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娶親不找『半個』人,迎親不走屋後門」,是啥意思?

2021-01-10 老胡說三農

俗語是漢語詞彙中為群眾所創造而且在群眾中口口相傳的一種語言單位。這種語言具有通俗、簡練和形象化的特點,能夠被許多群眾所接受。一般來講,大部分俗語都比較易於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俗語卻有些晦澀難懂。比如,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娶親不找『半個』人,迎親不走屋後門。」就是比較難懂的一句農村俗語。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句俗語。

一、娶親不找「半個」人

所謂的「娶親」,是指男子結婚。在過去,男子娶親的方式有很多,一般分「大娶」和「小娶」。在有些地區,還有「夜間娶親」及「搶親」的方式。

所謂的「大娶」是指富人家庭的男子結婚。因為富人家庭會採用官轎、花轎各一乘,並配備鼓手、彩旗前去迎娶新娘,所以被稱為「大娶」。

所謂的「小娶」是指窮人家庭的男子結婚。因為窮人家備不起官轎,頂多會用一乘花轎將新娘娶回來就行了,所以被稱為「小娶」。

所謂的「半個」人是民間對喪偶男人或女人的一種說法。

那麼,為什麼娶親不找「半個」人呢?

民間認為:人一旦喪偶,就意味著「家庭不全」,如果讓喪偶者參與娶親,就顯得特別不吉利,會給新婚夫婦心理上造成陰影。因此,民間是不會讓喪偶者去參與娶親的。

當然,不讓喪偶者參與娶親不是指不讓喪偶者參加婚宴,喪偶者是完全能夠參加婚宴的,只是說不讓他們作為「娶送客」去迎娶新娘罷了。

二、迎親不走屋後門

迎親是指「六禮」中的「親迎」,起源於周代。其實,就是指將新娘迎進家。

對於大部分地區來說,是不存在「親迎」一說的,而對於有些地區,卻有「親迎」的風俗。

比如,在山西忻州、呂梁的一些地方,新郎在結婚那天是不會去新娘家接新娘的,新郎一般會端坐在家中等候新娘,而娶親的任務則會由媒人或小叔子帶領迎親隊伍去完成。當新娘快到家時,新郎會站在大門口迎候,直到將新娘迎進洞房為止。

所謂的「屋後門」其實就是指庭院的後門。農村的大部分地區都只有前門而沒有後門,但在有些地區,卻既有前門也有後門。

那麼,迎親為什麼不能走後門呢?

後門是庭院中與主要進入路線方向相反的入口或進路,在生活中被稱為「偏門左道」,是一個「不正常」的門。《後漢書·樊宏陰識傳贊》中稱:「權族好傾,後門多毀。」《南齊書·高逸傳·褚伯玉》中稱:「年十八,父為婚,婦入前門, 伯玉從後門出。」由此可見,後門是不可以經常走的,況且,作為一個剛要進門的新媳婦,從後門中將人家迎娶到家成何體統?因此,民間便有了「迎親不走屋後門」這種說法。

以上所言,就是這句農村俗語的大概意思。如果解釋得有不正確的地方,還望網友斧正。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臘月不定親,正月不娶親」,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有很多關於過年的風俗習慣和俗語老話流傳至今,雖然簡單通俗,意義卻非常深遠。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使用到農村俗語,這些俗語多以白話文與方言組成,通俗易懂,以方便記憶和流傳。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經典的俗語歷久彌新,有些俗語則漸漸失去了它原本的色彩。
  • 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農村俗語: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先人,把自己一代又一代的經驗,通過用簡單易記的農村俗語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一直流傳到現在。
  • 農村俗語借錢娶親親還在,借錢買田田還要賣,是啥意思
    借錢娶親親還在,借錢買田田還要賣,這句農村俗語應該指的是在解放前,那時農村的土地還是私有化的,有錢就可以自由買賣了。這句農村俗語,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借錢娶親,親還在是什麼意思現在不少農村人都在抱怨,農村的彩禮是越來越高了,但彩禮這東西,其實在久遠前就有了,那時候彩禮還不是叫彩禮,而是叫聘禮。當時農村人結婚,不管是自己相中的哪家姑娘,還是父母安排的,都需要媒婆這個中間人,搞來雙方的生辰八字,找算命的算一下,如果兩個人八字符合不相衝,男方就會由媒婆領到女方家訂親。
  • 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正月初一忌鞭炮」啥意思?
    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正月初一忌鞭炮」啥意思?從古至今,廣大人民群眾對春節都非常重視,因為這個農曆新年,才是真正地辭舊迎新時刻。孩子們聚在一起也不容易,可以多聊聊天,或者共同玩樂器,也更會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下面還有半句俗語,就是「正月初一忌鞭炮」,這個習俗又是為什麼呢?原來是農民很迷信,都說正月初一這天文財神,會分身到各家各戶,為他們送去聰明和智慧。而文財神最怕聲響,因此家家戶戶為了子孫後代能夠出現才子佳人,都不會燃放煙花爆竹。
  • 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救急不救窮,笑貧不笑娼,這是啥意思?
    農村老人常說一句俗語:救急不救窮,笑貧不笑娼,這是啥意思?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俗語?俗語一般在群眾口語中流傳,講得多的,並且流通範圍比較廣,而且語句含義受到大家認同的,那麼就有可能成為俗語。也就是說,從實際生活中生產的,簡練但富有深刻意義的語句,那麼便是俗語。
  • 農村俗語『木匠不做齊頭料,屠夫不殺五爪豬』,啥意思?
    農村人都知道以前農村有三大吃香的手藝人,木匠、石匠、鐵匠,尤其木匠最受尊重,傳說是因為魯班留下《魯班書》的原因,農民子女結婚做家具都要找他們打制,我叔就是一名木匠,日常打制板凳、桌子、柜子,到了春節,我就纏著他做木刀、木劍,別提多高興了;屠夫也很多,農民家家戶戶都養豬,殺豬過年很喜慶,但是他們也都非常講究
  • 又到一年殺年豬時,俗語「屠夫不殺五爪豬」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
    摘要:又到一年殺年豬時,俗語「屠夫不殺五爪豬」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文/農夫也瘋狂不知不覺中就要迎來2020年的新年了,因為在農曆2019年沒有立春,並且也沒有閏月,所以今年的春節來得有點早。臨近春節了,農村裡這個時候也正在忙著殺年豬了。雖然現在和過去相比農村養豬的少了很多,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養豬,並且不是為了賣錢,而是為了吃上正宗的土豬肉。所以在年底的時候,屠夫的生意也開始火爆起來了。在民間還有一句老俗語「屠夫不殺五爪豬」,是啥意思呢?下半句更經典!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啥意思?
    導讀: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啥意思?在農村習俗文化中特別注重看日子的文化,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都能看到看日子的文化習俗。所謂看日子就是農民在進行重大人生節點的時候都會選擇一個吉時,這樣人們會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吉利的安慰。
  • 2021是寡婦年,農村俗語「寡年不婚嫁,無春不蓋房」啥意思?
    導讀:2021是寡婦年,農村俗語「寡年不婚嫁,無春不蓋房」啥意思?今天是2020年最後一天,過了今天我們就迎來了2021年,經過了一年的奮鬥,筆者本打算在明年把家裡的老房子進行翻蓋,因為這個房子是98年那年建起來的,經過了22年的洗禮,現在也確實破舊不堪了,但計劃沒有變化快,就在和家裡人商量明年要蓋房的時候,家裡人都一致的反對,一是浪費錢不說,第二個就是因為明年是「寡婦年」「無春年」,在農村一直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寡年不婚嫁,無春不蓋房」,關於這個俗語
  • 農村俗語「小指短,丟飯碗;中指長,小霸王」,究竟啥意思?
    我習慣每周給農村的外婆打一個電話,一般是在周末的時候。而我們電話總是能聊最少一個小時,半個小時問家常,半個小時聽外婆說古老的農村俗語。這不,昨天周末,我打電話給外婆,又聽到了一個新的俗語。歡迎圍觀,農村俗語:「小指短,丟飯碗;中指長,小霸王」,究竟是啥意思呢?
  • 農村俗語『臘月做不發,正月吃不窮』,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非常有趣,聽著解悶,今天坐在暖和的太陽地裡,同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神侃,這些老年人都是從建國初期過來的,對農村俗語出口成章,說馬上到臘月了,一年又過去了,小孩又大一歲,老人可又老一歲,出去打工的也該回來了,幹到什麼時候才是底?不是有句俗語『臘月做不發,正月吃不窮』嗎?這又是啥意思?
  • 農村俗語:「好男不娶虎刺梅,好女不嫁流光錘」,究竟是啥意思?
    每到過年的時候,大齡單身男女青年大多頗為煩惱,不得不面對左鄰右舍的「關懷」,還有親友的詢問,最長問道的是:「現在談對象了麼,怎麼不把對象帶回來。」每當聽到這樣的問題,心中恨不得把對方一頓怒懟,但表面上只能強顏歡笑,然後隨便找個藉口搪塞過去。婚姻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必須慎重考慮,甭管別人評價,最好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老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如何選擇另一半呢?
  • 農村俗語「男不娶五,女不嫁六」,啥意思?「五和六」是指什麼?
    導讀:農村俗語「男不娶五,女不嫁六」,啥意思?「五和六」是指什麼?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幾千年的沉澱,勤勞又智慧的老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用他們的所經歷過的,所走過的,所得到的教訓,融匯成了一句句具有教育意義的俗語,一代代的流傳下來,而俗語的包含很廣泛,其中就有關於婚姻的,娶妻嫁人乃是一輩子的人生大事,娶個好妻可以保你家庭和睦,事業更上一層樓,反之不光婚姻不會長久,而且婚姻生活還有可能會是一地雞毛,不盡人意,而對於農村俗語就有相關的「警示」,就比如「男不娶五
  • 農村俗語「王八有錢出氣粗,侄兒有錢不叫叔」啥意思
    農村俗語「王八有錢出氣粗,侄兒有錢不叫叔」啥意思,分享幾則很有意思的俗語。金秋十月,一個豐收的季節。走在農村的道路上,引入眼裡眼帘首先是道路兩旁即將收割的玉米,還有那三五成群,站在一個比較舒服地方,談天說地的老農。農村俗語大都是透過這樣的的方式傳播的。
  • 辛丑牛寡婦年,農村俗語「寡婦遇到牛,龍少不擔憂」,啥意思呢?
    今天是2021年的1月6日,農曆的十一月二十三,昨天剛過小寒的節氣,再過幾天就要到了大寒的節氣,大寒的節氣過後可以說是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就算走完了,然後到出春節的時候,立春的節氣開始後,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又重新開始輪迴了,這個時候也是即將進入到了臘月,對於農村這個時候來說,沒有農活可做,村裡的老人有時間的話就會聚在一起研究農耕的事情
  • 三農:俗語裡的過年不欠債,欠債不過年是啥意思,來看看吧!
    過年自然也是少不了俗語的襯託,在農村裡面具有非常多的關於過年的俗語,這些古代先輩們留給我們珍貴的財富不知道大家知道多少,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句農村的俗語,這句俗語那就是「過年不欠債,欠債不過年」這句俗語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句俗語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這句俗語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吧!
  • 農村俗語:「三年不生病,好比行大運」啥意思,道盡農村人的辛酸
    農村俗語:「三年不生病,好比行大運」啥意思,道盡農村人的辛酸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常態,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狀態。對於生病這件事,每個人都不願意經歷,即便是普通的發燒感冒也挺折磨人的,所以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比啥都強。
  • 農村俗語「夏至三庚入伏」蘊含意思很重要,早弄懂不吃虧!
    #二十四節氣#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今年6月21日為夏至,這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是夏季中的第4個節氣。其中,關於夏至節氣的俗語在民間流傳很多,「夏至三庚入伏」這句俗語說得是啥意思呢?那今年啥時入伏呢?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結合農民的生活實際,以及農村老人所說情況,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具體如下:第一,「夏至三庚入伏」俗語的意思。
  • 農村俗語「窮不賣看家狗,富不殺耕地牛」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我們國家在古時能領先世界4900年而不倒,這些都是有原因而不是吹的。因為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沉澱,而能一直流傳到現代的都可以說是精髓中的精髓。在古時候各種科技能力低下的農村人,經過長年累月地積累,積累下了很多的經驗。
  • 農村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啥意思?
    農村的生活是讓人留戀的,它沒有城市的繁華和喧囂,也沒有深山荒無人煙的空鏡,它更多的是一種愜意,悠然,自在。說到對農村的記憶,每個人心中都能描繪出一幅如詩如畫的風景,是的,農村的田園生活是所有人的最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