,讓孩子覺得當她做了XXX時,就會被媽媽讚美是最棒的。這會讓她習慣於以你的讚美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選擇,以此來滿足媽媽的期待,因為她想要成為媽媽口中最棒的人,始終保持自己「是最棒的」完美形象。
這種行為模式會在之後的人生中,從依賴媽媽的評價延伸到依賴其他人的評價,總想成為別人口中那個「最棒的人」,變得完美主義,給自己施壓,為了維護自己「最棒的」人設,不斷滿足別人的期待。
你是想孩子為了自己活,還是為了別人活?如果你希望她為了自己而活,那就不要這樣誇她。你誇她具體的行為就好了。」
哎瑪,除了醍醐灌頂,我沒有別的詞形容。
我聯想了一下我自己和周圍的人,有很多朋友從小就很優秀,也都是這麼被家長從小誇到大的。
這些朋友長大後雖然一直優秀,但是內心卻強烈依賴外部評價,對自我的認識缺乏安全感,需要不斷在別人前面證明自己,事事爭第一,才能獲得自我肯定。
後來,我不再這麼誇悠悠了,有時候看她表現很棒的時候,習慣使然話到了嘴邊又被我強行吞回去...
因為,我希望女兒活得自在,不要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要事事和別人比較。是不是別人眼中的第一不重要,忠於自己的內心感受,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就是幸福。
3.
前幾天我和馬克思與沙盤治療的心理諮詢師進行了最後一次父母談話,諮詢師認為悠悠暫時不需要再去做心理諮詢了(其實她一共只做了8次)。
諮詢師說每次玩沙盤遊戲時,都是悠悠主導,她一個人滔滔不絕,對於故事情節發展和角色人物想要什麼,都有自己清晰強烈的想法。
這說明她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和高自我價值感,這種充盈的安全感和健康的自我認知應該得到好好保護。
雖然面對新環境和陌生人小妞還是會害羞,但因為她小學入學適應得不錯,面對陌生的老師和同學,並未出現社交困難。
諮詢師認為隨著年齡增長,她的內在力量和自我意識可以幫助她克服社交恐懼心理,並不會影響她的人際交往。
孩子只是年齡還小,她還在學著與自己的恐懼心理相處,不必操之過急,暫時也不再需要心理諮詢。除非恐懼心理妨礙了她的正常社交,才需要再次接受諮詢。
聽了諮詢師的話,說實話我還挺依依不捨的,因為悠悠說她很喜歡去諮詢師那玩沙盤遊戲,她想一直去,永遠都不要停...
但是,我也相信,正如諮詢師說的那樣,只要孩子的自我認知是穩定健康的,她有主見有想法,相信自己的價值,不依賴外部評價,那麼她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一定會勇敢地邁出那一步,做出正確的選擇,她的未來不會差。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最棒的人,但是我希望你,我的孩子,你一定要喜歡你自己,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