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世民的信仰來看包容萬物的大唐國風

2021-01-21 學到知識

#國學#談及李世民的信仰,熟悉《西遊記》朋友一定說了,他信佛啊,是唐僧的俗家兄長,不然為什麼遣人西天取經。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唐代的皇帝姓李,雖然有著鮮卑族的血統,但是自詡為道家祖師李耳,也就是老子的後代,所以唐代的國教是道教,乃至唐代官學所學的很多內容都是和道家相關的,李世民信道嗎?信,但是說他篤信道家也不貼切。因為他曾說過:「己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

此時時為大唐年間,儒家力量本身就沒有後世宋明來的強,甚至也不如獨尊儒術以後的漢代,所以唐太宗篤信儒家也是說不通的。

至於佛教,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確實是一大壯舉,但要說這個過程中唐太宗給了多少幫助也說不上,但唐太宗本人崇敬佛教僧人卻是事實。因為在隋朝,佛教近乎等同於國教,耳濡目染之下李世民對佛教的概念理解也頗深,到了他的時代,他也儘可能地給僧侶翻譯經文創造條件。

從史料裡去查,除了《貞觀政要》對唐太宗言行的一些描述還有的就是唐朝所奉行的國策:儒釋道三教自由傳道。雖然國教立為了道家但大唐並沒有限制儒家和佛教的傳道。三教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傳道授業解惑,也可以憑藉自己的思想去執政。

為什麼不限制儒釋道的發展?或者讓某一個哲學思想儘可能地發揮所能呢?或許是唐太宗看到了某一種思想徹底控制人們之後的後果,三教的均衡發展一是有利於施政,防止有心人投其所好,二也有利於讓各族百姓各取所去安居樂業。三教之間的互相制衡本身就是最好的限制措施了。

這樣的舉措也就創造了唐代貞觀以來的極其開放的民風,連遊牧民族都仰賴大唐雄風。

相關焦點

  • 袁天罡推算國運:母豬上樹大唐亡,李世民聽到後大喜,卻無奈會錯意
    文|袁天罡推算國運:母豬上樹大唐亡,李世民聽到後大喜,卻無奈會錯意讀者朋友們好,今天小編又為大家帶來了新的歷史故事。在古代,通過觀察自然界中萬物的變化,古人總結規律,最後演變出了一些玄學,算命就是其中的一種玄學。有給人算命的,也有給國家算命的。袁天罡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玄學家和相士,算命非常的準。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要求袁天罡估算大唐國運,袁天罡是怎麼回答的呢?李世民在晚年的時候就特別的迷信,在那個時候有一位特別厲害的風水大師叫袁天罡,這個人在許多方面都很擅長。
  • 袁天罡推算國運:母豬上樹大唐亡!李世民聽後大喜,卻無奈會錯意
    文/袁天罡推算國運:母豬上樹大唐亡!李世民聽後大喜,卻無奈會錯意 各位看官大家好,我是十三,每天更新歷史故事,歡迎點讚留言。 在歷史的手下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國師袁天罡,因為他算命非常的準,使得他名聲大起,連皇帝李世民都不得不佩服。
  • 李世民如何成就霸業 《大唐真龍2》秘寶現世
    李世民如何成就霸業  紫霞《大唐真龍2》秘寶現世   傳聞隋朝末年,宰相楊公將生前富可敵國的寶藏一同埋入了秘密的陵寢中,小說中,李世民正是得到了這筆寶藏,才得以招兵買馬,成就霸業!《大唐真龍2》以遊戲的獨特手法,再現了神秘的寶藏聖地——楊公仙境,打寶隊伍正在召集中!
  • 當代中國的信仰理解與信仰包容
    [摘要]當代中國的信仰理解與信仰包容 ——卓新平研究員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信仰論壇」做了講演 。在此,卓新平從信仰理解、信仰分層、信仰包容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信仰問題,以信仰呼喚來求信仰回歸。由此來看,信念可以包含在信仰之內,信念中雖暗含未知、猜測和神秘的因素,但其作為人們把握世界之獨特方式的基本觀念,卻被相關人群視為確信或堅定的理想。因此,信仰具有前瞻、遠眺、希望、渴慕的因素,它雖無現實中的確定性,在相關人群中卻有心理上、情感上的確定性。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對「信仰」的理解將持一種開放態度,涵括神聖與世俗兩大層面。
  • 水瓶座的包容體現在李世民不僅給了魏徵機會,且敢聽真話
    而李世民作為一個口碑很好的封建君王並非無道理,其大人大量主要體現在對魏徵的重用上,這一點我在之前的那篇文章中也是有所提及的。關於李世民的氣量與胸襟,有小夥伴留言說,李世民並非想像的那麼包容,畢竟魏徵過世後,他下令搗毀了其墳墓。關於唐太宗當初為何會這麼做?
  • 李世民戰功顯赫,李淵為啥不早點提拔他當太子?不僅僅是長幼有序
    其後,他立隋朝代王楊侑為帝,自己則由唐公升級為唐王,老大李建成,則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世子;而此時的李世民被封秦公。其後兄弟倆還聯合帶兵攻打了一次東都洛陽。第二年五月,得知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後,李淵再也不用客氣了:直接登基稱帝、建立大唐,而世子李建成隨之升為太子、秦公李世民升為秦王。
  • 玄武門之變,「超男皇帝」李世民的「黑歷史」
    當時大唐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長安宮城的「大內」太極宮(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路南西五臺雲居寺到蓮湖公園的範圍內),接到了負責觀察天象的太史令傅奕憂心忡忡的密奏:太白金星出現在秦地的分野,預示秦王會奪取天下!文 | 斯馬林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六月初三,金星出現在大唐國都長安城的上中天,如同一個小黑點,從太陽的表面飛速掠過。
  • 被譽為明鏡的魏徵,敢於直言進諫,死後不久卻被李世民毀了墓碑
    據史書記載,在他參與朝政的14年間,一共向李世民進諫三百餘次,算下來平均十天左右就會進諫一次,李世民讚譽魏徵是他的明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而在這三百餘次的進諫中,反駁李世民旨意和對朝堂大事的建議佔據絕大多數,無論是涉及皇帝家室還是軍政事務。如長孫皇后為李世民覓得一位才貌俱佳的民間女子鄭氏,李世民欲納入後宮作為妃嬪。
  • 水瓶座的大唐皇帝
    【水瓶座的大唐皇帝和他那脆弱的小心靈】唐太宗李世民這輩子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明明長了個極其脆弱的小心靈,偏偏想做個高逼格的偉大皇帝……」水瓶座男人特別在乎別人怎麼看他!李世民生於公元599年臘月,水瓶座,通過玄武門政變獲得了100%股份,把自己變更成為了大唐公司董事長,開創貞觀之治。大家都知道水瓶座男人執行力強,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心眼小,敏感……你一個隨口的玩笑,他聽了就會一夜睡不著。關鍵是李世民先生還一直希望後人能對自己有一個好的評價 。
  • 水瓶座並非領導型人格星座,為何李世民能成為一代明君?
    所以也不難想像,不具備領導型人格的水瓶座為什麼會誕生李世民這麼一個明君,因為領導型人格並不代表能成為傑出的領導者。李建成與李世民兩兄弟的矛盾很深,魏徵曾經也多次奉勸李建成儘快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權力鬥爭中獲勝後,是完全可以處死魏徵的,但李世民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對其重用,以至於在之後的歲月中,魏徵為大唐的強盛做出了巨大貢獻。
  • 唐太宗:大唐什麼時候會亡?袁天罡:豬上樹時!結果字字應驗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政府,歷時2400多年的封建王朝在這一刻結束了,而歷朝歷代多少有才能之人稱帝,他們的王朝都不逃不過滅亡二字,就算是擁有貞觀之治以及開元盛世的大唐,也終究逃不掉滅亡的可能,縱觀古今中外,沒有一個王朝可以永遠的存在,李世民當然也明白這個事情。
  • 玄武門事變之後,大唐名將秦瓊之所以很少出頭露面另有原因
    秦瓊投奔李淵後,也沒有辜負李淵的期望,跟隨李世民南徵北戰,打敗了宋金剛,收服了尉遲恭,立下大功,被李淵封為上柱國。接著又在打敗竇建德和王世充的過程中建立了莫大功勳,被李淵封為翼國公。隨後秦瓊又帶兵打敗了劉黑闥,消除了大唐王朝的最後一個大禍患,為大唐王朝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因國公已是極品,封無可封,李淵只能賞賜秦瓊大量金銀珠寶,綾羅綢緞以資鼓勵。
  • 武則天侍奉李世民十二年,為何無子女?進宮時,李世民就出了問題
    其實,武則天沒能為李世民生下兒女,原因完全在英明的「天可汗」李世民身上,是李世民出了問題,主要原因大概有兩條,其一是李世民因身體原因或許不能生了,其二是武則天在李世民身邊沒有得到如唐高宗李治對待她那般的獨寵
  •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李承乾,為啥要幹這些荒唐事?
    武德5年,李世民將他夫人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都叫他們為他的兒子李承乾做侍讀。武德7年,李承乾被封為中山王。就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以後,就把陸德明和孔穎達這二位儒學大師全都聘任為他們王府的18學士,讓這些老師全心教導他兒子李承乾經典的儒學,所以在李世民登基後,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寫到李承乾從小聰慧,小時候就精讀《詩》、《禮》」等書,這不只是單純的誇讚。在李承乾年紀只有8歲就被冊立為太子。
  •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猶豫不定,幸虧此人一段話讓他下定決心
    大唐開國元勳張公瑾的名字比較有意思,很多人都以為「公瑾」並非他的名,而是像「周公瑾」一樣的字,實則不然。張公瑾生於魏州,年輕時曾在王世充手下擔任長史。長史這一職務在隋朝時期僅相當於幕僚,並不算位高權重。由於王世充勢力敗局已定,所以,張公瑾與當地刺史崔樞決定投靠大唐。
  • 玄武門事變後,李淵曾向李世民講述一典故,這才避免父子相殘!
    當然也有不少人在謀權篡位之後,人們對他的印象還非常的好,這一點最明顯的便是李世民。李世民當時並不是指定的唐王朝的繼承者,不過他通過玄武門政變之後,將自己的哥哥給殺掉之後,便成為東宮太子。不過當時的太子李建成當皇帝是綽綽可餘的,只不過他的弟弟李世民實在是太厲害,手中的權利並不比自己小。這就讓李建成產生很大的危急感,在加上朝堂當中的流言蜚語,使得李建成對自己的弟弟更加的忌憚。
  • 是什麼人讓唐太宗李世民如此放不下?可敬又可恨
    處於亂世而又有一身好功夫的侯君集,懷揣著建功立業的夢想,加入到反抗隋朝的起義隊伍,他選擇了秦王李世民。 於是他便跟隨李世民,趴冰臥雪、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生死與共的殘酷戰爭中,他與李世民結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誼。隨後鼓動並親自協助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斬殺太子及齊王李元吉。
  • 「天可汗」李世民,用一法控制阿富汗200年,四方忌憚,無人敢惹
    同為四大帝國之一,我國歷史發展到唐朝時期,國力尤為昌盛煊赫,疆域不斷向外開拓羈縻,尤其是經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後,一度將阿富汗等西域地區,囊括於治下,獲取了盛極一時的"天可汗"之稱,不可謂使我漢族衣冠與有榮焉。為了安定邊疆諸事,唐太宗做出了這樣的一個舉措。  一、以都護掌執域外  漢唐輝煌,史載萬代。
  • 李世民一生惜才,卻為何單單處死單雄信
    在大家眼中,李世民是一位愛才惜才的人,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打下江山。但是對於單雄信,他偏偏例外,不能容下他,最終處死單雄信,到底是為何?單雄信雕塑表明他缺乏德行的事件,就是他曾經背叛了舊主李密和翟讓,所以李世民一直跟耿於懷,今天可以背叛他,下次一定也可以對自己不忠,所以,他認為單雄信就是個牆頭草,信不得。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諫太宗十思疏》 李世民以儉樸的賢君形象留名後世,但是在他登基十幾年後,隨著大唐基業逐漸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繁榮,李世民也開始大肆修建宮殿,派人到各地搜求奇珍異寶,很有些前朝帝王驕奢無度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