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
註解:
1、字頭的三點,務求寫得大一些,但是三點之間也有大小、高低的變化。
2、「見」的上部,要寫得相對窄一些。這一點尤其注意。
3、底部的撇和鉤,起到支撐上部的作用,所以要稍微寬一些。
二、眠
註解:
1、兩部分都取縱勢。其實「民」寫得較窄,是為了照顧到與目字旁的和諧。
2、「民」的位置相對較低,上部收,下部展。
3、注意吸收豎鉤的這一寫法。起筆效仿《蘭亭》,在毛筆中常是調鋒,在硬筆中,多是調整落筆的角度,同時也增加變化。
三、多
註解:
1、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多撇之間的間距大致相同。另外,「多」是呈縱勢的,而不是呈橫勢的,這一點要把握住。
2、上部的「夕」,筆畫是收斂的。下部的「夕」,則最後一撇朝左下撇出,有調節筆勢,支撐全字的作用。
四、處
註解:
1、首先一點,上窄下寬,略呈梯形。
2、撇和捺要有呼應,而且是作為底部的兩個支撐點,所以底部近平齊。
3、「卜」,豎長點短(二者相對而言)。
五、雨
註解:
1、橫畫略頓後,向右上方行。這一頓,常是調整行筆的角度。同時也有利於減弱上部孤橫的單薄感。米芾《蜀素帖》中,有不少巧用這種頓橫的字。
2、橫畫與下面的框部,記得保持一定的距離。框部則內收。
3、豎畫與四點連寫,四點做了簡省。
六、聞
註解:
1、包圍框的字,外圍求硬挺,有利於支撐起整個字。這也是此字中,豎鉤寫得挺拔有力的原因。
2、「耳」字,除去豎畫,整體是向左下方斜的,先把握住這一點。
3、懸針豎,並不是豎直的,而是有先斜後直的變化。
七、啼
註解:
1、口字旁,整體偏左上。大部分口字旁的字,都有這樣的特點。
2、「帝」的上部,點畫大,而橫與立點,則寫得小而緊湊,這是為了突出下部的禿寶蓋。
3、禿寶蓋注意左斜點與 左部的銜接,這一點可以說是「字眼」,一定要把握好。
八、曉
註解:
1、日字旁,要寫得細而長。
2、「堯」,整體長度不要與日字旁相差太多。
3、撇畫與「兀」,注意這一撇的銜接,不僅實現了筆勢呼應,而且能起到補足中部空間的目的。
九、落
註解:
1、草字頭,相對於下部,可寫得稍窄一些。
2、三點水,寫得狹長。
3、「各」的反捺,有一定的弧度變化,這是很關鍵的一筆,宜多練習。像《蘭亭》中的「終」字,其「冬」的反捺,就充滿了無盡的變化。可以照原貼,多去體會這一筆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