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川報觀察APP,用AR功能掃描右圖,看精彩視頻。
二灘水電站新貌。(雅礱江公司供圖)
「人間仙境,童話世界」九寨溝景區。
萬源市棋盤山生態公益林。 (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人間瑤池黃龍景區。
1992年起,在成都紅廟子街逐漸形成了全國首個自發的、規模最大的、影響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
1995年9月,成渝高速公路正式通車營運。
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壯哉
1989年-1999年
白雲蔚藍著長天,森林護衛著高山
泉水叮咚地流淌,空氣清新這甘甜
留住綠水青山,才有美麗家園
留住綠水青山,才有美麗家園
你矚望這片綠水青山,這片綠水青山
描繪著最美的中國畫卷
——摘自《矚望》
讀檔
黃龍九寨溝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2年12月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十六屆會議決定將黃龍、九寨溝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這是四川自然遺產首次列入名錄。
九寨溝位於九寨溝縣境內,泉、瀑、河、灘共同構成一個個色彩斑斕的瑤池。是中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被稱為「美麗的童話世界」,有「九寨歸來不看水」之說。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九寨溝景區內部分景點不同程度受損。如今,經過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和生態修復,九寨溝縣的生態環境總體質量基本達到震前水平。經省政府批准,2019年9月27日,九寨溝景區恢復開放。
截至2019年6月,四川有世界遺產7處,其中世界自然遺產3處,世界文化遺產1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2處。
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1990年9月25日,成渝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成渝高速公路連接成都和重慶,全長337.5公裡,該項目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修建,是四川第一條高速公路。1995年9月15日,成渝高速公路全線通車,成為全國最早通車的高速公路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初,四川的交通還多以泥石路為主,縣際幹線公路裡程少、等級低、路況差。行路難,修路更難。早在1984年,成渝高速公路就開始醞釀。據當年負責建設的老工程師湯乾忠回憶,當時缺人才、缺技術,勘測設計過程困難重重,至1990年開工前,設計圖紙的重量就超過1噸。
相比老成渝公路和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成都和重慶之間的距離。從成渝高速公路誕生以來,成渝之間的通道如雨後春筍,從無到有,由少到多,交織成網,讓兩地交流合作更加緊密。
二灘水電站開工建設
上世紀80年代,四川嚴重缺電,1985年,全省人均電量只有228千瓦時,僅為全國人均的一半。
化解四川「電荒」的是一座水電站。1991年9月,位於攀枝花的二灘水電站開工,投資286億元,裝機總容量330萬千瓦,是20世紀我國建成的最大水電站,也是我國第一個全面對外開放的大型水電工程,主體工程建設實行公開國際招標,吸引40多家外國公司前來競爭。
這座世界級巨型電站,在我國水電站建設史上還銘刻了一個「首創」——二灘水電開發公司(現為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經濟實體,以其收益用於水電資源的滾動開發。這在水電基建體制改革中尚屬首創。以二灘為起點,我省水電資源開發不斷發力,到2018年,四川建成全國最大清潔能源基地,水電裝機容量已達7674萬千瓦。
□本報記者羅之颺
9月12日,峨邊縣幹河溝,空氣沁人心脾,流水潺潺,林木蔥翠,不時傳出陣陣鳥鳴。此情此景,讓川南林業局613林場場長趙旭每次路過此地時,都感慨不已:「以前,別說鳥叫聲,連樹都看不到幾棵。」
21年前,由於過度採伐,這裡光禿禿一片,是名副其實的「幹河溝」。也是21年前,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把「森老虎」請下山,把砍樹人變成種樹人。
「森老虎」下山
全省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
1998年9月1日,峨邊縣,毛毛細雨中,川南林業局613林場100多名伐木工人表情凝重,場部院壩一角,幾十把斧頭和油鋸散亂堆放在一起,被貼上加蓋鮮紅公章的封條。
「一棵樹也不準再砍了,再砍就摘領導『帽子』。」當日10時,四川省禁伐封鋸及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儀式一開場,省上來的領導直接下達命令:森工停伐。一時間,不少伐木工人抹起了眼淚。
這一刻,看似突然,實則醞釀已久。1989年3月16日,四川省綠化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首次提出「綠化全川」的奮鬥目標。1998年8月21日 省政府頒布《關於停止天然林採伐的布告》,規定從9月1日起,阿壩、甘孜、涼山三州和攀枝花、樂山、雅安三市地全部停止天然林採伐;同年10月1日起,四川全省停止天然林採伐。這是全國實施的第一個禁伐令,標誌著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停伐令背後,是大自然在屢次發出警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10多萬森工隊伍走進四川深山,把無數參天大樹變成急需的鐵路枕木、礦井棚架、用於煉鋼的木炭等,以及後來當地高速增長的GDP和財政收入。截至1998年,四川森林覆蓋率降至有記錄以來最低值。隨之,四川林區塌方、山洪越來越多。泥石流甚至一度衝到南坪縣(今九寨溝縣)城中心。還是在1998年,一場山洪將公路衝毀,木裡縣在長達一個多月時間裡成為「孤島」。
數據顯示,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四川水土流失面積已接近20萬平方公裡,年土壤侵蝕量達到9億噸,成為長江上遊最大的泥沙來源地。
「造林人」上山
用綠水青山撫平當年陣痛
回憶起在幹河溝源頭的藥子山植樹造林的日子,川南林業局工人程偉把它稱為「使命」——從前,是「為國家獻棟梁」;後來,是為「山河添新綠」。
使命的變化,折射的是10餘萬伐木人命運的改變。1998年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全面停止後,伐木工人開始轉型。以川南林業局為例,130多人分流到省內外的林業單位,800多人「內退」,800多人一次性買斷工齡……留下來的,上山栽樹,伐木工人徹底變為「造林人」。
每一天,每個人背著幾十斤重的樹苗,爬幾個小時的山,打近半米深的窩子,每人栽完200株樹才能下山。幾年後,幾百萬株樹在川南林業局所轄的林場扎了根。
數據顯示,1998年當年,四川就完成秋季造林上百萬畝,截至2010年,累計造林面積超過1200萬畝,森工造林人已找不到荒山可栽樹了,他們中的3萬多人又轉為1.8億畝國有公益林管護員,繼續守護綠水青山。
隨著天保工程啟動,四川森林覆蓋率提升13.8個百分點,達38.03%。全省森林面積從1.76億畝增至2.76億畝。每年四川境內的森林可減少水土流失1.4億噸。與1998年相比,川江河段的渾水期減少了八成以上。
2015年11月,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在時隔26年之後,再次作出「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決定。2016年6月,省綠委會印發《大規模綠化全川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總體規劃(2016-2020年)》,新一輪「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啟動。
切片
成都紅廟子街的資本傳奇
□本報記者寇敏芳
「我可以說是成都最早進入股票市場的人。不過,不是現在大家熟悉的滬深股市,而是成都紅廟子街的股票市場。」談起28年前發生在成都紅廟子股票市場上的往事,成都「老股民」吳維憲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1991年12月26日,四川金融市場證券交易中心在成都市紅廟子街60號正式開業,它是彼時為全省有價證券承銷與集中交易提供服務的場所,也是滬深證券登記公司在川唯一一家合法證券登記機構。
伴隨著四川地區股份制改造的快速推進,借著四川金融市場證券交易中心的東風,1992年,紅廟子街逐漸形成全國首個自發的證券交易市場。「一旦走進去,不要你動步,人擠人推著你就從街這頭到了那頭。」這條街雖然只有短短200米,最火熱的時候,近5萬人擠在這裡,吳維憲也是其中一員。
華西證券一位老員工告訴記者,1993年初,各地自發市場向成都紅廟子街集中,投資者人數達到歷史最高峰,交易品種最多時達七八十種。後期,在監管部門的規範下,1993年8月,以紅廟子為代表的自發市場宣告結束。
紅廟子自發市場關停了,但四川資本市場卻開始大踏步向前。
1993年3月12日,四川第一家上市公司川鹽化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與此同時,四川大批企業開始股份制改造,向社會發行股票、股權證、企業債券,交易需求明顯增多。四川資本市場就在此期間開始了快速發展。
1993年9月,四川金融市場證券交易中心與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批實現聯網,同年11月深交所成都訊信服務中心開業,實現滬深證券交易本地化,為四川投資者參與滬深證券市場發揮了橋梁作用。到1993年末,四川共有上市公司14戶,數量居全國第三位,僅次於上海、深圳。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截至2018年底,四川上市公司達120家,總市值達1.08萬億元,排名全國第八,穩居中西部第一。責任編輯 傅耕 編輯鍾卉版式設計 曲詠梅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