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線電幹擾事件呈「井噴式」增長。管制員與飛行員間的無線電通訊一旦中斷,天上的航班就如同「失聰」一般,極易發生飛行事故——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李芳芳、趙繼嵐 通訊員劉培 報導:看似虛無縹緲的無線電頻率,卻是確保航空安全的實實在在的「生命線」。管制員和飛行員需要通過無線電通話來完成飛行任務,一旦無線電通信中斷,天上的航班就如同「失聰」了一般,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但是,無線電頻率卻很容易受到非法幹擾。
4月11日一天之中,民航華北空管局北京區域管制中心8個對空指揮頻率受到嚴重幹擾,使得飛行員和管制員的通話信號一度中斷。為確保安全,當日,華北空管局只能加大飛行間隔,實施流量控制,好在最終避免了事故發生,確保了安全。
據統計,近年來,無線電幹擾事件呈井噴式增長。今年一季度,僅華北地區就發生了546次,同比增加了293次。
到底是誰掐斷了航空安全的「生命線」?面對此種情況,民航空管部門又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徹底將這「隱形殺手」拒之門外?
「隱形殺手」的真相
所謂無線電幹擾,主要是指民用航空所用的無線電專用頻率受到其他無線電設備的幹擾,導致通話雜音甚至無法接收信號的現象。
之所以將無線電幹擾稱為「隱形殺手」,是因為相對於惡劣天氣、機械故障、人為差錯等造成飛行事故的因素來說,無線電幹擾不僅飄忽不定、難以捉摸,而且隨時都有可能在最繁忙、最緊張的航路上給航空安全致命一擊。據悉,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NASA)航空安全報告系統的多份意見書,都引用了一些可能是由無線電幹擾所引起的空難報告。
據華北空管局通信導航監視部部長赫強介紹,管制員對飛機的指揮主要靠無線電通話。無線電幹擾輕則可能使通話質量受到影響,增加管制員和飛行員出錯的概率;重則使通話中斷,引發不安全事件。
「即使無線電幹擾非常輕微,只是影響了通話質量,也可能帶來機組聽不清指令、需要管制員重複發送指令的情況,加大了管制員的工作量。」華北空管局的管制員小張說,在航班較少的時候,頻繁重複指令尚可接受;一旦航班量較大,則可能忙中出錯。「而一旦無線電幹擾嚴重到導致通話中斷,空中的情勢就很危急了」。
與其他看得見的有形損害不同的是,無線電幹擾的破壞力體現在,可以在短時間內對三類主要設備「一網打盡」,強幹擾源可以同時導致通話中斷、雷達失效、導航信號失真。而且,民航的大多數設備都有備份,即主機故障後,備機馬上啟用,並不影響使用,但無線電幹擾則可以令主備機同時失效。
此外,無線電幹擾帶來的並不僅是安全隱患,還會導致航班延誤,影響民航運行品質的提高。在4月11日北京區管受到無線電幹擾的案例中,華北空管局被迫對外發布了兩個多小時的流控指令,導致多架次航班受影響。同樣,去年,因湖北空域的無線電幹擾情況十分嚴重,廣州區域管制中心不得不控制航班流量,導致廣州機場的多個航班晚點。
無線電幹擾來自何方?
無線電幹擾問題由來已久,且隨著通信設備的發展,有愈演愈烈之勢。
「以前幹擾源主要以尋呼機臺為主。而現在,幹擾源則涉及視頻傳輸設備、有線電視信號洩漏、調頻廣播電臺、大功率無繩電話等多種幹擾。特別是各種非法設臺、違規使用的調頻廣播電臺,對地空通信的影響最為嚴重。」華北空管局設備維修中心副主任李寶昌介紹說,4月11日北京區管遭受的無線電幹擾就是一起典型的廣播電臺造成的無線電幹擾事件。
用於機組和管制員聯繫的頻率是民航無線電專用頻率,有著固定的頻率和輻射範圍,本應與社會廣播電臺等無線電頻率錯開。但如果有單位或個人非正常使用廣播發射臺,就會對民航的無線電頻率產生幹擾。「不少個人或單位申請了頻段後,超功率運行。特別是一些鄉鎮,不按規程操作無線電,為了擴大傳播範圍,使用超出規定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功率,這都會對民航造成嚴重的影響。」赫強說。此外,不少廣電設備故障後也會發送比平時大得多的功率。
除了這種有意識的違規行為外,很多無意識的行為也可能造成無線電幹擾。比如,當大功率無繩電話被使用時,以相當大的功率持續發射話音,就可能產生無線電幹擾,在空管頻率中出現電話的話音。此外,各種視頻回傳設備也可能造成無線電幹擾。
治理無線電幹擾需出「組合拳」
無線電幹擾發生突然,沒有預警,事前不能進行有效防控,事後排查難度大。要徹底治理無線電幹擾,僅靠空管一己之力尚有困難。
據華北空管局介紹,為治理無線電幹擾,其多次向無線電管理相關部門發函,呼籲及時排查幹擾,保護航空無線電。為儘快查明幹擾源,華北空管局還使用生產運行經費,安排校驗飛機測探幹擾電臺位置,同時組織技術人員使用無線電監測車輛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地區範圍內查找無線電幹擾源。但儘管如此,由於排查手段較為有限,查找工作的開展十分艱難。
「因為查找時也正是幹擾發生之時,飛行安全必然存在隱患。而且,由於無線電排查範圍廣、難度高,查找起來耗時長,這就導致無線電幹擾問題難以迅速解決。所以,民航在治理無線電幹擾的過程中,光靠技術查找是遠遠不夠的,應該以預防為主。」長期參與無線電幹擾治理的李寶昌表示。
至於如何事先預防,赫強建議,應該著重做好宣傳工作。相關部門應對無線電管理的各項法規政策多加宣傳,讓公眾和相關單位知道民航無線電專用頻率對民航安全的重要性和無線電幹擾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從意識上加強防範。
此外,赫強表示,由於無線電管理涉及的部門較多,所以,要治理無線電幹擾,民航空管部門不能「單打獨鬥」,要與地方政府和無線電管理部門合作,加大對航空安全生產手段的保護力度,加強對無線電發射設備的管理、監督、檢查,為空管指揮創造良好通信環境,確保「生命頻率」的暢通無阻。
民航時評:事關生命安全,任何理由都顯得蒼白無力
作為關係著千萬旅客生命安全的民航專用無線電頻率,卻時刻處於被幹擾的威脅中,而且情況愈演愈烈。治理無線電通信幹擾,就是在維護航空安全的「生命頻率」,事關千千萬萬旅客的生命安全,實在容不得任何理由的拖延。
治理無線電幹擾刻不容緩。隨著科技的發展,擁有無線通信設備並不是什麼難題,只要有興趣,很多個人都有能力置辦一個無線電臺。而與此同時,民航發展十分迅速,民航專用的無線電通信頻率所承擔的通話量越來越大。若無線電通信得不到有效監管,那麼一旦發生無線電幹擾事件,受影響的民航航班和旅客數量將越來越多。所以,對無線電幹擾的治理和監管必須從嚴、從速。
遺憾的是,受制於多種因素,各方的腳步並不一致。備受幹擾的民航部門積極呼籲,主動行動;違法者往往置若罔聞,我行我素;其他相關管理部門的積極主動性則有待提高,執法力度也亟須加大。
當然,治理無線電幹擾也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幹擾時間不定,難以定位,導致排查範圍大;人手不足,經費有限,治理力度不夠大;多部門參與管理,聯合行動需要協調等。但是,不論何種理由,在千萬旅客的生命安全面前,都顯得無力而蒼白。面對愈加嚴重的幹擾現狀,不論是民航各部門還是地方政府相關部門,都必須認清責任,主動出擊,嚴格執法,真正以實際行動護衛好「生命頻率」的安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