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命途多舛真幸事
薄姬的父親薄氏是吳郡人,秦朝時與從前魏國的宗室之女魏媼私通,生下薄姬。後死在山陰並埋葬在那裡。
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起兵反秦,魏豹自立為魏王,魏媼就將自己的女兒薄姬送進魏王宮中。魏媼到許負那裡看相,卜算女兒薄姬的命運,許負說薄姬將生下天子。
後來漢高祖派曹參等人攻打並俘虜了魏豹,把魏國改置為郡,將薄姬送進宮中織布的工房。魏豹死後,漢高祖劉邦有一次到織布工房中,看見薄姬很有姿色,詔令納入後宮。
薄姬入宮一年多,也沒有得到漢高祖的御幸。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先受到劉邦的寵幸的管夫人和趙子兒兩位美人陪伴漢高祖坐在河南宮內成皋臺上,她們在一起談笑年少時與薄姬親愛有加,並相互約定「先顯貴的人不要忘記同伴好友。」
漢高祖聽到後,內心感到傷感,憐憫薄姬,當天就把薄姬召來並與她同房。薄姬說:「昨夜我夢見有蒼龍盤踞在我肚子上。」這句話對劉邦臨幸她的作用是很大的。薄姬本來姿色一般,又不解風情,因此年邁又不缺女人的劉邦可能只是一時心軟並沒有打算臨幸她。就算是臨幸她,很可能也是無疾而終。
但因為薄姬這樣一句話,劉邦特別重視,說:「這是顯貴的吉兆,我為你促成這件好事。」才在薄姬體內留下了龍種。而薄姬也因此懷孕,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生下兒子劉恆。
可以說,薄姬得到一生唯一的一次機會,是她自己爭取來的。而充分地把握和利用好這次機會,也是她爭取來的。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恆年八歲被立為代王。
自此薄姬生下兒子劉恆以後,就很少有機會再見到漢高祖。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漢高祖去世,那些受到漢高祖御幸的愛姬如戚夫人等,呂后都惱恨她們,都被幽禁起來,不能出宮。而薄姬沒有戚夫人那樣的美貌,又是一個二婚女,劉邦不喜歡,她也沒有呂后那樣的身份地位,無權無勢無大臣們的支持。她沒有任何爭奪權力的機會和資本,當然不會產生去爭鬥的心思,所以才幸運的逃出都城,跟隨兒子劉恆前往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
她安靜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幾乎毫無存在感,倒也安逸。
劉恆被封代王的第十七年,即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大臣們商議擁立繼位皇帝,恨外戚呂氏勢力強盛,都稱讚劉恆仁慈善良,所以迎回代王劉恆,立為皇帝,是為漢文帝。薄姬由王太后改稱為皇太后。
漢薄太后南陵是漢文帝劉恆的母親薄氏之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鮑旗寨西北一公裡處。薄太后陵因在漢文帝霸陵之南,故稱「南陵」。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文帝母薄太后「孝景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葬南陵」,「以呂后是正嫡,故不得合葬也」。
陵封土形似復鬥,底東西寬一百五十米,南北長二百米,高四十多米,底面積四十四畝,上頂而積三畝多,原陵園佔地一百一十多畝。現墓基四周盡成農田,陵園現僅存有陝西巡撫畢源立碑,上有「漢薄太后南陵」六字。原陵園南側有卵石鋪砌的陵園大道一條,現池邊可見卵石和道旁鑲邊花磚碎塊。該陵系西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以從上面的歷史記載和現實來看,薄姬跟河南省郟縣冢頭是一點關係也沒有的!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郟縣冢頭鎮的宣傳。
冢頭的起源
相傳,劉邦之妃薄姬於冢頭弔唁在滎陽之戰代劉邦死去的大將紀信時,她驚奇地發現此處「黃埠蓄銳、藍溪藏精」,遂有百年後葬於此地的想法。在其去世後,她的兒子漢文帝劉恆遵照遺囑,將薄姬葬在了藍河之濱,並派駐軍隊守護。朝中的達官顯貴、皇親國戚常來此地祭拜,日復一日,酒肆、茶莊、布行、商號林立,逐漸發展成了城鎮。
據《郟縣誌》記載:「漢薄後,郟人。」她葬在冢頭後,為了防騙盜賊,建有薄姬冢10餘處,綿延五公裡。在冢頭鎮許洛古道旁的兩處大土堆位於最南端,其餘則向北散落于田地間。按照漢代葬制,有面南背北之說,冢頭鎮的這兩處墳冢位於所有薄姬冢之首,於是就有了「冢頭」的來歷。
冢頭鎮始建於漢朝,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中原名鎮。她素有"小上海之稱"。曾孕育出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漢高祖劉邦的重要大將紀信,漢文帝之母薄姬,清朝詩人仝軌,近代抗日名將牛子龍等。
薄姬冢
薄姬冢也即薄姬墓,在冢頭鎮北隅穿鎮而過的藍河之濱。墓高約11米,佔地1080平方米。1957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郟縣誌》記載:「漢薄後,郟人。」她原是秦時魏王豹的家眷,公元前204年,紀信生擒魏王豹後,薄姬進入劉邦王宮,做了一名織女,後又擢升為宮娥,進而得到劉邦的寵愛,生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劉恆即位後,薄姬成為皇太后。
紀信冢
在藍河之濱,還葬著代君而死的漢朝大將紀信。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04年,在楚漢戰爭中,紀信為掩護劉邦滎陽脫險,假扮劉邦,被項羽火焚。紀信被燒死後,埋葬在滎陽城西孝義堡。滎陽至今還保存有完整的紀信將軍墓。如今,在藍水河畔的柿園村,還能聽到關於古戰場的許多故事。 由於紀信是代主而死,因此受到歷朝歷代統治階級的極力推崇。紀信死後,被劉邦追諡為「忠右」(後世人稱忠烈侯),宋封「忠(祐)安漢公」,元封「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封「忠烈侯」。
紀信冢也即紀信墓,位於冢頭鎮紀北村,南臨許洛古道,北靠黃阜崗,冢高12米,南北、東西各21米,周長65米,佔地380平方米。《漢書》記載:「紀信,漢人也。」紀信出身貧寒,性格耿直。公元前207年,紀信加入劉邦義軍,楚漢戰爭第三年(公元前204年),為掩護劉邦滎陽脫險,被項羽燒殺。此事《漢書》《史記》均有記載。劉邦稱帝後,下詔紀信故裡稱「紀信村」,後稱紀村。唐朝書法家盧藏曾在紀信碑上撰文憑弔,國民黨元老于右任也曾在紀信廟留詩一首。
藍河七孔石橋
位於冢頭鎮西寨村,建於明嘉靖十三年,為當時知縣陳王綬所建。石橋高大宏敞,堅固耐久,七孔拱圈上雕刻圖案,中間一孔頂端置一避水珠。龍馱橋身,龍頭朝北,龍尾朝南。龍頭雕刻精緻,栩栩如生,龍嘴亦各含避水珠一顆。橋上兩邊各有十八根石柱,紅石條互相連接成橋欄。百姓為紀念陳公功德,在冢頭西門外立建橋碑和清官碑一座,在彌陀庵當年陳公坐堂處立陳公長生碑,上刻「諱王綬字玉章號松麓,賜進士第御詩持等,文林郎郟縣正堂署汝州事陳老爺長生位,浙江溫州府永嘉籍」,以表敬慕並祝願陳公永生不死,至今碑文保存完好。
秦都司宅第
秦都司宅第建於清康熙年間,是清康熙武生隨徵都司秦可都的府宅。府宅坐北朝南,佔地37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700餘平米,多為磚木結構,為一門四進四合院。一進三間,兩間作為商鋪。二進是客廳,紅石做基,木雕為門,上刻鳳凰麒麟等圖案花紋,形象逼真,寓意吉祥。三進三層樓房,紅石基礎,青磚砌牆,樓房無主門,進出由兩邊廂房通行。
解學士故宅
解學士故宅建於明萬曆年間,是學士解保祥的官宅,佔地2800平方米,現存歷史建築面積550平方米。宅院坐北朝南,一門四進四合院。二進主房時會客廳,除兩邊山牆以外全部為木柱結構,紅石做階,青石砌門,青磚鋪路,六個立柱支撐整個建築,鏤空雕花格子門,屋內有木質雕花屏風,上有「福祿壽」三個梅花篆字。兩邊為東西廂房。
劉思和宅
劉思和宅建於清鹹豐年間,是甘肅道臺劉思和的故居,劉思和曾入翰林。建築佔地3000平米,現存1100平方米。宅院坐南朝北,為一門四進四合院,主房五間為二層樓房,磚石木結構。且每進都有東西跨院。主房為二層樓房,有方形雕刻木窗,花紋細美,工藝精湛。
十方院
據現存「清嘉靖十三年崇次戊辰季秋」 重修碑記載:「凡古蹤當廢壞之餘未有下待人而興者也,邑東二十五裡許有十方院古剎也。」廟院十分寬大,佔地三十餘畝,整體建築有山門、關帝殿、三郎殿、廣生祠等,各殿側均有廊房。每年二月初三為文章社會,十月十八為香火會,遠近香客絡繹不絕。
大王廟
大王廟位於南寨門外藍河北岸,明陝、山二省商賈為集會之便捐資創建此廟。東西各有高大山門,兩山門相夾為廟內兩層高的古戲樓。正面左右各有抱廈三間,東西各有六間廂房。整個建築規模宏大,古樸典雅,所有枋木上和兩邊立柱上都精刻人物花鳥,盤龍麒麟。大殿彩色壁畫已有300多年歷史,畫筆細膩傳神,人物飄逸,色彩豐滿,至今清晰完好。
石佛寺
據現存《石佛寺創建元武殿記》碑文記載:「郟東藍溪之側,有石佛寺建自唐代梵宮之最古者也。」為全國二十四大寺之一。原貌為五進廟院。從裡到外依次建造關帝殿、佛爺殿、祖師殿、老君殿,塑像形象逼真,凌空若舞。建築全為木結構,琉璃瓦蓋頂,飛簷挑角,雕梁畫棟,古香古色。
天地廟
相傳漢文帝之母薄姬葬在冢頭後,漢文帝派兵在此駐守,看護墳院。朝中達官顯貴、皇親國戚每年都來祭掃,設立廟宇,漢文帝貴為天子只敬天地,故取名天地廟。天地廟院十分寬大,佔地三十餘畝,有房屋數十間。
如今的冢頭,風景旖旎,鍾靈毓秀,除了厚重的歷史文化遺蹟,還有餄餎面、羊肉燴饃、糊湯麵、茶水等特色飲食,吸引周邊的遊客來冢頭大快朵頤。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紀謙稱冢頭的茶文化為「活化石」,實屬不可不去的旅遊勝地。
總結
郟縣冢頭其實和劉邦之妃薄姬沒有半毛錢關係,即使有也是民間好事者對自己村鎮的附會之說罷了,我們姑且當做笑談故事聽聽而已,如果真的當真,那就真成了笑話!各地為了開發旅遊資源的附會之說多如牛毛,你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