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時辰子為首,十二生肖鼠佔頭」。在十二生肖中,鼠居首位,隨著鼠年的到來,新一輪的生肖輪迴又將展開。
小夥伴們還記得當年的「猴腮雷」嗎?這一次「猴腮雷」之父——著名藝術家、奧運福娃設計者韓美林先生再次操刀為《庚子年》的小老鼠設計了兩款生肖郵票,庚子鼠年生肖郵票分別命名為「子鼠開天」和「鼠兆豐年」。
子鼠開天
鼠年
古語有云:"自混沌初分時,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交合,萬物盡皆生。"傳說天地之初,渾沌未開。老鼠勇敢地把天咬開一個洞,太陽的光芒終於出現,陰陽就此分開,民間又稱"鼠咬天開"。
新中國統計史上也有很多「子鼠開天」大事件,您知道都有哪些嗎?下面讓小編帶您數一數。
歷史告訴你
新中國統計史上的「子鼠開天」大事件
統計部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即成立統計處,不過當時的統計處還不是作為獨立的政府部門存在,而是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計劃局下的一個職能處室。
1950年4月,東北統計局成立,是我國第一個成立的大區統計局,是新中國政府統計的發源地。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7次會議任命薛暮橋為中央人民政府國家統計局局長。9月8日,國家統計局開始辦公,全國統一的統計工作正式拉開歷史大幕。
1954年,原中央人民政府國家統計局正式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並沿用至今。
截至2020年,新中國政府統計機構已成立68周年。新中國的政府統計也由最初隸屬於其他部門、僅有20多名工作者的一個處室,發展成為一個下設21個行政及參公單位的國務院直屬機構,建立了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統計幹部隊伍。
大型普查
人口普查篇
1953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國家統計局於1954年公布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這次普查刷新了當時中國人頭腦中的 「四萬萬七千五百萬」這個估算數字,代之以明確的概念——新中國有六萬萬人口。1964年、1982年我國分別開展了第二次、第三次人口普查,一直到1990年我國開展第四次人口普查後,正式確定每10年組織一次人口普查。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恰好是第七次人口普查年哦!
經濟普查篇
我國經濟領域的普查始於1950年的第一次全國工業普查。至2003年,我國先後完成了3次工業普查(1950年、1985年、1995年)、1次第三產業普查(1993年)、2次基本單位普查(1996年、2001年)。真正意義上全國性的經濟普查,則是2004年的第一次經濟普查。此後全國經濟普查每10年進行兩次,分別在逢3、逢8的年份實施。
農業普查篇
為了全面了解「三農」基本情況、準確把握「三農」發展變化,國務院於1996年組織實施了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2006年8月,國務院頒布《全國農業普查條例》,決定每10年進行一次普查,將農業普查納入到法制化發展軌道。目前,我國已組織了三次全國農業普查(1996年、2006年和2016年)。農業普查為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翔實的統計數據支撐。
大型普查的誕生與發展,真實記錄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也邁出了統計服務緊緊圍繞國家建設和發展的堅實腳步。
統計法
1983年,國務院頒布了新中國的第一部統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統計法》的頒布實施,結束了我國統計工作長期以來無法可依的被動局面,標誌著我國統計工作開始進入法制軌道。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統計制度的改革和發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分別於1996年、2009年對《統計法》作出了修訂,最新的《統計法》於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經過兩次修訂,基本解決了《統計法》中存在的缺乏保護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獨立行使職權的有效措施以及《統計法》法律責任條款規定不完善、制裁措施不力等突出問題。「26個不得」更是成為規範統計行為的重要法律底線。
當然,中國統計歷史上的「子鼠開天」大事件還遠遠不止這些。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正是這些一次次開天闢地的大事,推動著我國的統計事業不斷前進,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豐富詳實的統計數據支撐。
鼠兆豐年
鼠年
人們根據老鼠有掘穴儲糧的習性,延伸為積財之意。古代尊奉老鼠為「財神」,是吉祥富裕的象徵。(萬萬沒想到吧!)「人喜盛世,鼠兆豐年」是民間非常常用的一副楹聯,盛世豐年,這是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最高期許,國富才能民強,年豐才能安康。
時光不語,而奮鬥留痕,統計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用數據真實地反映著新中國如何從最初的一窮二白髮展至今天的國富民強,讓小編帶大家回顧下新中國成立以來那些激動人心的「鼠兆豐年」關鍵年。
數據告訴你
新中國歷史上的「鼠兆豐年」大事記
綜合國力:
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中國誕生時,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經過長期努力,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3679億元,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居全球第11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1986年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超過義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10年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並連年穩居世界第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近年來,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0萬、80萬和90萬億元大關,2019年根據初步核算結果,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99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按不變價計算,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84.7倍,年均增長8.1%。
產業發展:
從結構單一到百業興旺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百業待興。其中,農業「靠天吃飯」現象明顯,糧食產量較低;工業部門單一,僅有採礦業、紡織業和簡單的加工業;服務業基礎薄弱,發展更是相對遲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農林牧漁業由1978年的1397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73567億元。我國工業發展進入騰飛期,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2019年增加值達269175億元。服務業也進入發展快車道,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而日益興旺,迸發出無限的活力。
與此同時,我國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隨著工業化建設的推進,第二產業比重不斷提升。1978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27.7%、47.7%和24.6%。2012年,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5.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工業、服務業協同發展。2019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7.1%、39.0%和53.9%。
居民收入:
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很低。195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98元,人均消費支出僅為88元。由於人口增長快,積累和消費關係不合理等原因,197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僅為171元,人均消費支出為151元。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5.8倍。隨著收入較快增長,居民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1559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0.3倍。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增加,居住條件顯著改善。
2020年庚子鼠年恰有兩個立春,按照「鼠年難逢雙立春,農家喜宴把肚撐」的俚語, 期盼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這一年,我國將在人均生產總值1萬美元的基礎上,繼續開拓前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參考資料:《新中國統計70年》《輝煌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大事記》
來源:台州調查
原標題:《「數」說鼠年—庚子鼠年郵票外的統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