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李嘉誠宣布在5月15日股東大會後,正式離任集團主席位置。他多次衷心感謝股東們多年的厚愛與支持,表示這些他都一直牢記在心裡。「回望過去,我非常感謝這一生有這樣的福分,創立了長江集團,各位股東,為股東爭取價值,能夠服務社會,這是我最大的光榮,日後我會做集團的資深顧問,同時還會投入到基金會的工作,特別是醫療和教育,推動改革。」
同一天長和也發布公告:「本人決定於應屆股東周年大會後退下公司主席職位,並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回望過去,本人由1950年創業開始,1972年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市,於過去68年間,一直帶著長江集團穩步發展,經內部增長及收購合併,積極拓展業務及收益多元化與全球化,並適時作策略性檢視以及重組,盡心盡力為股東爭取最佳利益及回報增值,本人衷心感謝各股東多年來對本人的支持及信任。」這位香港「超人」,他以70多年的從商經曆書寫的商業傳奇,畫上了句號。下一段人生篇章,這位超人將餘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和醫療的改革上,更是對社會發展有利的一件事。
香港首富、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主席。2018年5月,90歲高齡的李嘉誠正式宣布退休,李嘉誠曾是中國和亞洲首富的,雖然現如今已逐漸被馬化騰、馬雲這些網際網路巨頭趕超,但是他在香港的地位還是無人能比的。那麼,2018年李嘉誠的資產到底有多少個億呢?曾經親口說自己的身價至少被低估了40%。
李嘉誠先生14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為人謙遜儒雅,事業長盛不衰。曾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集團公司,經營的業務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包含地產、港口貨運、超級市場、基建、電訊、酒店、保險、水泥、電力、能源、網絡等等;目前他旗下的商業帝國的主要利潤有39%都來自歐洲,在英國的投資,更是被形容為「買下了整個英國」。他還投資了Facebook,如今擁有4.5%的Facebook股份,這部分股票的價值就幾乎相當於馬雲身價。2018年福布斯富豪榜最新數據顯示,李嘉誠身價為36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66.24億元。然而也有傳聞其身價至少被低估40%,李嘉誠家族真正總資產無法估量。
俗話說:一命二運三風水,那麼,李嘉誠先生為何能成就如此大的事業,六子發現通過研究八字能夠看到一個人的經歷,同時也能學到寶貴的經驗。
李嘉誠於1928年7月29日,農曆戊辰年6月13日亥時,誕生於廣東潮州市北門街面線巷的一個教師之家,其八字為:
八字解析
李嘉誠的八字日元為庚金,生於土旺之月,土是生金的元素,是日主的正印。月上己土及年柱戊辰都是生旺庚金的,加上日支午中的己土正印。日主有五重土生身,屬於身強,命理中身強者可擔財官。
通過月令未土分析,未是木庫,木是日主的財。未中藏幹己丁乙,己土為日主的正印,丁火是正官,乙木是正財,因此,在這月令未土成了財、官、印的寶庫。更妙的是己土、丁火雙雙透出天幹,且同歸祿於日支午上,可稱為月令生化有情,官印相生共輔日主。
氣候的調節上,未土是燥土,又臨日支午火,初看會覺得火旺土燥。但是日主生於夏末秋初,火退氣,金進氣,再加上年支辰庫溼土以及時支亥水調侯潤燥,則不溼不燥,趨於中和。
木是命主的財,除了帶官帶印的月令財庫外,年支辰中含乙木為正財,時支亥中含甲木是他的偏財。正、偏財星在四柱地支中三含藏,正財坐月庫,偏財坐長生,(甲木長生於亥)年支辰土是他的印星,印中有乙正財,這樣剛好構成財庫中有印,印中有財,食神坐祿,祿中有偏財的格局。更妙之處在於命主四柱中財星不透,更能使財富聚集。命書上說:「財宜藏,藏則豐厚」,「財有庫,發則能存」。
李嘉誠八字土旺,土旺者有包容力,誠實、忠厚、寬大、仁愛,做事深思熟慮,同時土與房地產運息息相關。日主庚金,性格剛毅果斷,是非分明,大方細心,屬於重情重義之人,但是比較固執,好打抱不平。其朋友較多,人際關係網較廣,貴人多助,富有理想、直覺和遠見,能夠預知外在環境的變化和未來的趨勢。因而不斷地與政治界、工商界、實業界、經濟界的名流合作發展,使財庫不斷擴大而成為香港首富。
李嘉誠八字總體土旺身強,以木為用以水為喜,所以他在24歲之前,是其一生最艱難的時候。24歲之後,一路水木財星旺地,必然能一發沖天,富堪敵國。
李嘉誠運勢分析:
1、1931年-1941年行庚申運,庚申為比肩,為忌神,其雖讀書刻苦,學業優異,但適逢戰亂,其父失業,命主失學,生活艱辛。
同時申為驛馬,驛馬為走動搬家之象。1940年(庚辰年)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14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後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莊靜庵。故而與家人跋山涉水,奔波逃難到了香港,寄居與其舅父莊靜庵家裡。
2、1941年-1951年行辛酉運,辛金為劫財忌神臨旺地,酉為羊刃,克父不利,1943年癸未,父星入墓,李嘉誠父親因肺病去世。其父去世前,把李嘉誠叫到床前,輕聲告誡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先是在一家茶樓拎著一把大茶壺吆喝著跑堂子,之後便在其舅父的鐘表店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兩年後,他為了創建一份屬於自己事業,脫離舅父的庇護,去一家五金製造廠及塑膠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行街仔」的推銷生涯。他每天背著一個裝滿了樣品的大包出發,乘巴士或坐渡輪,然後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跟別人磨嘴皮子。他說:「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開初別無他法,只能以勤補拙」。
不久,帶有一身潮商細胞的他,很快就成了一名出類拔萃的推銷員,連一些經驗豐富的推銷老手也相形見絀了。次年丙戌,丙辛合,去殺留官,李嘉誠升職為部門經理。丁亥年,官印相生,再升為塑膠帶公司總經理。1950年(辛酉大運,庚寅年),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灣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名字長江五行水旺,為八字喜神,大吉大利。
3、1951年-1961年行壬戌運,壬為食神,是生財之源,適合投資創業。此運中1957年(壬戌大運、丁酉年)李嘉誠在雜誌中看到一則消息,說義大利某家塑膠公司設計出一種塑膠花,即將投放市場。
李嘉誠天才地意識到,戰後經濟復甦,這種價廉物美的塑膠花一定會大受人們喜愛。當時塑膠花的專利是一家義大利的公司,為此利嘉誠親自前往,並且扮作華工到工廠打工,了解這種塑膠花的生產工藝。並且經過市場調研找出最受歡迎的一款,回到香港後,便決意投產。此時流年趕上己亥、庚子,財星得力,產品很快就賣火了。接下來的流年又是壬寅癸卯甲辰,一路財星照命,李嘉誠的塑膠花又在東南亞和歐洲市場熱銷起來,正是「財源通四海,利潤達三江」啊,用他自己的話說,「發財像火箭速度一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塑膠廠一下子變成了蜚聲全港乃至全世界塑膠花生產的最大廠家,因而李嘉誠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美譽。
其後,李嘉誠又以他獨具的慧眼,看到了房地產行業的巨大潛質和光明的前景下,開始進軍房地產行業。1958年(戊戌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興建一幢12層高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庚子年),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李嘉誠的事業迅速走向輝煌。
4、1961年-1971年行癸亥運,癸亥為食傷,命書有云:「食神生財,富貴自天排」。
亥未拱木,食財兩旺,1963年癸卯年,流年地支與大運以及月令未土,亥卯未三合妻財局,李嘉誠與相愛多年但遭父母反對而遲遲未能走到一起的表妹莊月明結婚。並請風水師在深水灣看中一處風水寶地,花63萬元買下了一幢豪華的花園洋房,作為他們的愛巢。那裡依山傍海,藏風聚氣,來龍似牛背屏風,山形如糧倉金庫,是招財進寶的絕佳風水寶地,為李嘉誠的事業助力不少。此運中甲辰年,財旺生官,長子澤鉅出世,丙午年,殺星透清,生次子澤楷。
1967年,丁未年,未土雖為忌神,看似不利,但是與大運亥未拱合財局,反而產生機遇。香港左派暴動,地價暴跌,李嘉誠就是在此輪地產低潮中成功抄底,大量低價購入大批土地儲備,從此奠定了其商業王國的基礎。
5,1971年-1981年行甲子運,甲為偏財,財星清透,子辰半合水生財,此運中李嘉誠財富巨增,財源廣進。
1971年,辛亥年,長江地產有限公司成立;
1972年,壬子年,李嘉誠又趁著香港股市一片大好之際,將長江地產改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騎牛上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成為「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又並收購「泰偉有限公司」。隨後兩年裡,長實股票又相繼在倫敦和溫哥華上市,並兩次發行新股集資上億港元,實力大增。隨之大量購入地盤,興建樓宇出售,在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這6年間,長實贏利增長近30倍!
甲子大運,1977年,丁巳年,巳亥衝,食神衝官星,有投資於官方之象,這一年是李嘉誠取得驚人業績的一年。是年4月4日,長江實業參與香港開埠以來最為浩大的公共工程——地鐵遮打站、金鐘站的上蓋興建權的競投。李嘉誠以誘人的條件挫敗置地等30家競投公司,一舉中標。頓時,長實聲名大振,信譽猛增。當年新聞界盛讚為「三級超升」。
月底,長實通過發行新股和大通銀行的支持,斥資1.3億港元,收購了美國人控制下的永高公司。該公司擁有香港希爾頓酒店和印尼峇里島凱悅酒店的經營權。希爾頓酒店位於中環銀行區,佔地約3.9萬平方英尺,房間達800間;凱悅酒店房間為400間,佔地約40英畝,酒店四周是開闊的熱帶植物園。這兩間酒店,每年為長江實業帶來經常性收入2500萬港元(以當年物價計)。
1977年中期,李嘉誠購入大坑虎豹別墅的部分地皮——15萬平方英尺。虎豹別墅為星系報業胡氏家族的祖業,據介紹該家族的一篇文章稱:
「所謂別墅,其實不是一座私人花園住宅,而是規模宏偉、饒有特色的公園。有巍峨屹立的七層白塔,紅牆綠瓦的亭臺樓閣、展覽館,碧波蕩漾的遊泳池,動物雕塑裝飾著崖壁,還有敘述警世故事的泥塑及假山、山洞等,參觀、遊樂、購物、休息場一應俱全。到過虎豹別墅的人,無不稱讚它的豐富多彩,富麗堂皇。」
李嘉誠購得地皮後,在上面興建了一座大廈。遊客批評大廈與整個別墅風格不統一。李嘉誠遂停止在地皮上繼續大興土木,儘量保留別墅花園原貌。
甲子大運,次年1978年戊午年,殺印兩旺,李嘉誠的事業再攀高峰,
與香港第一財團滙豐銀行攜手合作,重建了位於中區黃金地段的華人行綜合商業大廈。李嘉誠雄心勃勃,溫和進攻,先是從滙豐手中收取七千萬股控股權,為最終吞下整個龐然大物——英資第二大老牌銀行「和記黃埔」做好了準備。然後,用了兩年的時間,以7億元的資產,逐步吞併了市值62億元的「和黃」,創造了「蛇吞象」的商業奇蹟。這時李嘉誠已擁有 1450萬平方英尺的地產,超過了只有1300萬平方英尺的置地公司,實現了當初的宏願,成了香港首屈一指的「地產大王」。
說起滙豐,港人無人不曉,所用的港紙(港幣)幾乎全是滙豐銀行發行的。滙豐的中文全稱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創設於1864年,由英國、美國、德國、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間英資銀行。現為一家公眾持股、在港註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東為19萬人,約佔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滙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
當時的滙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MichaelSamdberg),李嘉誠尋求與滙豐合作發展華人行大廈,正是與沈弼接洽的,兩人還由此建立友誼。香港經濟界的人常說:「誰結識了滙豐大班,就高攀了財神爺。」
滙豐是香港第一大銀行,又是以香港為基地的龐大的國際性金融集團。1992年,收購了英國米特蘭銀行的滙豐集團,其資產總值達21000億港元,躋身全球10大銀行之列。1992年年底在港發行股票總市值為1399億港元,佔香港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0.5%。該年度,集團總盈利為129億港元。滙豐的聲譽,還不僅僅限於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它在香港充當了準中央銀行的角色,擁有港府特許的發鈔權(另一間獲此特權的是英資渣打銀行)。在數次銀行擠提危機中,滙豐不但未受波及,還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騎士」。
一個多世紀來,經滙豐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計其數。20年紀60年代起,剛入航運界不久的包玉剛,靠滙豐銀行提供的無限額貸款,而成為著稱於世的一代船王;現在,李嘉誠取得滙豐銀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關係,未來極有可能在滙豐的鼎力資助下,成為香港地王。
李嘉誠與滙豐合作發展舊華人行地盤,業界莫不驚奇李嘉誠「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實,熟悉李嘉誠的人知道,言行較為拘謹的李嘉誠,絕不像一位談鋒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他像一位從書齋裡走出來的中年學者,亦不像那種巧舌如簧、精明善變的商場老手。
李嘉誠靠的是一貫奉行的「誠實」,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譽」,尤其是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一役,使他名聲大振,信譽猛增。所有這些,就是他與滙豐合作的基礎。
舊華人行的拆卸工作始於1976年2月10日,誰都想與業主滙豐銀行合作興建新華人行。
相傳華人行的來由有這麼一則掌故。在20世紀初,港島中環是洋行的天下,華商想躋身中環無立錐之地。當時有一位地產商在皇后大道中興建一座商業辦公綜合樓,樓建成後,華人競相入夥承租。洋人一貫自以為高人一等,不屑與華人同樓棲身,已付訂金的洋人紛紛退租。於是此大樓便成為華人的「獨立王國」,大樓名稱便改叫「華人行」。不少華人從華人行發跡。最具影響的一件事之一,有香港股壇教父之稱的李福兆,於1963年與友人在此密謀成立與香港會抗衡的證券交易所,秘密安裝150條電話線至華人行,並於1969年年底宣告遠東交易所開業。
1974年,滙豐銀行購得華人行產權。因年代久遠,建築已十分陳舊;更因為華人行位於高樓林立的中環銀行區,原來的華人行大樓已日益變成小矮人。1976年,滙豐開始拆卸舊華人行,清出地盤,用於發展新的出租物業。
在地產高潮,位於黃金地段的物業,必寸樓寸金。加之華人行在華人中的巨大聲譽,華資地產商莫不想參與合作,分一杯羹。
李嘉誠便是其中之一,他穩操勝券,果然如願以償。
是長實中標獲取中區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才使得「高高在上」的滙豐大班沈弼關注起地產「新人」李嘉誠來。他仔細研究了李嘉誠合作的意向材料,拍板確定長實為合作夥伴——此時,與李嘉誠中標地鐵上蓋不滿一個月。
長實與滙豐合組華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華人行綜合商業大廈,大廈面積24萬平方英尺,樓高22層。外牆用不鏽鋼和隨天氣變換深淺顏色的玻璃構成。室內氣溫、溼度、燈光,以及防火設施等,全由電腦控制。內裝修豪華典雅,集民族風格與現代氣息於一體。整個工程耗資2.5億港元,寫字樓與商業鋪位全部租出去。
1978年4月25日(戊午年),華豪公司舉行隆重的華人行正式啟用典禮,滙豐銀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禮,剪彩並發表講話:
「舊華人行拆卸後僅兩年多一點時間便興建新的華人行大廈。這樣的建築速度及效率不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稱典範。
「本人參與滙豐銀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從事工商業而著稱於世,不管與海外公司還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誠實的商業信用而受人稱讚。我可以這樣說:新華人行大廈不愧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範!」
長實與滙豐,都是本工程的開發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噓」。他對港民和新華人行的讚譽,也就是對李嘉誠的讚譽。
先於正式啟用的3月23日,長江集團總部,遷入皇后大道中29號新華人行大廈。長江正式立足大銀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環,地位更上一層樓。
新華人行被人們視為長江的招牌大廈。
李嘉誠與滙豐合作的良好開端發展為未來的「蜜月」——滙豐力助長實收購英資洋行,並於1985年邀請李嘉誠擔任滙豐的非執行董事。
曾有記者詢問他與地鐵公司、滙豐銀行合作成功的奧秘,李嘉誠道:
」奧秘實在談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捨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要佔小便宜,否則就沒有朋友,我想經商的道理也該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