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夢·獻給母親的愛」主題活動上,陝西學前師範學院的學生們寫下對母親的祝福 記者王燕 實習生宋洪濤 攝
儘管出生時代不同,成長背景不同,但所有兒女的心聲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媽媽,謝謝您,我愛您!」
60後:常回家看看老母親
「母親像是蒜根,兒女們像是一顆顆蒜瓣瓣,如果根斷了,蒜瓣瓣也會自然而然散開。」52歲的讀者溫女士是這樣描述母親和兒女們的關係。
溫女士的母親李彩芬退休前是一名高級工程師,今年76歲。在李彩芬老人的眼裡,儘管女兒也已年過5旬,但她依舊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需要關心、需要照顧。
「老人家在家裡看電視,看到什麼禽流感報導,就會立刻給我打電話說多喝板藍根,要是看到天氣突變,就會及時告訴我注意增減衣服。在我媽眼裡,我多大都是個孩子。」溫女士笑著說,如今她的兒子也快到了而立之年。
相比起在兒子身上投入的關心,她對母親的關懷卻遠遠不夠,這常令她感到愧疚。「年輕的時候,更多的心思都花在了兒子身上,母親還替我操心這個操心那個。家裡的老老少少,她總會放在心上,卻唯獨忽略了自己。」如今的溫女士,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母親身體健康、長壽,她說:「老人總是看一次,機會少一次,作為兒女就該常回家看看。」
70後:送給母親不一樣的禮物
「不要等到失去時才懂得珍惜,不要等到無能為力時才追悔莫及,我不想給自己後悔的機會。」37歲的湯瑤這樣向記者吐露她的心聲。
湯瑤是一名小學教師,母親節臨近,她還專門為自己的學生們上了一堂感恩教育課,內容是關於地震中的一個小故事。母親氣憤地從遊戲廳拽出了逃課的兒子,回家後,叛逆的兒子將母親做好的飯菜摔灑一地,氣急地跑出家。當地震發生時,母親未逃離房間而遇難,兒子痛哭流涕、追悔莫及。「對於孩子來說,從小的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我的學生們從小就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理解母親,回報母親。」
湯瑤的母親何豔今年72歲。每逢周末過節,兩個女兒都會輪班回家看望母親。每年過母親節,帶著母親下館子吃頓飯、買身漂亮的衣服都是她們為母親慶祝節日的方式。而今年,湯瑤想給媽媽一點不一樣的禮物,決定帶母親去看一場文藝演出。「媽媽喜歡文藝活動,我陪著她也不會孤單,這份禮物她一定喜歡。」
80後:準媽媽初次體會母親不易
26歲的趙嬌嬌是一位懷孕32周的準媽媽,她在西安的一家廣告公司上班,而46歲的母親趙傳俠遠在天津,經營個體生意。得知女兒懷孕的喜訊後,母親幾乎每天都會打電話詢問女兒的狀況。母親說的最多的就是,問女兒錢是否夠用,要她注意休息,若太辛苦就不要上班了。
正是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讓趙嬌嬌的心情放鬆許多。「自打懷孕之後,我經常又是擔心又是期待,期待寶寶順利出生,健康成長,但又怕孩子出生後不會帶。」趙嬌嬌說,每當她的情緒低落時,母親總會耐心勸她不要害怕,遇事不要緊張,鼓勵她勇敢面對生活的變化,努力適應母親這個全新的人生角色。
母親節到了,作為一個準媽媽,經歷過強烈的妊娠反應,趙嬌嬌切身體驗到身為母親的不易,感受到母愛的偉大之處。母親節裡,她最想說對媽媽說的話是:「媽媽辛苦啦!」
90後:母愛是一根長長的電話線
「以前在家的時候不懂事,脾氣急,嫌他們老土,衝他們發脾氣,和他們爭吵,而現在來外地上學了,我的身邊沒有了他們的嘮叨,反而覺得挺對不起他們的。」這是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史智峰,在自己的日誌中寫到的內心獨白。
史智峰的母親屬龍,49歲,和每個普通母親一樣,悉心在家操持家務。在西安上學的兒子因學業繁忙,回家的次數年年減少,但唯一不變的是每周末母子倆的電話時間。「其實每逢過節的時候,就會特別想媽媽、想家,覺得對媽媽的關心遠遠不夠,覺得很虧欠。」史智峰說,長這麼大了,一直是母親給他買衣服,去年過年,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稿費,給母親買了一件過年新衣。收到這個禮物,母親欣慰地笑了。可後來,小史聽妹妹說,其實那件衣服並不合身,但母親從來沒有提起過。
「有一次爸爸因工傷住院,媽媽怕我們擔心沒告訴我們,但後來知道後,我又擔心爸爸又心疼媽媽。現在面臨畢業,我只想好好努力工作,來報答媽媽對我的愛。」史智峰說。
千言萬語,也道不盡我們對媽媽的感謝與歉意,就像網友「988明天晴天」寫的那樣,媽媽慢慢變老,只希望她和爸爸健康平安,希望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您永遠陪著我!媽媽,母親節快樂!(記者高雅 實習生楊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