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像
丁玲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文藝戰士,她的一生和中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她在23歲時寫出了《莎菲女士的日記》,表現出「五·四」運動後覺醒的知識青年的痛苦與追求,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1930年,丁玲加入「左聯」。她創作的《韋護》、《水》、《母親》等作品,豐富了左翼革命文學創作,成為具有重大影響的左翼作家。國民黨反動派瘋狂鎮壓左翼文學運動,丁玲的伴侶和戰友、共產黨員胡也頻被殺害。面對嚴酷的白色恐怖,丁玲勇敢地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鬥》的主編,並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反擊國民黨文化「圍剿」,發展革命文藝做了大量工作。為此,丁玲遭到國民黨特務綁架。後來在黨的幫助下,丁玲奔赴解放區,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歡迎。這是丁玲革命生活和創作的新開端。是她,擔當起陝北蘇區第一個文藝團體——文藝協會主任的重任,用她的筆,為黨助力;是她,在戰爭年代裡,寫下第一批讚頌紅軍將領的作品,刻畫出左權、彭德懷的英雄形象;是她,組織並領導「西北戰地服務團」,直接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服務。在祖國西北、華北和東北的廣大土地上留下了她的足跡,也留下了她的許多著名作品:《我在霞村的時候》、《夜》、《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其中反映華北農村土地改革運動的長篇名著《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榮獲1951年史達林文藝獎。全國解放後,丁玲致力於新中國的文藝領導工作和編輯工作,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1955年和1957年,丁玲先後被錯誤地劃為「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和「丁玲、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的主要成員。「文革」中又受到「四人幫」的殘酷迫害,曾被關進監獄。丁玲是受「左」的錯誤的迫害時間較長、創傷很深的作家,但是她對黨始終具有堅強的信念。她說:「我是共產黨員,我對黨不失去希望。」
建國後,丁玲曾三次捐款,表達她對黨對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1951年6月,丁玲響應抗美援朝總會的號召,捐款1200餘萬元(舊幣)。1952年6月,她將榮獲史達林獎金二等獎共5萬盧布全部捐給了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兒童福利部。1975年春,丁玲獲釋後被安排到山西農村。她和丈夫陳明將補發的工資捐獻出1萬元,用於農村生產建設。
1986年3月4日,丁玲逝世。
丁玲在她82年的人生旅途上,歷盡坎坷,為人民留下一大筆精神財富。
葉聖陶對丁玲的扶持
中國現代文學館丁玲書房裡掛著一幅葉聖陶書贈丁玲的詞,十分引人注目。上面的內容是這樣寫的:啟關狂喜,難記何年別,相看舊時,容態執手無言說,塞北山西久旅,所患惟消渴。不須愁絕,兔毫在握,賡續前書尚心熱。回思時越半紀,一語彌深切。那日文字因緣,註定今生轍。更憶錢塘午夜,共賞潮頭雪。景雲投轄,當時兒女,今亦盈顛見華發。
1979年春,在外地漂泊了二十多年的丁玲夫婦,終於回到了北京。不久,他們就去拜訪了恩師葉聖陶,幾十年不通音訊了,大家在一起敘舊論今十分開心。丁玲夫婦走後,百感交集的葉聖陶夜不能寐,連夜填寫了一首《六么令》記述丁玲惠顧傾談的情景。後來,他又將此喜極之作工整地抄錄在宣紙上贈與丁玲。對於葉聖老這件詩書真跡,丁玲自然奉為至寶,鑲入鏡框掛於家中壁上。直到丁玲去世後,陳明才將它和丁玲的其他遺物,一起捐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丁玲與葉聖陶的友誼長達半個多世紀。在文壇上葉聖陶獎掖後進發現培養新作者被廣為稱道。丁玲當年走上文壇也是他慧眼識才的結果。當時,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的葉聖陶正代鄭振鐸編輯《小說月報》,他在大堆來稿中發現了一篇名為《夢珂》的小說稿,儘管他還不知道這個叫丁玲的陌生人是男是女,但小說的清新氣息和作者的才華深深打動了他。1927年底《夢珂》登在了12月的《小說月報》的重要位置上。丁玲這個名字也第一次為人所知。接下來,他又相繼將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暑假中》、《阿毛姑娘》等新作登在《小說月報》的顯赫位置,引起文壇矚目。使丁玲更為感動的是,幾篇小說登載後,她又接到葉聖陶的信,說她已發表的幾篇小說可以出一本集子,並願就此事向開明書店交涉和推薦。在葉聖陶的努力下,丁玲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1928年10月正式出版。
1927年5月,葉聖陶搬到上海景雲裡,與魯迅、周建人、茅盾、馮雪峰為鄰。第二年,丁玲、胡也頻從北京到了上海,專門去景雲裡拜訪這位從未謀過面的恩師,葉聖陶鼓勵她說:「繼續寫吧,認真地寫。」葉老的《六么令》裡「景雲投轄」,說的就是這段往事。50多年後,當華發滿頭的丁玲再見年事已高的恩師仍滿懷感激地說,「要不是您發表我的小說,我也許就不會走這條路了。」
晚年的丁玲曾多次去看望葉老,不管是壽辰還是生病住院,她總要送上真摯的問候和祝福。1986年丁玲因病去世,九旬高齡疾病纏身的葉聖陶還一筆一畫地寫了《悼丁玲》一文,述說懷念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