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是漢末著名詩集《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收錄在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文選》中。詩歌本來沒有題目,後人用詩的首句為題。詩歌抓住銀河、機杼這些和牛郎織女的神話相關的物象,借寫織女有情思親、無心織布、隔河落淚、對水興嘆的心態,實際來比喻人間的離婦對辭親去遠的丈夫的相思之情。詩歌想像豐富,感情纏綿,用語婉麗,境界奇特,是相思懷遠詩中的新格高調。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是年三月趙明誠罷江寧守;五月,至池陽,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趙明誠獨赴建康應召。這對在離亂中相依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離。此時,李清照暫住池陽,舉目無親,景況倍覺悽涼。此詞主要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悽惻動人。「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七月七日夜裡,人們遙望天上的織女星和牽牛星,想起關於他們的美麗傳說,無不感嘆。在這樣的日子裡,正受別離之苦的詞人,感觸更深。這首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七夕》(唐)杜牧,這是一首寫宮女秋夜孤寂愁怨的詩。其中用美麗的神話傳說牛郎織女作為襯景,從題目到結尾,貫穿始終。詩題「七夕」,也就是他們團圓的時刻。每當夜空晴朗星河燦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銀河兩岸各有一顆很亮的星星,一邊為牽牛,一邊為織女。 杜牧以一個宮女孤寂的生活為側面,概括出皇宮深院的生活,畢竟,宮廷裡的感情最為稀薄,但我們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卻是人類社會自古至今的話題,所以全詩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其含蓄委婉,讀來餘味無窮。
《七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鵲橋仙·纖雲弄巧》是宋代詞人秦觀的詞作。這是一首詠七夕的節序詞,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神話故事,謳歌了真摯、細膩、純潔、堅貞的愛情。上片寫牛郎織女聚會,下片寫他們的離別。全詞哀樂交織,熔抒情與議論於一爐,融天上人間為一體,優美的形象與深沉的感情結合起來,起伏跌宕地謳歌了美好的愛情。此詞用情深摯,立意高遠,語言優美,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餘味無窮,尤其是末二句,使詞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千古佳句。
《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