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
文 | 讀書君
#為什麼越長大越喜歡獨處#
人類的生活方式,向來都是各種各樣的,但是歸根到底,也無非兩種情況:
1.交往2.獨處。相比於交往,有人害怕獨處,當他們獨自一人時,時常感覺自己被世界所拋棄。這有些像午後睡醒,天已經黑了,房間空無一人,僅剩你自己,瞬間倍感蒼涼曠世,孤獨無助一樣。
在過去,在那個生活貧困的年代,人們喜歡交往。
因為那時的天很藍,水很清,人很純真,因為貧窮的年代,彼此之間窮得只剩彼此了。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物質財富的日漸增長,人心欲望的不斷膨脹,越來越多的人害怕交往,漸漸喜歡獨處。
一、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
1.人與人的交往,帶來的壓力和失落感
其一,打從出生開始,我們就活在有人的世界裡。
而有些人,天生就喜歡獨處,不愛熱鬧。這正如那位哲學家梭羅先生,年紀輕輕,一個人跑到了荒無人煙的瓦爾登湖畔,修建木屋,種地生活一樣。
顯然,森林、湖水、鳥鳴、魚蟲的世界,比人世間多出幾分寧靜和淡然。
其二,人都有攀比心,都有貪慾,都有種種人性利已的一面,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年代裡,人與人的交往,變得越來越功利性,越來越目的性。
在這樣一個浮躁的年代,想找一個知心的朋友談話,已經成為一種奢望。
中國有句老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說的有幾分道理,且尤為適用於今天。
不知從何開始,如今的社會已經變成了一個人情的社會。
這點,從人的人生處境起伏中,就可略窺一二。
如,當一個人窮困潦倒,落魄不堪的時候,身邊的朋友、親戚們,一般會離你遠去。姑且不談給予你物質上的幫助,有時候還可能會落井下石,處處給予你譏諷和嘲笑。
而當你富有的時候,哪怕住在深山老林,犄角旮旯的地方,門庭也是絡繹不絕。
不信,且看看杯中酒,每一杯,都先敬給有錢人。
當一個社會,變得越來越人情化,越來越物質化,冷漠和殘酷的現實,讓人不得不學會反思,獨處。
2.巨大的生活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人這一輩子,永遠逃脫不了來自於外界帶給自我的影響和壓力。
從我們踏入社會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要學會面對各種生活問題,學會為自己、為父母、為家人而努力奮鬥。
尤其是人到中年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每天需要面對房貸、車貸、養老、孩子教育費用支出等等種種壓力,身上的負擔有多大,不言而喻。
為了養家餬口,為了不被社會,不被時代所淘汰,人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每天奔波勞累,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而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之下,人們又還何來時間和精力,去與人交際,去消遣娛樂?
那一時刻,獨處,成為了人們最後僅此能夠奢求的,釋放壓力的窗口。
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這樣問道:
二、如果沒有生理需求,社會家庭等,你是否享受一個人獨處的世界?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留下了肯定的答案。
是的,關於這點,光從近些年來,全世界不斷增長的單身率和離婚率中就可窺一斑。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生存和生理是人類的一大行為需求。通俗地說,這是人的本性。千百年來,造物主早就編好了「條碼序號」,人類必須生殖繁衍,才能生生不息。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自然原始的「規則」的顯現性,似乎越來越弱。
在如今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人類有了更多的追求,而無需像古代一樣,生多養多,增加勞動力。
如今,許多人嚮往著獨處。
看起來,一個人賺錢,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吃飯,似乎有些可憐,但是若想到有了家庭後要面對的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似乎一個人的生活,也變得沒有那麼可悲。
這算不算是一種逃避責任的做法?很難說清楚。
三、喜歡獨處,是不是一種病?
網上有個話題挺火,問:「終於熬成了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包括家人都不想聯繫,這是孤獨嗎?」
關於這一話題,曾引發許多人的熱議。許多人表示,話題所言,就是自己的生活現狀和內心獨白。
從字面意思來看,獨處和孤獨很相似,很容易被認為是一種病。
其實,在心理學上,獨處和孤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定義。不過,細究起來,兩者也有著許多理不清的關係。
客觀上說,孤獨和獨處,很大程度上,都是自我選擇的一種結果。
這正如那些出家的修行者們,選擇與青燈古佛相伴一樣。
在外人看來,這是一種何等的孤獨、寂寞與清苦的生活方式!
不過,是不是孤獨與清苦,只有當事人知道。這正如莊子所言: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評價
其實,不管是孤獨,還是獨處,都是人生的一種狀態,一種修行方式,我們沒有必要把它看得太悲觀。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各自有一份自己的劇本。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幸福的標準,從來不是一家所言。因為幸福,從來不能以標準化去衡量。
這世間,眾人千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模樣,自己的幸福標準。我們大可不必活在別人的眼裡,活在別人定義的人生當中。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廣為流傳:「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這說的大抵如此。
自己的世界,自己做主吧,與其活在別人評頭論足的世界裡,不如讓心靈在獨處中憩息。
人生匆匆幾十年,你我不過都是時間的過客。
世上的美,總是在轉眼之間,稍縱即逝,讓心靈少一份喧囂與吵鬧,多一份寧靜,幸福也一定會多一些。
不喜歡飯局,不喜歡聚會、不喜歡活在各種浮躁、嘈雜的生活裡,那就不要勉強吧,給內心騰多一點時間和空間。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別讓塵世的繁瑣,擾亂了純心。
義大利著名導演裡尼曾說:
「獨處是一種特別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不多,我向來羨慕那些擁有內在資源、可以享受獨處的人,因為獨處能給人一個獨立的空間、一份自由……」
學會獨處,是一種能力。
生命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程,人生一輩子,終究要學會與自己獨處。共勉~
好書推薦: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做加減法的過程,學會斷舍離,降低物質欲望,緩解壓力,才能讓心靈變得更純淨與自由,讓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快樂。陳寅恪大師所說: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不過如此。
《斷舍離》,一套影響無數人的勵志、暢銷書籍,全套共6本,包括《不畏將來,不念過往》、《你就是想太多》、《斷舍離》、《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靜下來,一切都會變好》。現在購買,全套書籍6本僅需29.8元,點擊上方連結即可購買~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