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條惟妙惟肖的海蛇,實際擺放之前還要通過3D列印等技術手段來模擬效果。
踩在農曆蛇年的尾巴上,來看對蛇情有獨鐘的旅法藝術家黃永砯(píng)。中國美院的一條官方微信最近讓不少人大開眼界,原來,被稱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四大天王」之一的黃永砯,這兩年在法國搞出了那麼多條「蛇」。為什麼是蛇而不是別的什麼動物形態?那些碩大的裝置是怎樣被製作、擺放成型的?我們找到旅法當代藝術家、曾是黃永砯助手的高潔來解密。
這件作品(法國羅亞爾河入海口的海蛇骨架裝置)黃永砯在2012年就已經完成了,作為Estuaire當代藝術展中的一件作品,也是法國南特旅遊局的一個永久展示的藝術項目,當時在法國引起的反響很大。
海蛇骨架的材料用的是鋁合金,事實上,這件作品在技術上確實有很大的難度,因為在此之前很少有什麼作品被安置在海裡面。從計劃構思到最終動手製作,前後差不多花了一年多時間。作為他的助手,一起想了很多方案。因為海洋環境比較複雜,材料的運用尤為重要,既要防腐蝕,又要防海洋生物的破壞,甚至還嘗試過3D列印技術等等。不得不說,他的動手能力非常強,對細節的把握尤其強,像很多拼接工作都是自己直接上手,因此幹活經常會受傷。
整個海蛇的骨架長度大概有130米,骨架彎曲的弧度模仿了附近的聖納澤爾橋的曲線。黃永砯的作品其實是比較複雜的,他在觀念上一直有新的突破,但是整體風格一直不是割裂開來的。看他的作品,如果單純只看某一件的話,幾乎很難理解,你必須整體連貫起來看。比如,2009年在紐約展出的一件大型裝置「蛇塔」。也是以蛇的骨架為主題做的一個塔狀裝置,從尾部到頭部的環形設計被賦予了不同歷史和宗教的細微暗示。蛇的肋骨幻化為這個裝置的弧狀支撐,塔的部分格局構成了一個十字。
黃永砯的作品裡面會出現很多動物,蛇、蠍等「五毒」生物是他最常用的。東西方文化,體制,衝突和對抗,大地藝術,環境,這些都是他作品表達的關鍵詞,但是你必須把它們貫穿起來,才能了解一個相對立體的黃永砯,否則很難看懂他的作品。
他在1989年到巴黎,這是他的一個轉折點。那時候,西方前衛藝術的高潮已經過去了。而這本來正是中國藝術家在國內創作所面對的主要關鍵。黃永砯選擇了把時間差異轉化為文化差異,在中西方文化必然的矛盾縫隙之間滑動,作為自己的落腳點。這也是每一個初到西方的東方人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因此,黃永砯的作品在海外華人和西方文化界更容易被理解。
黃永砯一直沒停下來,現在還是在一直創作大型的裝置作品,與環境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去呈現他的思考,比如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關係。(高潔 餘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