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千年前唐代於良史留下的這句禪詩用來形容千年之後的葉嘉瑩先生再合適不過了。
10月16日,古典文學研究家、學者葉嘉瑩先生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陸藝術院線公映。
《掬水月在手》講述了葉嘉瑩先生歷經戰亂頻仍、政治迫害、海外飄零,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持續創作、傳承教學,重系中斷的古典詩詞命脈的整個人生歷程,將葉嘉瑩先生的個人生命運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了先生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
這樣一個小眾的紀錄片,在上映幾天中仍然收穫了不少人的認可和安利。
有人很認真地寫了長評,認為這是最美的一部紀錄片了,裡面充滿著中國式的美學和詩意。
有人感嘆,能夠在忙碌生活中靜下來看這部影片,是對心靈的洗禮,葉先生本人便是「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的現世寫照。
也有人是抱著「看看一個老人一生」的心態看完的,而看完之後,她打算給自己的奶奶也錄個自傳,因為,普通人的記憶也值得被保存。
還有的說,一生與詩詞為伴,這才是最浪漫的浪漫。
…….
那麼,為何有這一紀錄片?一切都因為對古典詩詞的熱愛。
導演陳傳興說,「抖音是這一代人的絕句。我期待你們用短視頻、game來表達你們對詩詞的感受。這是我非常微薄的一點信心。」
但是如果這代人只能欣賞抖音等快餐文化,而對於源遠流長的詩歌不屑一顧,那無疑錯過了絕美的一片風景。
而通過葉先生,今天的人們可以看到中國詩詞的源頭以及詩歌中流淌的生命。在眾人之中,總會有人能夠遇得這滄海遺音,新一代的詩詞將從他們當中長出來。總要像葉先生講的那樣,要抱著希望。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導演說,他在葉先生身上看到了她傳播古典詩詞的使命感。正是這種使命感促使他拿起攝像機,希望可以為後世留下點什麼。
他希望觀眾能夠安安靜靜地去感受、去觸碰葉先生的風範。她的一生充滿苦難,所以當她講出『弱德之美』的時候,那是一個很具體的、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葉先生對她自己與詩詞相伴一生的生命歷程的回憶。
葉嘉瑩先生說,她家先世原是蒙古裔的滿洲人,本姓納蘭,祖居葉赫地。清王朝被推翻後,很多滿人都改為漢姓,所以摘取祖籍之地名「葉赫」的首字,改姓為「葉」。
大約在先生三四歲時,父母就開始教她讀方塊字。在她啟蒙時,臨摹過不知何人所書寫的一首白居易的《長恨歌》。詩中所敘寫的故事既極為感人,詩歌的聲調又極為諧婉,因此她臨摹了不久就已經熟讀成誦,而由此也就引起了讀詩的興趣。
「父母雖嚴格教我識字,卻並未將我送入小學去讀書。因為我的父母有一種想法,他們都以為童幼年時記憶力好,應該多讀些有久遠價值和意義的古書,而不必浪費時間去小學裡學些什麼「大狗叫小狗跳」之類淺薄無聊的語文。
因此為我及大弟嘉謀合請了一位家庭教師,這位教師是我的姨母。姨母每天中午飯後來我家,教我和弟弟語文、算術和習字,當時我開蒙所讀的是《論語》,弟弟讀的是《三字經》。」
1941年,葉先生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而她的母親因子宮生瘤在先生開學後不久就病逝了。其時故土淪喪,父親跟隨政府撤往南方音訊全無,她身為長姐,需要將母親的棺槨安置,還要負責照顧兩個年幼的弟弟。
先生說,「當時已是淪陷時期,生活艱苦,伯母親自操勞家務。每當我要幫忙時,伯母總要我去專心讀書。所以我雖遭喪母之痛,但在讀書方面卻並未受到什麼影響,正如古人所說「愁苦之言易工」,在這一時期我反而寫作了大量的詩詞。」比如,在母親離世後,先生寫下《哭母詩》八首,此為其一——
瞻依猶是舊容顏,喚母千回總不還。
悽絕臨棺無一語,漫將修短破天慳。
在大二時,有一位顧隨先生來擔任「唐宋詩」的課程。顧先生不僅有極為深厚的舊詩詞的修養,更兼之他對詩歌的感受有一種天生極為敏銳的稟賦,因之他的講詩乃能一方面既有著融貫中西的襟懷和識見,另一方面卻又能不受任何中西方的學說知識所局限,全以其詩人之銳感獨運神行,一空依傍,直探詩歌之本質。顧先生對詩歌的講授,使葉嘉瑩先生眼界大開。
1945年大學畢業後,葉嘉瑩先生開始了中學教師的生活,由於自己對古典文學的熱愛,遂使得聽講的學生們也同樣產生了對國文課熱愛的感情。於是陸續有友人邀她去兼課,最後在另請人批改作文的條件下,先生同時教了三個中學的五班國文課,一周共三十個小時之多。而由於師生們對國文課的共同熱愛,使得她對如此沉重的工作量也居然絲毫未感到勞苦。
1948年的春天,葉先生離開了故鄉北平,南下結婚,後即跟隨丈夫去往臺灣。而這一去,等待葉先生的卻是一段極為艱苦的遭遇。
在臺灣的這段艱難歲月中,先生見到茂密的鳳凰木,便有感而填了一首《浣溪沙》——面對著異鄉的夏初美景,想到的卻是昨夜的明月下想起歷歷萬事卻無人能訴的鄉思之苦。
一樹猩紅豔豔姿,鳳凰花發最高枝。驚心節序逝如斯。
中歲心情憂患後,南颱風物夏初時。昨宵明月動鄉思。
此後葉先生為支撐家中生計前往北美任教,多年來她在文化不同的外國土地上,用異國語言來講授中國古典詩歌,總不免會有一種失根的感覺。於是,1970年先生寫下一首題名《鵬飛》的絕句:
鵬飛誰與話雲程,失所今悲著地行。
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託餘生。
1978年,葉嘉瑩先生向中國政府提出了回國教學的申請,這主要出於一個書生想要報國的一份感情和理想,以及她個人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的一份熱愛。
所以,1979年,當葉嘉瑩先生第一次回國講學時,她寫下了一首絕句——
構廈多材豈待論,誰知散木有鄉根。
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
葉先生自己說,她的一生有三次較大的波折,這些苦難給了她傷痛,也給了她詩人獨有的對人生更深刻的感觸。
第一次打擊便是1941年母親的逝世,而第二次打擊則是1949年丈夫的被捕入獄。葉先生說,數年後她的丈夫雖幸被釋放,但性情發生變異。她自己則在現實物質生活與精神感情生活都飽受摧殘之餘,還要獨力承擔全家的生計。
1975年先生的兩個女兒相繼結婚,她正在慶幸自己終於走完了苦難的路程,以為一個半百以上的老人可以過幾天輕鬆的日子時,1976年春天,葉嘉瑩先生又遭受了更為沉重的第三次打擊——才結婚不滿三年的長女言言竟然與其夫婿宗永廷在一次外出旅遊時,不幸發生了車禍,夫妻二人同時罹難。
女兒的驟然離世讓先生痛苦不已,她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裡,寫下多首《哭女詩》——
萬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撫養付飄風。
回思襁褓懷中日,二十七年一夢中。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
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葉先生說,在這些接踵而來的苦難中,是平日熟誦和熱愛的詩詞,給了她莫大的精神安慰,支持她經受住了這些打擊。
先生多年寫詩的習慣讓她經常夢中得句,其中有一句被先生與李商隱的詩句用在一起,寫成絕句——
換朱成碧餘芳盡,變海為田夙願休。
總把春山掃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
葉先生雖然遭遇到種種的不幸,芳華都斷送了,願望理想也都沒有達到,但是她沒有放棄自己,「總把春山掃眉黛」,仍然要堅持她的美好,雖然是寂寞的,雖然是悲哀、痛苦的。
先生說,詩歌的寫作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種抒發和緩解,不過抒發和緩解卻也並不能使人真正從苦痛中超拔出來,葉先生的整個心情仍是悲苦而自哀的。而這種心態,一直到1979年先生回國執教以後,才逐漸有了改變。
葉嘉瑩先生坎坷的人生際遇和她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與理解交織在一起便有了先生所發現並闡發的「弱德之美」。
所謂「弱德之美」,即為君子賢人處在強大外勢壓力下採取了一種隱忍約束自我、幽曲婉轉的姿態,但其仍然能夠有所持守、有所完成,並且還能通過一定方式方法實現自己最初理想的一種品德。這就是一種自我實現和自我完成,因而成就的即為一種「弱德之美」。
這就是《掬水月在手》所要講述的葉嘉瑩先生一生的故事。
葉先生的一生是與古詩詞相伴的一生,因此,要了解先生,除了她的生命歷程,我們還需要從先生對古詩詞的解讀中來認識她。小北已經為大家整理好了葉嘉瑩先生的各種著述,快來看看有你心怡的嗎?
No.1
小詞大雅
詞,因為其篇幅短小,且常常被用來描繪文人眼中難逃浮浪淺薄的美女和愛情,歷來被稱為「豔科」「小詞」。那麼,小詞是如何從愛情的品格升華到人生的境界,如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的修養呢?來聽聽先生的評賞吧。
No.2
美玉生煙
他被譽為李白、杜甫之後別開生路、唯一能夠自成一家的詩人;他的詩擁有華麗的語言、美好的意象,受到無數人的喜愛,然而千載之下,眾說紛紜,像謎一樣存在。他是誰?李商隱。在這本書中,葉嘉瑩先生將李商隱坎坷的人生故事和她自己不同階段的讀詩感受結合起來,細細講述了李商隱詩歌深微幽窈的心靈境界以及無處不在的悲哀。
No.3
唐宋詞十七講
有多少人從來沒有看完過被當做詩詞入門必讀的《唐詩三百首》呢?既然沒能從三百首入門,那就不要錯過這本書啦!在這本書中,葉先生以唐宋的重要詞人溫庭筠、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辛棄疾等十五家為代表,以點帶面,講述了唐宋詞的演進和發展過程。有關詞的歷史演進,看這個就懂了。
No.4
幾多心影
——葉嘉瑩講十家詞
通過文字品讀人心往往都是困難的,而本書就是葉嘉瑩先生走進詞人心靈的嘗試。葉先生結合了詞作名家們生活的歷史背景、生平經歷、性格學養、藝術才能,從發揮作品的感發力量入手,講述了他們的風格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感情品質,為我們展示了詞中生動、細緻的生命與內涵。
No.5
迦陵雜文集二輯
顧名思義,本書是選取了2006年以後至2020年葉嘉瑩未結集的散文、信函、序言、銘文等文字,彙輯出版。這些雜文來源不一,其中大多數為從未發表的文章,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先生的生活、交遊、為人與治學。所以,這是了解葉嘉瑩先生人生歷程和學術思想的進階版讀物,適合對葉先生有一定了解的人閱讀噢。
No.6
詞學新詮
我們常說唐詩宋詞,而事實上,與詩學相比,中國詞學的發展是相對滯後的。傳統詞話中雖不乏獨到見解,但缺少理論邏輯與科學體系。在這本書中,葉嘉瑩先生以她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與西方理論學養為基礎,以現代觀念和理論為工具,對傳統詞學進行了科學的開發與歸納,建立了一個適合現代人理解的詞學理論新框架。
No.7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紀錄片的開頭便是葉嘉瑩先生吟誦杜甫秋興八首的畫面,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杜甫之於先生的重要性。而本書則是葉先生以杜甫的《秋興八首》為例,在歷經二十年的搜集考訂之後,對於杜甫詩歌集大成之成就的詳細說明和闡釋。葉先生希望人們在仔細體會杜詩後,能將古典與現代相結合,助益於新詩創作和學術研究。
No.8
迦陵論詞叢稿
此書真實地記錄了葉先生從事詞學研究五十年來,由對個別詞人詞作的評賞到反思詞學批評理論的不懈求索的堅實步伐。葉嘉瑩先生認為衡量優秀詞作應當以其感發之生命在本質方面的價值為主,而不應只著眼於其外表所敘寫的情事。那麼,讓我們跟著葉先生的步伐去看看何為優秀詞作吧。
No.9
迦陵雜文集
除了詩詞,葉先生的人生還有什麼故事呢?在這本書裡我們也許可以有所了解——本書首次將葉嘉瑩先生的散文、信函、序言、銘文、講演提要等雜文匯集出版,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葉先生的為人與治學,深切感悟葉先生的學識與風範。
No.10
南宋名家詞選講
沒機會到南開讀書怎麼辦?看看這本書也一樣的!本書是葉嘉瑩老師於2002年冬在南開大學的一次系列講演稿整理而成。先生在本書中講述了南宋的幾位重要詞人及其作品。葉嘉瑩先生既注意到所選幾家對北宋詞尤其是周邦彥所開創的"賦化之詞"的繼承發展,又注意到南宋不同階段的作者因不同的時代背景而引發的不同感慨內容,快來看看吧。
No.11
清詞叢論
說到詞,我們一般會默認宋代之詞,而宋詞之外實有清詞。這本書即是先生研究「清詞」的專著,書中對首開詞風轉變的雲間詞派代表人物陳子龍、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彝尊、詞壇巨擘納蘭性德、常州詞派領袖張惠言這四位巨子在清詞發展史上的地位及價值,作了深入的探究,並藉以展示了清代詞苑的繁盛景象。
No.12
清代名家詞選講
胡適先生曾說清代是詞的"鬼影"時代,清詞已沒有什麼新的發展了。葉嘉瑩先生並不同意這種觀點。她認為,清初異族入主中原的"世變"為詞體中興提供了機遇,而清王朝也很快地衰落,種種國難接踵而來。但奇妙的是:有許多詞人在經歷了"世變"的災難之後,竟然在無意之中找回了元明兩代丟失已久的詞的那種不同於詩的言外意蘊之美。如果你不信,那就來先生對這些詞作的賞析吧。
No.13
唐宋詞名家論稿
這本書是葉嘉瑩先生論詞著作中論說最具系統、探討也最為深入的一本書,它分別論述了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璟、李煜、晏殊等共十六位名家的詞作,既注重揭示各家詞作的精微品質、在詞史中的地位,又注重尋繹其間縱橫交織的聯繫與演進,因而本書可視為一部唐宋詞發展簡史。
No.14
唐五代名家詞選講
在詩已開始失去輝煌的晚唐五代,詞正在以朝氣蓬勃之勢興起。詩詞更迭之際,正是花間詞登場之際。葉嘉瑩先生帶領我們在詞之歷史長河的上遊徜徉觀覽,將這一時期的此娓娓道來,並向我們透露了花間詞等這些為娛樂而作的歌詞之所以能夠超越自身的淫靡與淺俗而躋身於文學殿堂與詩分庭抗禮的秘密之所在。
No.15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判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是葉嘉瑩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而此話正是出自王國維先生之口。我們都熟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境界說」,可是五十一歲的他,為何在一個學者研究積累最深厚成就最輝煌的時刻選擇自沉湖中呢?早期致力於西方哲學和文學研究的他又何以在治學後期轉而做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的考證研究?或許,葉先生能告訴你答案。
葉嘉瑩先生說,在中國的詩詞中,確實存在有一條綿延不已的、感發之生命的長流。一個人的道路總有走完的一日,但作為中華文化之珍貴寶藏的詩詞之道路,則正有待於繼起者的不斷開發和拓展。至於她自己,則只不過是在這條道路上,曾經辛勤勞動過的一個渺小的工作者而已,而以上就是她的一點留諸後來者的工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