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語出蘇洵《權書·心術》,意思是泰山在眼前崩塌但是臉色不變,麋鹿突然出現在身邊但眼睛不眨;指遇事鎮定自若,不受外界影響;形容沉著鎮靜,遇事不慌。
一為泰山,一為麋鹿,兩相比較,對照鮮明,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泰山之崩何等驚天動地,麋鹿之動何等疾速,但對一個真正的「將」來說,這些都不足以動其心,亂其靜,依舊處之泰然。蘇洵舉這兩例,形象地勾勒出「治心」者處亂不驚的神態,使讀者加深對「為將之道,當先治心」的理解。運用誇張和對偶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將領要沉著冷靜,在突發事變前毫不驚慌失措。蘇洵認為,主將的心理素質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鎮定,臨大事而不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第二,極度的沉靜淡定,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幹擾,「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若能如此,便能把握利害得失,從而抵禦敵人,戰勝敵人。 一個遇巨變而不驚,處幹擾而不心動的人,才具有「制利害」、「可以待敵」的資格。
面對生活中的不順心,不發怒、不埋怨,這是一種修為 ;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不會驚慌失措,這是一種氣度;
遇非常之謗而不辯;受到他人的指責和惡語中傷時,不急於辯駁,這是一種胸襟。
就像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所言:「自古以來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
修心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