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或文言文,甚至於詩詞,會經常碰到語氣助詞,書本的解釋經常是「語氣助詞,無意義。」開始百思不得其解,讓你捉急,無意義,還留著幹啥?讀多了,就慢慢理解了。其實,語氣助詞真不能去掉,去了,文章的情感和情懷就減弱了很多,甚至是沒有了。
所謂語氣助詞,就是情感的噴發、傾瀉,平平淡淡的情感是理性的,佛系的,一般在講意境深遠的事情,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沒有一定的閱歷,都不知道在說什麼?但有了語氣助詞,往往或悲憤、或痛心、或激昂澎湃,是一種情緒,也即情感表達。
就像自己晚上一個人加班,很晚了回來,飢腸轆轆,想著去買點吃的,到了第一個店,哎,關門了;到了第二個店,靠,關門了;到第三個店,草,關門了。哎、靠、草其實就是語氣助詞,通過這個語氣助詞,把心情表述出來。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捫心自問下,碰到第一個店關門、第二個店關門、第三個店關門,心情會一樣嗎?大多數人是不一樣。大晚上的,自願加班倒無所謂,是溫暖而有希望的,如果是不得不加班,心裡都不知道問候領導多少遍了,再加上連走了幾個店都沒吃的,心情可想而知,情緒化的表述就會逐漸增強。如果少了這些語氣助詞,就顯得蒼白,無情感。
生活中類似的語氣助詞很多,包括各種罵人的話,幾乎都可以算是語氣助詞,再舉一個經常碰到的,可以慢慢體會下語氣助詞的作用:
你誰呀?喂,你誰呀?哇塞,你誰呀?靠,你誰呀?大爺的,你誰呀?草,你誰呀?TMD,你誰呀?草泥馬,你誰呀?草泥馬逼,你誰呀?
可以說情感是越來越激烈的,你要去解釋,還真不知如何解釋,表面上是無意義的,實際上他們很有意思。
人所共知的嶽麓書院的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惟和於應該說都是語氣助詞,確實沒有實際意義,去掉也行,但改成「楚有才,斯為盛」,除了略顯單薄之外,重要的還是少了讚嘆,這種感嘆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讚美,沒有這個讚美,這個對聯就變得沒有生機,沒有後勁,更看不到延綿如青山般的氣勢,和南嶽沒有任何情感。加了感嘆詞的對聯也因此變成千古佳作。
再看《詩經》,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歌集,最常見的就是「兮」,「惟」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啊,看過表演的人都知道,這個啊,感情太豐富了,你想怎麼啊就怎麼啊,但每個人的啊的感情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能聽出裡面的道道來,人畢竟是情感動物。
古文中也同樣不少,範仲淹《嶽陽樓記》「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如果把:「嗟夫!」去掉,少了嘆詠,就顯得蒼白無力。但要說有什麼意思,還真沒什麼具體的意思。
再看看現在比較火的王陽明,他寫了一篇《瘞旅文》,王陽明作為聖人,心情還算是平淡的,但對於命運的悲嘆,同樣情感飽滿。
「維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歷目雲自京來者。」這裡,可以不用加「維」,但加上後,不僅有抑揚頓挫之感,重要的是上來就有一種沉重的心情。在年份前加維的很多都是祭文,是同樣的道理。如歐陽修的《祭石曼卿文》「維治平四年七月日」而連續用幾個「嗚呼曼卿!」更是情感高潮迭起。
「此必歷目死矣,傷哉!」 「則其子又死矣。」「則其僕又死矣。嗚呼傷哉!」「嗚呼傷哉!繄何人?繄何人?」 矣、哉、嗚呼、繄都是語氣助詞,但如果沒有,傷感之情就沒有了。加上後栩栩如生,仿佛那個人就在面前哭泣、悲傷。
一句話,語氣助詞,就是情感表述,從中看出作者的態度。雖然表面看來沒有意思,但少了就沒有意思了。一個人和你說話,居然是沒有情感的交流,想想是多麼可怕,所以古文中的各種語氣助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體會了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情感,才會知道文章的真實情緒。
詩詞中也很多類似的情況,所以說語氣助詞不可少,或者說可以把語氣助詞稱為更容易理解的情感助詞。當然,能夠把文章流傳下來的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文人,他們的修養大多很高,即便是罵人也非常含蓄「爾曹名與身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修養和情感往往是並列的。
我們今天的生活節奏快,但在生活和寫作中,也包含了很多語氣助詞,有簡單直接庸俗的:草;也有很多內涵的:呵呵、你懂的。
罵人和講道理是一樣的,都要感情豐富。讚美和貶損也一樣,需要情感加持。是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