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從有「千古悲秋之祖"之譽的宋玉的《九辯》開始,秋的悲涼孤寂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就一直被吟唱著。西方學者則將秋天與日落、戰敗死亡和犧牲的神話一同視為悲劇的原型。南宋遺民詞中悲秋詞為數不少,約佔宋代悲秋詞的六分之一。
遺民詞人們對悲秋詞的鐘情不僅僅是因為傳統悲秋題材中所寄寓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生命意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遺民生涯與秋天之間找到了相同的情感基因,即遺民生涯給人心靈帶來的悽楚悲涼、殘敗無助之感與秋天萬物凋零所傳達出來的蕭瑟衰殘意蘊是特徵一致的情感狀態,後者對前者可以具有充分的表現功能。因而,他們賦予悲秋題材極具遺民群體個性化色彩的情感內容。南宋遺民詞人在傳達獨特的悲秋體驗時主要採取以下兩種表現方式。
一、細描傳情式
這種方式多是將對秋天的體驗含蘊於細緻描繪之中,其落筆點是景物,但著意點並不在於對具體秋天景物的形似刻畫上,而是重在將詞人從景物身上感受到的情感意緒通過細緻的景物描寫傳神地表達出來。
此種方式在表達上的特點在於「細」和「微":
1、「細'為狀物之細;
2·「微"乃傳情之微,講求感悟。比如張炎的這首《悽涼犯·過鄰家見故園有感》:西風暗剪,荷衣碎、柔絲不解重緝。荒煙斷浦,晴暉歷亂,半江搖碧。悠悠望極。忍獨聽、秋聲漸急。更憐他、蕭條柳發,相與動秋色。老態今如此,猶自留連,醉筇遊屐。不堪瘦影,渺天涯、盡成行客。因甚忘歸,漫吹裂、山陽夜笛。夢三十六陂流水,去未得。
張炎承擔的是國破和家亡的雙重苦難。元人攻佔臨安,張炎的祖父張濡被殘酷的「磔殺",家產被全部抄沒,家人離散生死不明。這首詞就是寫重過故園的心境的。「秋"在這首詞中是作為抒寫故園之悲的背景出現的,但對詞意的傳達起著重要的作用。詞人通過對秋景的細緻描繪,雖然無一字言及心境如何,卻能處處流露出肅殺絕望的體驗。
「荷衣」出自於屈原《離騷》「制止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後人常以此指稱隱者或高潔之士的服裝。「西風"之句是寫荷葉在西風中凋殘,但聯繫《離騷》原句,也暗示了詞人自己的身份。「翦"與「碎"兩個具有互動意義的詞都給人一種銳利、有鋒芒的感覺,更暗示出秋風勢不可擋。「柔絲"一句正是承接這一意蘊而來,暗言面對強勁的秋風無可奈何。這三句是詞人對他所見到的秋天進行的一個鳥瞰式的全景描繪。
他用「荒"、「斷"、「亂"、「搖"等語彙更傳神地表現出秋景,充滿了悽涼動蕩、無望之感,與此時的心境相輔相成。借景所傳之情是相當細膩的。接著通過「望"、「聽"、「憐"的主觀感受、抓住秋聲、秋柳寫得更加秋色無邊,但秋之慘烈、秋之枯荒也更讓人看不見生機看不見希望。細緻的景色描繪就已經融人了主體感受。
可以說,詞人是以細緻人微的筆法將無奈、悲苦、孤獨、老邁等構成的絕望心情含蘊在這段景與人共的秋色描寫中。正因如此,詞人所傳達的絕望體驗才在搖曳之美中帶有錐心之痛。仇遠的一些悲秋之作多是遵循這種方式來寫秋天的絕望肅殺之鹹。比如下面這兩首詞:深院蕭蕭梧桐雨。
知道秋來,不見秋來處。雲壓小橋人不渡。黃蘆苦竹愁如霧。四壁秋聲誰更賦。人只留春,不解留秋住。秋又欲歸天又暮。斜陽紅影隨鴉去。對庭蕪暗淡,院柳蕭疏,還又深秋。正一星鐙暗,更一聲雁過,一點螢流。合成一片離思,都在小紅樓。想撲地陰雲,人愁不盡,替與天愁。
酸風未應囗,雨簌簌瀟瀟,欲下還收。憶繡帷貪睡,任花梢晨影,移上簾鉤。被池半卷紅浪,衣冷覆燻篝。怎忘得江南,風流庾信空白頭。《憶舊遊》這兩首詞共同的特徵在於體物之細。詞人所體驗到的絕望之感是在細緻的景物描繪基礎上自然而然傳達出來的,是以景傳情。
《蝶戀花》描繪的是悽涼的深秋景色,其中所涉及到的景物雖然沒有必然的空間聯繫,但都是梧桐枯葉等最能表現秋之悲苦悽涼的事物。詞人狀寫物象的細緻並不是表現在對物象進行毫髮畢現地刻畫,而是體現為通過點睛之筆的描繪使物象所傳遞的情感含蓄而傳神、細微而恰切。比如,詞人在這首詞中借秋天「深院"的幽寂哀怨意蘊來表達遺民孤寂衰殘,無助無依的絕望之情。
《憶舊遊》中細緻之筆則體現在對形容性詞語的精確運用上。詞的開始兩句,從實景落筆,寫詞人所處庭院的秋景:「庭蕪黯淡」、「院柳蕭疏」。詞人對「庭蕪」與「院柳"沒有作具體的描摹,暗淡"與·蕭疏"是一種印象化、整體化的概括。但這兩個形容詞所揭示的情感內容卻是細緻人微的。
「黯"為光線昏黑,「淡"為色彩無華;「蕭"乃冷落悽清之貌,「疏」乃稀少殘敗之狀。深院中草色衰枯、柳枝殘敗是人人得見的晚秋景色。但這一極尋常的秋景卻與詞人此時的處境有著極為相似之處:秋之草木衰敗是自然規律使之然,無法逆轉;遺民處境之悲苦是歷史使之然,同樣無法避免。草木之衰尚有他年重綠的希望,而遺民處境之苦,有生之年卻無解脫之時。
家國與前途皆無望,理想與生命俱蕭瑟,這種遺民人生處境的絕望使詞人對秋天衰敗景色有著比他人更為深刻的感悟。「黯淡"與「蕭疏"既是詞人對深院秋景的感受,更是對遺民處境的寫照。它們賦予了常見之秋景以不常見的情感內涵,其傳情之精準讓人嘆服。
二、簡筆抒情式
如果說上文所論述的細緻傳神方式是寓情於景,那麼這種簡筆抒情式則是借景抒情。前者是將情寄寓在景中,情是從景物中生發出來的。並將遺民的絕望之情通過對衰颯的秋天景物的描繪細緻婉妙地傳達出來。後者則是以簡筆勾勒秋景,烘託抒情氣氛,將所要表達的絕望之情以相對直接的方式呈現於詞中,而不是將隱曲微妙的象徵暗示作為傳達方式。
我們可以看王沂孫這首詞:商飆乍發,漸淅淅初聞,蕭蕭還住。頓驚倦遊。背青燈弔影,起吟愁賦。斷續無憑,試立荒庭聽取。在何許。但落葉滿階,惟有高樹。迢遞歸夢阻。正老耳難禁,病懷悽楚。故山院宇。想邊鴻孤唳,砌蛩私語。數點相和,更著芭蕉細雨。避無處。這閒愁,夜深尤苦。這首詞是以秋聲為契人點來寫秋天的。所謂「秋聲"乃秋之聲響,悽涼衰殘是秋聲的情感屬性。
詞的上片是隱括歐陽修的《秋聲賦》而成。他以簡約之筆從聽覺到視覺描摹了秋聲。詞人落筆先寫聽覺上「初聞"秋聲,以「淅淅"寫初聞秋聲時的隱約,以「蕭蕭」寫逐漸清晰的秋聲,簡潔而生動。接著從聽覺轉向內心的感受,「頓驚倦遊"三句寫孤旅中由「秋聲」刺激而生的羈旅之愁。
與前面所舉的細緻傳神法從景中感悟情的方式不同,王沂孫在這裡傳達感情的方式是在景物烘託出的氛圍中直接表明心跡。下面詞人又將筆鋒從寫內心感受回到聽覺上。詞開端所寫的秋聲是無意中偶然聽到的,而此時詞人是「試立荒庭聽取」,變無意為有意。但秋聲已住,無從可聽。詞人又從聽覺轉向視覺,「但落葉滿階,惟有高樹",滿階黃葉,高樹椏枝,以有形之物來寫無形之聲,一片枯寂的秋景躍然紙上。
詞下片的開始是對詞人心境的直接描繪。羈旅路遙、年老多病又亡國家破的詞人在這秋聲「難禁"的夜晚怎能不悽楚絕望呢?在上片對秋聲的全方位勾勒所形成的蕭瑟肅殺氛圍中詞人的絕望情感直接抒發了出來,情感傳達於簡潔了當中見淋漓。「故山院宇」五句是詞人設想故鄉秋夜衰殘冷寂的景象。
可見,詞人的心中很明了,無論是飄泊在外還是返歸家園,他在秋聲中所體驗到的只能是無限愁苦。最後詞人以「避無處"點出愁苦無處不在、無處可避的心理困境,並且直言「這閒愁,夜深尤苦」。此句雖然是直接表白內心之苦,但其所謂「閒愁'竟能引起如此深重的無法訴說的痛苦,足見「閒愁"不脷'。這一簡約直白之筆中的小曲筆將苦不堪受的絕望表達地骨鯁在喉。
在這首詞中,詞人雖然也在對秋聲的描摹中寄寓了一定的哀怨之情,可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為詞人的抒情提供背景,烘託氣氛。詞人的絕望之情是借秋天蕭瑟的背景和秋聲悽哀的氣氛直接表白出來的。
藉助於景,情感可以傳達得更生動感人。但景並不是情感表達的必須中介。如果將這首詞中的景物描寫剔除,我們可看到詞人的情感仍然可以完整地傳達出來,只不過是傳達效果大為遜色罷了。這就說明在這一類抒情方式中,理論上,景物不是必需的因素。
三、情景有著密切的聯繫
而上文我們所論析的細緻傳神式的抒情方式在景與情的關係上與此有著明顯不同。我們對比一下蔣捷的《聲聲慢》就可以感覺到這一點: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悽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簷底鈴聲?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蔣捷這首詞同樣也是以秋聲為描摹主體來抒發由秋聲引發的絕望之情。詞人採用的抒情方式是寓情於景,通過對景中能寓情的部分進行細緻地描繪,暗示出所要傳遞的情感。詞的開頭兩句用「深巷」和「低窗」兩個意象營建了聞秋聲、抒愁情的具體空間。
「深」、「低」二字的修飾使這一空間具備了獨處孤寂的意味。帶有明顯季節特徵的「黃花」和「紅葉」在形成鮮明色彩對比的同時也點明了此時的季節,使點題之句「悽涼一片秋聲"自然逗出。接下去詞人幾乎句句不離「聲」,「豆雨聲來」兩句寫瓢潑大雨之聲和雨中的風聲。風雨交加,烘託出環境與心境的肅殺悽苦。「疏疏二十五點」三句寫敲更之聲。秋夜風雨悽悽,更聲顯得尤為深長驚心。
故人遠'三句是寫詞人對友人的懷想,但這種思念之情也是通過聲音來傳達的:問誰搖玉佩"句暗含玉佩隨著人的行動而相互撞擊所發出的清脆聲響,詞人用此來指代友人;「簷底鈴聲'則直接以屋簷下悅耳的鈴聲來表示客人的到來。一個「問」字又暗示出宛若在耳的玉佩聲和鈴聲只是出現在意念當中。問誰搖"正是說明無人搖佩而來。故人遠去,留下的只是寂寞和無法遏止的思念。
這種心情使詞人在悽風苦雨的秋夜更體味到人生的絕望詞的下闋依然是圍繞著聲音展開,「彩角」三句描繪了深巷低窗之外更廣闊的環境,其中涵括了三種聲音:角聲、馬嘶和笳聲,渲染出戰亂的氣氛,使人意識到秋聲之所以如此悽涼除了自然界之外更為深刻的社會因素。
「閃爍"兩句又將筆墨拉回到身邊,以鄰家秋夜燈下搗衣為事態背景,突出搗衣的「砧聲」。在異族兵馬耀武揚威的笳角聲裡,搗衣之聲所傳達出的思鄉懷人的情感顯得尤為悲戚。下面「知他"轉向寫微乎其微的「蛩聲"過碎噥噥"十分形象的寫出了秋蟲寒夜悲鳴的微弱細碎。
如此微弱的聲音詞人不但聽到了而且「知他訴愁到曉」,暗示出詞人對秋蟲生命絕望之愁的理解與共鳴。「訴未了」進一步烘託秋蟲愁情之長,「把一半、分與雁聲"在強調愁情深重無法承受的同時又將;雁聲"引人詞中,賦予雁聲悲涼的意蘊。
整首詞句句落實在聲音上,但其中沒有一句直接抒發自己在秋聲中的感受,而都是對各種聲音進行細緻地描繪。從這些秋聲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詞人悲涼絕望的心境。
如果如上文所說,將這首詞的景物描寫去掉,我們會發現這首詞的主體就不復存在了,感情傳達更是無從談起。與前文所例舉的王沂孫詞相比,這類詞的情是寄寓在景中的,並藉助細緻的景物將情暗示出來。在這裡是景中有情,寫景是抒情的唯一方式。所以,無景便無情。
總結
可以說,南宋遺民詞人悲秋詞的情感傳達方式不僅準確精到地傳達出南宋遺民群體的心靈體驗,還促進了南宋遺民詞藝術表現手法的提升,是宋詞發展最後階段藝術上的閃光之處。
參考文獻:《宋史》等