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是性格活潑、能言善道、喜歡交際的外向人;
如果你害怕見陌生人但又由於工作原因不得不與陌生人溝通;
如果你想停止無效社交、把時間留給自己的生活……
你該怎麼辦?
全球一流媒體《赫芬頓郵報》日本版主編、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竹下隆一郎認為:
內向者大放異彩的時代已經來臨!
現在不依賴組織,藉由愛好、內容輸出等,也能和關鍵人物建立社交聯繫;個體的力量被網際網路放大,與其追逐交換名片式的表面社交,不如探尋自己的內在,專注於和有限的喜歡的人深度交往,也可以豐富生活&助推事業。
今天這篇文章就編選自竹下隆一郎的《斯坦福精準社交課:讓怕生的人更成功》一書。
在書中,作者總結了7大社交法則,介紹了諸如「三明治法則」「咖啡的煩惱VS白宮的煩惱」等一系列實用又簡便的方法,教你從關鍵人脈中,找出能一起共事的人,建立強團隊,還有更多打造精準人脈的技巧,讓你在保持社交距離的時代,不聚會、少出門,也能與人高效連結。
01
打造精準社交
信息的傳播方式在不斷變化,人們高速地交換信息——
人們利用網絡進行在線視頻通話的情況增加,彼此的交流沒有預先安排的腳本,人們高速而有效地交換著「新鮮而富有熱度的信息」。
在與對方接觸時,我最為重視的是自己「喜歡對方」的這種感覺。當然,這和戀愛中的「喜歡」是有所不同的,一句話總結就是:「在一起時,是否會直覺地感到舒服。」
打造精準社交的關鍵就在於此。
勉強自己與「難相處的人」繼續相處,是沒有意義的。
與其勉強自己「與難相處的人」相處,不如與「在一起感到很愉快的人」產生聯繫、一起推進工作來得更為簡單些。
· 只和直覺上感到「在一起很開心」的人交往。
· 對於難相處的人,勇敢地保持不關心的態度。
02
給內向者的七條「斯坦福派」社交法則
尋找七個你喜歡的人
訓練自己嚴選「三明治餡料」,在嚴酷的世界中生存。
「三明治餡料」理論來自史丹福大學的艾希教授:「如果今後各位進入商界,一定會遇到不知何為正確答案的時候。這時,就像選擇自己喜歡的三明治餡料一樣,依據自己的感覺進行選擇,結果可能會更好。」
能夠讓自己的企業在真正意義上有別於其他公司的,正是高層管理者們拋卻道理後的熱情,以及他們在經歷了人生各種煉獄般的考驗後形成的情感上的「喜歡」。
首先有意識地找出七個自己喜歡的人。
鍛鍊自己以「喜歡」為基準進行選擇,只和七個你喜歡的人進行聯繫。
不要結交把 「嗯,不過」「雖然這麼說」 這種話掛在嘴上的人
作者參加過一個有趣的表演工作坊。
首先要從小組六個人當中選擇一個人作為「發表意見的領導」一角,老師只會規定這個人的發言內容,餘下五人的工作內容是要準備宴會。他們要在大家面前「用三種模式表演短劇」。
演出的第一種模式規定:發表意見的領導無論聽到什麼都要說「NO(不)」。
第二輪發表意見的領導被要求對於任何意見都必須說「YES(好)」。
最後一種模式的短劇演出。在這個模式中,領導必須說「Yes,but(嗯,不過)」。
作者發現在溝通中真正讓人感到困擾的是總說「嗯,不過」這種模稜兩可的話的領導。
這種談話好像會永遠進行下去,大家的心情開始煩悶起來。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之前一直被否定、被說「NO」時,大家還有笑聲,相比之下,此時討論的氣氛竟然還不如一直被說「NO」時那樣輕鬆。
在「Yes,but」劇中,領導看似是贊成的,卻又在「不過」的後綴中說出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導致雙方的對話範圍越來越狹窄,話題無法「展開」。
先別交換名片, 直接開始交談
名片上沒寫的信息更能提高親密程度。
與其談論各自的職位,不如與初次見面的人談論「最近在做的有意思的事」「工作上的展望和夢想」「關注的新公司(今後可期待的新興企業)」等。
小型談話的要領(請在一張A4紙上寫出以上三條備忘錄):
為自己配備一位「商業教練」
大多數人的煩惱只有兩種,分別是「白宮的煩惱」和「咖啡的煩惱」。
所謂「白宮的煩惱」,指的是總統、專業人士和閣僚應該一起努力去面對的世界級課題,例如「如何消滅戰爭」「縮小貧富差距」等等。這些煩惱是憑個人的力量無法解決的。
而「咖啡的煩惱」指的就是那些和朋友、領導或者家人一起去咖啡店,邊喝咖啡邊商量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作者建議:需要拿出勇氣,拜託重要朋友來做「指導教練」,如此一來,你們之間就能進行完全不同的交流了。
這樣的訓練,每周可以設置三十分鐘的訓練時間。
用抽象的話語展開對話和思考
提出抽象問題,驅動想像力。
在聊天時,要注意:「具體的事物會有損多樣性」「抽象的話題能讓談話變得曖昧模糊,使更多的人能夠參與進來」。
它容許人們進行多樣化解讀,因此,即使談話者對於主題不是十分了解,也能加入到談話當中來。
看報紙、看電視時遇到了有趣的詞,或者在和某人聊天時覺得某個說法很棒時,就記錄下來,投到「大腦口袋」裡。
用紙和筆吸引別人
我在遇到重要的人或者覺得今後會有深度交往的人的時候,就會應用這種方式,馬上在筆記上畫圖,有時會真的用剪紙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有形」化。
使用便利貼,讓問題「看得見」。使用素描本做一個連環畫風格的陳述。
使用具體物品,現場製作,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充滿變數的時代裡尋找「微小的變革者」
手冢先生是一家擁有兩千五百名男公關的俱樂部的管理者。
他說,在男公關的世界裡,比起用電子郵件傳達事情、用合同規則來約束對方,不如口頭說服對方,用吵架的方式向對方傳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更「奏效」。比起看名片,不如看面前的對象「在說什麼」,這樣更具有震撼力。通過談話一決勝負,而非文字。
而矽谷最喜歡「交談」。從積極的意義上講,這是一群「想要搞破壞」的人,他們聚在一起,把想到的創意和某人談一談,然後便一往無前。更容易激發出偉大的創意。
打造精準人脈,要重視談話中的「破壞性」。多找機會進行見面溝通。
找出身邊的「微小變革者」——用不同角度去看問題的人、不斷升級自己認知的人——如果能做到有別於昨天的「1.1倍」,那麼今天就是「1.1」。這樣不斷地重複著,很快就能超過「2.0倍」。
我們要和那樣的人成為朋友,哪怕只有幾個人,甚至只有一個人也好。看見對方的成長,自己也會受到刺激,從而發生改變。去發現進行「1.1倍」改革的人,也是打造精準人脈的秘訣。
03
如何進行精準社交
帶地圖不如帶指南針,要相信你喜歡的人
當你身處一塊地圖也沒有記載的未知土地上時,與其帶一個畫滿了世上所有區域和道路的地圖,倒不如帶一個能辨認方向的指南針。
劃時代的商業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進入職場的時代也近在眼前。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比起一個事先寫滿了職業規劃和人生戰略的「地圖」,人們更渴望有一個能幫助自己隨時辨別前進方向的「指南針」。
於我而言,所謂的指南針就是「和真正有趣的人相遇,並喜歡上對方,和這個人一起工作」。
因為棘手的人際關係而消耗人生,那是得不償失的。跟隨自己認定的那個人的腳步去構築自己的事業,這才是時代的大勢所趨。
· 遇到合得來、感覺對的人就跳槽
· 不斷地與精準結交的人一起共事
找到喜歡的人後,再開展新項目
不是想好做什麼以後再去僱人,而是因為結識了想在一起工作的人,才開始工作——這便是促進新項目成功的秘訣。
在今後的社會中,我們必須面對堆積成山的所謂「沒有答案的問題」。如果沒有可以依靠的「專家」,就需要自己從零開始成為「專家」。為此,只能通過建立「精準人脈」,和喜歡的人一起,不斷去挑戰。
如何鑑別對方是不是自己喜歡的人
「對話」是你鑑別自己喜歡的人的有效方法。
提出所謂的「絕殺問題」——這就像足球比賽中上演的「絕殺傳球」一樣,我將以「能否回答好這些問題」為參考,明確自己是否能夠「喜歡」上對方。
第一個絕殺問題是:「你認為AI(人工智慧)會給你的工作和人生帶來怎樣的改變?」
問這個問題,可以了解對方是否能夠抽象地理解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結構,將來如果我們不能和那樣的人一起工作的話,就將會被時代所淘汰,而且我也喜歡能夠像這樣思索未來的人。
另一個「絕殺問題」是問對方:「你最近的1萬日元都用在了什麼地方?」
作者所說的1萬日元合人民幣622元,通過詢問花錢做了什麼,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本質。
除此之外,有效的方法還有一起散步。通過散步,你可以清楚地了解對方。
讓對方喜歡上自己的三個方法
經常在生活中做一些新的嘗試,比如讀自己以前覺得讀不進去的書,哪怕每天只能讀幾頁。倘若經常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那些微小的「變化」,深入思考這些變化背後的意義,那麼就會令你在工作的閒聊時間或是吃飯時的對話中充滿魅力,對方也會對你產生更大的興趣,說不定還會給你的工作提出建議。
還建議「在社交平臺上保持活躍」,不斷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能吸引更多興趣相投的人。
堅持做讓對方感到違和的「趣事」。一個人不論擁有多麼有魅力的才華,如果不常做有趣的事,他的天性和本能就得不到磨鍊,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周圍的人厭煩。因此,一定要做有趣的事。
違和的「趣事」是指讓對方覺得和平時不一樣,是自己生活中沒有過的感受,對方就會認為你是一個「有趣的人」。
越具有「違和感」,越能在他人心目中產生具有積極意義的吸引力。
-END-
來源 | warfalcon(ID: rea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