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仇這一頂尖戲碼吧,自私有制出現,甚至原始公有制之時就已經轟轟烈烈的在人類歷史中反反覆覆的上演。
吃瓜群眾無不拍手稱快、喜聞樂見。
所謂匹夫一怒,血濺十步。
就是說啊,這莽夫報仇,往往是血氣上頭,當場就大打出手,譬如說某飛將一旦被指為三姓家奴立馬上頭,便是以一打十也必然要出這一口惡氣。
而文化人則不同,嘛,
畢竟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話說這北宋嘉佑年間。
登科舉人吳縝,那是一個春風得意。
年紀輕輕就獲此殊榮,豈不美哉。
所以說,學霸的快樂,我們根本就不懂。
這個時候呢,歐陽文忠公,也就是那個著名的歐陽修啊。
他老人家決定修史了。
小吳同學呢,一方面考慮著通過這事與文政兩開花的大佬歐陽修打好關係,提攜一下自己。
另外一方面呢,確實是才華橫溢,急需一個自我表現的舞臺。
反正膨脹嘛,年輕人都有這個問題。
於是他就親自修書一封,寄給歐陽修。
言辭之懇切,簡直感天動地。
表示願意給歐陽修打下手,希望歐陽前輩能給他一個機會。
然而,歐陽修覺得這小夥子還是太年輕,不適合這種工作,於是謝絕了他。
然後這個小吳同志就覺得被侮辱了,於是悶悶不樂的離去。
這件事記錄在王明清的《揮塵後錄》中。
原文如下
「嘉佑中,詔宋景文、歐陽文忠諸公重修《唐書》,時有蜀人吳縝者,初登第,因範景仁而請於文忠,願予官屬之末。上書文忠,言甚懇切。文忠以其年少輕佻,拒之。縝怏怏而去。————《揮塵後錄》」
當然,這件事沒那麼容易完結。
畢竟
我們這是一個關於反擊的故事來著。
「逮夫《新書》之成,乃從其間指摘瑕疵,為《糾謬》一書。————《揮塵後錄》」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
小吳兄弟等到歐陽修寫完《新唐書》之後,就開始仔仔細細的深度閱讀,把其中的所有錯誤都集錄在一起,寫成《新唐書糾謬》一書。
此書舉出《新唐書》共四百六十條錯誤。
而且吳縝在自序中指出該書多有「舛駁脫誤」「揆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
就是說,小吳同志攻擊《新唐書》,說這本書錯漏之多,比起之前所有的史書,都有所不如,簡直沒法看。
修書時候不叫我,我就憋著氣給你挑錯。
讓你一本史書給挑出四百多錯,我看別人還怎麼看。
哦對了
差點忘了
歐陽修後來還寫了《五代史》。
同樣的,吳縝也依然沒有放過這本書。
緊隨其後寫了《五代史纂誤》一書。
勘誤二百餘處。
怕是要給歐陽老爺子氣到胸悶哦。
而且吳縝不僅僅是普普通通的挑錯而已。
他還搞出新花樣,推陳出新。
把錯漏之處分門別類。
比如說「書事失實」、「事有可疑」、「自相違舛」之類的。
也就是說,你這描寫誇張了,不行,分成一類。
你這個事完全捕風捉影,未必可信,不行,再分一類。
你這裡完完全全自己打自己臉,可謂是前言不搭後語,不說了,分類!
你這裡居然把日期記錯了,修史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可以這樣,不行,分類!
不得不說,這麼一分類,確實嘲諷效果有所加強。
那麼,《新唐書》確實有那麼不堪嗎?
Emmm
想了解這個話題,你得明白為什麼要寫《新唐書》。
因為,《舊唐書》有問題。
《舊唐書》成書於戰亂之時,成書倉促,且作者本人也力有不逮。
況且,此書成書之際,距唐還沒多久,所以大量的史料還沒有被整理出來。
是故《舊唐書》對於唐中後期的史料,確實有所欠缺。
而另一些地方,
則存在歐陽修所說的「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採不明,事實零落」的問題。
為了彌補這些問題呢,宋人就開始編寫新的史書。
這就是《新唐書》
不過,其實《新唐書》其實也有其為人所詬病的幾點。
一,官修史書,正統意識強烈,為此刪除了相當多的史料,致使《新唐書》相比《舊唐書》篇幅更短。
二,歐陽修等主編人員個人意識強烈,多有主觀議論,影響客觀閱讀。
不過,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其實都是很好的史料,都很有價值。
在宋朝那個文人的浪漫年代,文人之間的戰爭也顯得那麼可愛,憋著氣挑錯一挑就是挑一輩子,職業槓精。
那是多麼浪漫的時代。
爭吵都漫著一股子書香味。
作者:未定君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