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半夜,忽然醒來睡不著。好久之後才又入夢鄉。卻做了夢,在夢中夢見我己病逝多年的父親。醒來,披衣而坐,看著酣睡中的可愛的兒子,滄桑和懷舊、感恩和惜福、辛酸和苦痛……複雜心緒、萬千感慨,齊湧心頭。
我的父親生前是一個優秀的中學老師,在我少年時,我數十次聽他的同事、同學、老師、學生、學生的學生、學生的家長、鄉親等 在人前人後稱讚他治學嚴瑾、誨人不倦、關心學生、熱誠待人、學識淵博,極善演講,口才出眾。父親病逝前因一次病後聲音己變得嘶啞。前來看望他的老師和學生背後都很挽惜,說他年輕時聲音宏亮,在數千人的全校師生大會上作報告,不用廣播,讓學生聽得入耳入心。他一生桃李滿天下,為官為貴的不少,但他仍保持清貧樂道的氣節,從不為個人事情去示好結交,別人請託他去找昔日學生辦事,也婉拒。
父親對子女既是嚴父又是慈母。學習上關心輔導,生活上無微不至。我在外求學,每次回家,父親總是極其欣喜。總要設法買些好菜,(80年代中期我正當少年成長時期,那時每月吃上二三次豬肉己是難得)看著我們狼吞虎咽的樣子他就很滿足。母親總在事後抱怨我們少不更事,搶肉吃,不知體恤父親,讓他多吃一點補補身子。其時,父親常病,氣管炎、哮喘己折磨得他身體消瘦。但作為父親,他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不想讓孩子在長身體時缺乏營養,影響學習和成長。我的功課成績,父親每月總要騎單車數十裡去我所在的重點中學,詢問各科的老師們。放假回來,也總督促我們積極完成作業,做好功課。他常要認真檢查過後才放我和弟去玩。
有空常吟古詩給我們聽。記得有次他背誦清代袁枚的《祭妹文》,禁不住流下清淚。我那時少不更事,還問父親咋哭了。及至成年,有次再讀到袁枚的這篇文章,為袁枚對妹妹早逝的悲情感染,才深深讀懂了父親。「無情未必真豪傑,舔犢如何不丈夫」……父親16歲時爺爺病逝,他身為長子,憑著念了幾年的私塾,辛苦教書掙幾鬥米的薪水養活全家。(其時還有4個年幼的弟弟和妹妹)在他的影響下,我十二歲前就能背很多唐詩了。長大後,在回憶童年課業負擔太重、家教太嚴的同時,也深深地體悟父親的那份沉甸的父愛和望子成龍的殷切之情。
記得我初中時模仿朱自清的《背影》也寫了篇《背影》,是寫父親的。班主任閱後大為感動,在全班聲情並茂地誦讀全文,諸多負笈求學的如我等鄉下學子均心靈觸動,我更是趴在桌上淚流滿面……父愛如山,親恩永銘,父親在我幼小的心靈是如此高大,他冒雨送我看病,冒烈日酷暑為我送書送大米和蔬菜的情景,至今思來,仿佛如昨……
1994年,慈父病逝,此後的人生,我獨自面對。在飽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之後,在歷盡滄桑,艱辛坎坷之後,我深深體悟父親的不易。他的博愛、寬厚、仁慈、無私,他的博學、勤奮、自強、自愛,還有他的清貧、樂道、為人、修身及同病魔頑強作鬥爭的不屈精神,是父親給我留下的寶貴的財富。
「子欲養而親不在」,及今思之,空餘淚痕。想到父親僅活了60歲,為病痛所苦,同疾病抗爭了大半生,他對生活是多麼熱愛,對子女是多麼熱愛,對事業對社會是多麼熱愛!「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飲水思源,親恩難忘,我終生的遺憾是未讓父親在世享受到兒子對他的一點孝心,讓他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假如慈父在世,看到可愛的孫子,他老人家有多開心!
多年未夢到父親,也常未想起父親,在反省、自責、不安的同時,心中默念祝福父親在天之靈安息。
( 聞方 作於2007.11.03)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